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正篇 第二講節(jié)選)
一、回顧與理順脈絡
前面釋講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涵義。在上一講中,首先講的內容是關于“道”的,講了“道”字結構涵義的演變以及與象文化的關系,還有道文化的意義。
在金文的“道”字結構里有個“首”,這個“首”字的涵義很關鍵。因為人的一切意識活動與行為活動皆源于這個“首”。所以古智者在造字的過程中,就把這個“首”放在了十字路口的中間。這也就告訴了我們,古今中外的智者圣人對宇宙存在最根本的認識,也都是源于人腦這個“首”的。人之首中的智能效應功能,不僅是統(tǒng)帥生命活動的最高機能,而且還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社會發(fā)展的主導者。
我們應該知道,“首”中藏著人的智慧功能,而這種智慧功能是人映現(xiàn)、反應天地自然環(huán)境的那個主人,是人認識、應對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那個統(tǒng)帥,并且是最高的統(tǒng)帥機能。而且,人腦之首里的智慧功能,還是人的智能化思維參照模式形成思維意識活動的那個源頭。人對宇宙絕對真理的最根本的認識,即對宇宙最本初的認識,也同樣是源于人之首里的智慧功能。
為什么?因為這個“首”里不僅能夠產(chǎn)生一切思想意識活動,還能產(chǎn)生覺悟智慧的整體性反映功能,產(chǎn)生智慧性的思維參照模式。當人的智慧性思維參照模式與宇宙的最本初的那種絕對存在相合的時候,就會自然呈現(xiàn)見道的境界——見證道之本體的那種虛寂實相境界。
不僅如此,由道衍生演化的一切自然現(xiàn)象、社會關系、人的生命活動內容等,皆是由這個“首”里的智能效應功能來映現(xiàn)和反應的。因為人自身應對其他人、事、物的思想言行,也都是被這個主人翁呈現(xiàn)的覺悟智慧來統(tǒng)帥的,是由這個司令部的最高機能來映現(xiàn)、反應、認識的。
我們這樣來釋解道德五千言里的自然道德觀,學習者就比較容易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蘊藏著的智慧性涵義了。
“道”,是古圣人對宇宙自然之絕對存在的根本認識,是對絕對真理——道的體與用的根本認識。但是,古今中外的智者圣人對“道”之體與用的認識,只能勉為其難地用語言來描述,而描述的內容卻不是那個絕對真理的存在。因為語言內容的本身,只是對自己見證到的那種虛寂實相境界的描述而已,只是為了說明的方便,為了幫助后來的人們理解,而表達的“非常道”的內容。
那么這個內容是怎么表達的?是通過對一系列認識論的踐行而產(chǎn)生的結果。這樣就有了“名可名非常名”的內容出現(xiàn)。這就是說,人所能夠映現(xiàn)、反應、認識和應對的人自身、人與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關系中的一切存在,皆是“名”。這些“名”都符合道之用的運化展現(xiàn),即道之體孕化出來的“德”及其所衍生演化的萬事萬物。無論是我們人認識的所謂正確的或荒謬的,都在這個認識的內容中,都是自然之“德”所包含的內容。
因此,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是講宇宙的本然存在——無始之虛寂,以及人所能夠反映、認識到的最根本、最普遍的真理。那么認識的結果,所產(chǎn)生的這些名,這些名相,包括名稱、稱謂等,以及產(chǎn)生認識的這個運化機制,都不是這些語言所能表達得清楚、表達得全面的。但是,如果不通過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等來描述萬事萬物,就無法交流,無法通過交流使所反映、認識、總結的事物的屬性特征及運化規(guī)律傳承下來。只不過這些語言的描述,不是事物的本身,不是事物的全部,只是通過反映事物不同屬性特征的差異性,以此來進行區(qū)分,而為其所下的定義、所創(chuàng)造的概念。
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存在于整體之中,而且在這個整體的存在之中,不僅有局部的整體,還有整體的局部。除了道體的絕對性存在,在宇宙自然中,只要是“有”的存在,就都只是相對的存在。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以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吃的餛飩這一食物為例,“餛飩”是北方人對這種食物的習慣性稱呼,在南方地區(qū)則有“抄手”、“云吞”等不同的稱呼。雖然南北不同地方的習慣性用語不一樣,但同樣都是在描述這一事物。所以,任何一個種群的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識,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所制其名的內容,都不會是恒常不變、固有不變的。應該說,都是會隨著事物的運動變化,隨著地域環(huán)境的變化,隨著人文習俗的變化,隨著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共存關系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的。
