這是阿呆爸第802篇原創
阿呆爸育兒特約作者:扁舟
01.
事情是這樣的:
幼兒園兒童節搞活動,一個孩子的媽媽提供了蛋糕。正當其他家長表達感謝的時候,一位媽媽卻認為,孩子吃到的蛋糕是植物奶油做的,需要50天才代謝出去,非常不健康。
于是,孩子回家后,家長給孩子灌下30毫升橄欖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亞麻籽油,甚至還摳嗓子催吐……
最離譜的是,她還在班群里說:“我兒子今天被投毒啦!”
之后,這位寶媽還曬出了自己給孩子做的飯菜。她說自家孩子連托管都不上,因為里頭的油不干凈。肯德基、麻辣燙、各色飲料全部不給吃,寧可餓死,也不吃垃圾食品。
雖然阿呆爸也理解媽媽愛子心切,也承認吃奶油蛋糕、飲料對孩子的身體不好。可偶爾吃一吃,問題也不大吧,不至于上升到“投毒”的高度。吃一口蛋糕,需要如臨大敵嗎?
我不由得想起幾個月前,網上的另一則熱搜。
一個男孩的老師懷孕了,容易餓,于是她給自己準備了一小包奧利奧。孩子見了嘴饞,老師就把奧利奧送給他了。
沒想到,離譜的事情發生了。
晚上9點,這位媽媽連發幾條信息,問老師是不是給孩子吃了餅干,還強調說:“孩子一回到家不停地喊口渴,都喝了一瓶水了,這個餅干對于孩子來說,甜度是不是太高了?”
老師解釋那奧利奧是給自己吃的,不是主動給孩子的。可家長卻咄咄逼人:
“我從來不給他吃零食這些垃圾食品。”
“既然你懷孕了,也不要吃這些不健康的東西了。”
“他剛剛又喝了一大杯水,如果明天早上還這樣,我就得帶他去測一下血糖了,你提前有個心理準備。”
之后,家長還不忘警告老師:
“我送孩子去補習,希望除學習之外,老師不要和孩子有過多接觸。”
言下之意就是:我家孩子很寶貝的,你好好教書就行,別帶壞他了。
可離譜的是,過了一會,家長又要求老師利用中午午休的時間,給她那需要“測血糖”的寶貝孩子補課。
看著家長高高在上的樣子和老師卑微的回復,實在讓人火大。本來老師只是好心送給孩子一包零食,沒想到卻招來家長的一頓罵。
就像網友說的:“吃一包奧利奧就會血糖超標嗎?奧利奧也沒想到自己這么厲害。”
明明只是一件極小的事情,家長卻非要上綱上線。如果擔心孩子接觸到一丁點不健康的食物,不如找個真空罩子把孩子保護起來,24小時盯著他長大,指定更安全。
02.
這兩起事件被曝光之后,很多人都同情送蛋糕的家長和送餅干的老師。明明是一片好心,沒想到惹了一身腥。
可阿呆爸卻覺得,相比這兩個當事人,兩個孩子更可憐。
就拿那個吃了口蛋糕就被催吐的孩子來說,本來兒童節是多快樂的節日,可就因為媽媽的上綱上線,讓孩子的身體受了多大的折磨。我想象不出,孩子在邊吐邊哭著說以后絕不會吃別人給的東西時,內心該有多絕望。
還有,當其他孩子的家長看到這位家長如此“難纏”,多半也會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警告自家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
時間長了,孩子恐怕會在班里被孤立,變得沒有朋友。這樣的成長環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真的好嗎?
最重要的是,孩子媽媽對孩子的飲食把控如此嚴格,略有差池就無法接受,可見平時對孩子的控制欲有多強。而這種控制,比植物奶油的危害更甚,是毀掉孩子最快的方式。
試想,孩子在幼兒階段,家長就嚴格控制他的每一口食物。那么孩子長大了呢?家長是不是也要控制他的交友、他的學習、乃至每一分鐘的生活。
最可怕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控制真的可以做到無孔不入。
就比如,有一種名叫點陣筆的特殊鋼筆。據說,這種筆有特殊的筆芯,筆頭旁邊裝著攝像頭。當你用這種筆在特制的紙張上寫字的時候,字跡就會被實時記錄在系統后臺。
也就是說,只要用上這種筆,孩子寫什么,什么時候寫,家長都能收到通知。孩子寫太快,系統就會提示孩子有抄襲的可能。如果孩子寫太慢,家長也能收到通知,督促孩子不要分神。
可以說,孩子用上這種點陣筆,就等于戴上了“電子鐐銬”。從此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家長都能一手掌握。
等到回家,孩子想要在自己的房間獨處一會兒,可控制欲強的父母也不允許。他們會把書房做成全透明的。
這樣一來,孩子在書房里干什么,父母在客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還有的父母,會給孩子的房間裝上監控。攝像頭可以轉,能360度拍到客廳全景,孩子在房內做什么,也能拍得清清楚楚。
03.
那么,這些從小被控制的孩子,最后會成長成什么樣呢?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在《積極心理學期刊》中明確指出: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長大后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的確,如果孩子從小被控制,就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也沒有了獨立處事的機會。時間長了,孩子不僅會形成沒有主見的性格,還會變得不負責任,沒有擔當。
更嚴重的是,被控制的孩子往往體會不到人生的幸福感,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選擇權和自主權。即使父母給孩子規劃出最完美的人生,這個人生也不是孩子自己選出來的,自然很難讓孩子體會到幸福感。
讓我們看看那些優秀的父母,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
還記得那個考了文科676分高分的北大女孩鐘芳蓉嗎?
當年鐘芳蓉表示想就讀北大考古系的時候,很多網友都不理解,覺得考古沒“錢”途。還有的網友認為,鐘芳蓉的原生家庭條件那么差,畢業后應該找一份能賺更多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
可鐘芳蓉的父母卻沒有干涉女兒的選擇。在接受采訪時,鐘芳蓉的媽媽對著鏡頭說:“我們都不懂這些,孩子喜歡什么,就讓她學什么,我們相信她。”
“我們相信她。”雖然只有五個字,卻那么有力量。
試問,哪個父母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學一個能掙大錢的專業,可鐘芳蓉的媽媽卻沒有控制女兒的未來,而是尊重她的興趣和選擇。
后來,鐘芳蓉在接受采訪時談起父母,她忍不住一邊流淚一邊說:“謝謝爸媽的理解,支持我的選擇。”
你看,這位看似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母親,憑借著她對女兒的尊重,不僅贏得了女兒的感激,也獲得了全網的贊賞。
所以啊,真正明智的父母,從不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度過一生。因為他們明白,真正對孩子的愛,不是控制和牽絆,而是照亮和溫暖,更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04.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紀伯倫寫的小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我們必須把愛藏在心里,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與權利,不去控制他們的人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
愛孩子,不要愛他,如我所愿;
愛他,如他所是。
我們的愛,應該成為孩子直面人生的底氣,而不該成為束縛他們腳步的桎梏與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