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按鈕,看視頻。記得視頻里點個贊)
【司馬狂說徽州103】歙縣旱南方言里的母豬叫騲豬,很文雅
司馬狂/文
今天的這個正字,完全是微信好友“守麥俠”告知我的,否則我完全不曉得還有這么個徽州方言的正字。原因嘛,非常簡單,因為我老家那邊的方言體系里,沒有騲豬騲狗的這個稱謂方式。我發過朋友圈詢問老家的人,目前看到這么叫的也就是集中在歙縣旱南一帶。并且,能知曉這個叫法的人,都是從小就在方言環境中長大的。
其實中國人的語言體系中,直接用公和母,是非常不文雅的,所以古人就用了很多別的詞匯來表達這兩個詞,譬如大家所熟知的雄、雌。而今天我們所說的騲字,在南北朝時期的字書《玉篇》中明確了詞義,騲者牝畜之通稱。你注意這個牝也是母的意思,當年武曌當政時期,士大夫就是罵她“牝雞司晨”。意思就是母親取代了公雞,做起了打鳴的事情來。
既然牝是雌性動物,那雄性動物的詞是哪個呢?其實是牡,這個音是母,意思卻是公,是不是沒想到?牡,本義就是雄性動物,也指不開花的植物。也許你會說了,那牡丹不是花嗎?牡丹是個借代詞不是用的牡字本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解釋過:“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其花紅故謂丹”。這里的牡意為無性繁殖,所以才用了牡字。
同時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騲只能指代雌性的家畜,它不能用來指代雌性的家禽。所以我們可以說騲豬、騲狗、騲驢,但絕對不能說騲雞、騲鴨、騲鵝。家養者謂之畜,野生者謂之獸。禽則是有翅膀的,它會飛,只不過人們蓄養以后,他們不需要飛了。唯一有點小意外的是雞,按照道理說它就是禽,可我們通常說的六畜興旺里的六畜包括了:馬、牛、羊、豬、狗、雞。雖然如此,但我們用騲字的時候,依舊不能和雞組詞,沒有騲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