就像中國古老的文字文化的發(fā)展狀態(tài)一樣。從現(xiàn)在人類對最早文字文化的研究認識,從堆石記事、結繩記事開始,演進到陶文等象形性符號文字,再演進到甲骨文時期,從甲骨文演進到金文,再從金文演變至篆文時期,再從篆文演變到隸書……中國古老的文字文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漫長的變化發(fā)展過程,然后才形成我們今天所認識、所使用的漢語言文字文化體系。
但是,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文化體系的發(fā)展過程,既是道體衍生演化的具體內容,也是人們逐漸認識、精煉、濃縮、分化字中含義的結果,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人類智慧文明的發(fā)展效應。因此,無論是“非常道”還是“非常名”,皆是道體德用衍生演化出來的。
這里所要講的內容,是對上一講內容的細化。我們如何認識宇宙自然之本源?宇宙自然又是如何演化發(fā)展的?怎么樣來理解非常道、非常名?老子接下來講:“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非常道”到底是什么樣的?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來理解和認識?對于“非常名”而言,又需要怎樣去理解它、掌握它、踐證它?“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老子在這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無和有。讓你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認識,一個層面一個層面地去進入,逐步逐層地深入進去。
如何深入?須要通過“常無欲觀其妙”的方式來進入,依此來幫助自己見證“常有欲觀其徼”的內容、過程和結果。而且還進一步地指出,當人處在“常無欲”的境界時,自然會見證到“觀其妙”的具體內容、變化過程和發(fā)展結果,即人通過實踐活動見證到“非常道”中藏涵的道的屬性特征,及其呈現(xiàn)的自然運化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人的生命運化規(guī)律之同一性與統(tǒng)一體關系;但在道的屬性特征和這三個方面規(guī)律中一定涵蓋了人處在“常有欲”的境界中來踐證“觀其徼”的具體內容,即“非常名”中所蘊涵的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與不同事物之間形成整體運化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
雖然老子在道德五千言里將其歸結為“非常道”與“非常名”,但是其中的道與名、無與有、始與母、常無欲與常有欲、妙與徼,都是“同出而異名”的整體,皆由道所生。所以老子才會將道所呈現(xiàn)的這種無所不兼容遍透的整體性中孕生演化萬有萬象的規(guī)律,衍生演化出萬事萬物的機理,概論為“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這句話正好能夠涵蓋整個宇宙自然的一切存在。
這樣我們就能明了孕育非常道、非常名之一切存在的總規(guī)律與這個“眾妙之門”的關系。同時,還要知道,這里的“眾妙之門”也為后面逐層揭示宇宙自然里的總規(guī)律埋下了伏筆。
所以,宇宙中存在的萬事萬物,與道也是“同出而異名”的整體關系,是“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的共存關系。這種關系是深不可測的,用言語文字是很難將其表達清楚的,只能通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去踐證。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存在都是道的體與用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道的體與用在相互作用時,其整體運化的內容與過程,無生有、有化無而生生循環(huán)不息,是無法窮盡的。于人而言,能夠以自身的身心行為活動來映現(xiàn)、反應、認識這一切存在時也是不可思議的。人能通過自身的諸感官功能且能運用智慧能力來映現(xiàn)、反應、認識不同的人、事、物的屬性特征、具體的運化內容和發(fā)展過程及其相互關系,這也是非常玄妙的。
雖然人能映現(xiàn)、能反應、能理解、能掌握、能順應、能應對它,但是卻無法表述出“始”與“母”中孕生演化出的各種復雜的“眾妙”關系。
所以老子才說“同謂之玄”與“眾妙”的存在都是非常深奧的,而且在這樣的深奧中涵藏著無以言表的玄妙,是“玄之又玄”的“非常道”和“非常名”。老子運用“同謂之玄”與“眾妙之門”來描述蘊含于人、事、物間整體運化的既玄妙又深奧的道理,同時也強調人無法將涵藏著這樣既玄妙又深奧的道理描述清楚、將整體運化的全部機理講出來。這就是他老人家于“玄之又玄”中運用兩個“玄”來強調“非常道”與“非常名”的復雜涵義與整體辯證關系的道理所在。
《道德經(jīng)》的原文就是像這樣逐層來展開論述道體德用之“同出而異名”的整體辯證關系,逐節(jié)來展開釋義自然、社會、人之“眾妙之門”的同一性,也就是在和諧整體性中孕生的生生循環(huán)之性的。這樣我們就清楚老子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寫作意圖了,下面我們還需要深入到象文化這個背景中去,并通過對古文字字意的析解,來解讀這段話的內涵......
三、“始”、“母”字解
四、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1、何為天地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中國古智慧文化中所說的“天地”,不只是人肉眼所能夠看到的天空和土地這樣的實體,而是包含著天與地的屬性特征及運化規(guī)律在內。
《易·系辭》開篇就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象文化中,天對應乾(?)之象,地對應坤(?)之象。天的屬性特征為陽為剛為動為放,地的屬性特征為陰為柔為靜為含。此為陰陽兩儀所化,稟承陰陽之屬性特征。天之運化規(guī)律具有循環(huán)往復不止之性,周環(huán)無端,健行不輟,變化無窮;地法天而呈現(xiàn)的運化規(guī)律具有生生運化不息之性,因此涵育萬有,生長化收藏而無物不載。天陽地陰相合互化而無物不生,萬物才得以生息消長。
先有天地,而后生化萬物。《易·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天行健而統(tǒng)化,地順天而持載,是由二者的屬性特征所決定的,沒有高低尊卑之別。
所謂“天尊地卑”,不過是古人對此二者之屬性特征及相互關系進行的比擬性說明。所謂“天動地靜”,也不是平常人想象中的絕對的動與靜,就如《易·文言》所講:“坤至柔而動也剛。”其實二者是動中有靜而靜中又蘊沖動的自然運化發(fā)展過程中的辯證整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系辭》),萬物乃生。因此在八卦中,乾坤二卦為父母,乾坤交媾,而衍化其他六卦;然后再由乾坤兩卦加上這六卦——八卦相對相生、相生互化、相輔相成、相推互蕩,進而推衍出八八六十四卦。
無論是八卦,還是由這八個卦推衍出的六十四卦,皆反應了伏羲氏對天地間萬有萬象的造化機理與五運六氣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創(chuàng)建八卦這種象數(shù)模型,應該是伏羲氏幫助世人了解、認識陰陽五行規(guī)律衍生演化天地間萬事萬物及其屬性特征所建立的易文化體系。
不過一定要清楚,伏羲氏所畫的八卦是對陰陽五行規(guī)律衍生演化萬事萬物時的自然繁衍秩序進行的客觀描述,同時也是對自然邏輯的演繹內容與變化過程及其發(fā)展軌跡進行的論證與說明。
人師法天地,法什么?不是天地的實體,而是天地的屬性特征與運化規(guī)律。《易·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謂把握陰陽,彌綸天地之道。天與地合而為宇宙自然之整體。
2、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無名天地始”,老子在這里為了把“非常道”的內容講清楚,只好借助于形象思維來表達“非常名”的內容。這樣運用象征性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天地自然產(chǎn)生時的那個過程,宇宙自然規(guī)律衍生演化萬有萬象時的那個具體內容與繁衍過程,就成為了必然的表達方式。老子既要借助于“始”字——從甲骨文的“臺”字演變成金文的“始”的那種變化發(fā)展的動態(tài)涵義,又要把孕育懷胎的人之初的那種初始、開始的狀態(tài),用來借喻天地創(chuàng)生之始時的性狀特征之象,以此來幫助學習的人們理解可道的那種“非常道”之涵義。
其實老子在這里用“始”來描述“天地”之發(fā)端、“天地”產(chǎn)生的源頭,就已經(jīng)運用了象文化表達法來寓意“非常道”之無名性狀的本質內涵。我們可以像這樣來理解古時候智慧性的人天相應的整體辯證發(fā)展觀,把孕育人的那種初始狀態(tài)之象轉喻為天地之始。
天地的開始,就好比是人的開始一樣。人之初是什么樣的?人在母體中有個孕育期——母體受孕和懷孕,也是從無到有生化發(fā)展而來的。古時候把孕育人且尚未成形的那種狀態(tài),稱為“始”。那么開始孕育,就成為了人生之初、之始。人生的命運就是從這個孕育的地方開始的。
如果用現(xiàn)代的科學知識來解讀人之初,我們說,精與卵要結合但還未形成受精卵細胞這個實體,即在形成受精卵信息的那個剎那——從無到有的那個當下,就是人之初。
我們可以以“臺”的甲骨文字形比附說明一下。精細胞與卵細胞,二者一結合,就會形成受精卵細胞這個實體,之后由受精卵細胞孕育成胚,而后再由胚發(fā)育為胎兒。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都像胎形的不斷發(fā)展。能不能這樣去理解?完全可以,因為象文化中的象形文字正好可以通過形象思維來理解。
我們現(xiàn)在就是在運用現(xiàn)代醫(yī)學方面的知識來對人的生命形成的內容和過程進行解析。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受精卵細胞實體未形成之前的那種整體的能量信息態(tài),才是形成人的生命活動最早的生化內容與過程的時期。當精失去了自身的個體特性,卵也失去了自身的個體特性,這兩個事物的信息在相合的那個剎那,即形成為一個整體的受精卵信息的存在。在形成受精卵信息的那個無生有的“非常名”的瞬間,先形成的是一種純粹的受精卵信息的存在,還沒有衍生為受精卵的能量存在狀態(tài),這時人的最早期的“始”——人之初便已形成了。關于對形成人的生命之“始”的探索,應該追溯到那個當下,并因此而衍生出受精卵的能量存在狀態(tài)。
當精與卵這兩個信息一合,就是什么?就是古今追求智慧真理的人們最想理解但又最難見證的“道生一”的本質內涵。人之初是這樣的,那么宇宙間的萬物之初呢?其實宇宙間的一切萬有之初也都是這樣的,即使是宇宙自然之初亦是如此,都是這樣由“道生一”而來的。
以我們人類自身為例,最容易理解。在形成受精卵的信息之前,精與卵各自失掉自身的個體特性,當這兩個事物要結合還未結合之前的那個剎那,便是道之虛寂本體,或稱之為宇宙實相;而精與卵在一結合的那個當下,便形成了受精卵的整體性信息,而非受精卵細胞。需要注意,這個受精卵信息便是人之初;在人之初以前的剎那,就是古今人類都孜孜以求的那個虛寂的道之絕對真理。這個道,也就是孕生演化出整個宇宙自然的本源之本體。
從古至今,無論是誰,只要想了解、認識宇宙自然的絕對真理和宇宙自然間一切存在,就必須通過親身實踐來見證這個無始之始的道。古今中外的智者圣人都是以道這個絕對真理為基礎來認識天地之間的一切存在的。只有道才是宇宙自然萬事萬物的真正主宰者。這些內容,不僅完全符合上古傳承下來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辯證觀,而且還符合人天相應的辯證整體發(fā)展觀的智慧性內涵。同時這也是老子運用象征性的手法來描述“無名天地始”的寓意之所在。
老子運用象文化表達法,其因緣就在于“非常名”,所以只能通過這樣的表達方式來揭示天人合一的整體辯證關系,從而幫助我們理清踐行見證智慧真理的思路,讓我們明確智慧整體觀的本質內涵。老子在闡述絕對真理——無名之道的體性時,是通過類似象征性的語言來描述道與名、無與有等相互關系的。像這樣闡釋自然道德觀,不僅寓意深刻,也非常形象,并且還能夠幫助人于不知不覺中領會其義,能夠引人入勝,能夠深入淺出地把自然道德觀中的智慧性內涵揭示出來。
人的生命也是從“道生一”這里開始的,這個“一”就是精和卵結合時最初的那種合一的受精卵信息;由受精卵這個整體性信息衍生演化成能量之前的那種沖之機,形成受精卵這個整體中陰陽辯證的屬性特征,即是“一生二”;其后,在陰陽互生、互化、互分、互合、互根、互離的過程中,自然會形成受精卵的能量,那就是“二生三”以后的內容了。人這個有形有象的生命實體,在呈現(xiàn)生命活動、展現(xiàn)身心行為活動時,無數(shù)次不斷地重復的就是這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自己的生命是從何處而來的,在形成生命體之前是什么樣的。首先是精卵結合的內容,在精卵結合的過程中最早形成的是受精卵信息,而后是形成受精卵的能量形態(tài),再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受精卵細胞。在母體懷孕的初期,人的生命活動就是這樣孕育形成的,這就是人之初。人之初由無生有,因沖虛之機而先成象、后成形。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同出而異名”的整體存在,不能把它分裂開看待。
為什么說“同謂之玄”?因為在精失去了自身的個體特性時,卵也失去了自身的個體特性。精與卵同時失去自身的個體特性,在還未形成新的受精卵信息之前,有那么一個絕對存在狀態(tài),即道之虛寂實相的存在狀態(tài),就是虛而孕沖的那種存在狀態(tài),即無。所謂的“同出而異名”,就是由這個絕對存在衍生演化出來的。
無論哪個人想把“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的內涵講清楚、說明白、描述出來,都一定會借助于語言文字來達成,但是語言文字本身卻只是制其名的具體內容而已,不是所描述事物的本身。這個無生有的過程,無論怎樣描述,都不可能詳盡其本然的整體運化狀態(tài)。道衍生演化萬事萬物的玄妙之處也就在這里。
宇宙的本初也同樣是由那個絕對存在衍生出來的。那個絕對存在,勉為其難地制其名曰“道”,描述其性曰“無”。老子象征性地描述它,說“無名天地始”。這就是“始”的由來和涵義。
這個“始”的涵義是表示剛懷孕的時候,或者說得精確一點——剛受孕的那個當下,即形成受精卵信息的那個當下,是由無生有的過程。
對于“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這句話,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各種《道德經(jīng)》的注解版本,在點校時往往隨意斷開。比如斷成“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或者“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像這樣斷句,實際上把整句話的智慧性內涵給割裂了。
這句話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不需要斷開,也不影響閱讀者理解句中的涵義。不能僅憑自己對其中某個字的理解來推測整句話的意思,因為在這句話中包含人自身踐證的智慧境界在里面,需要用見證了的智慧性的經(jīng)驗來說話,不能按照一般人認識事物的方式去隨意解讀,也不能憑想象來理解、來認識。這個“無”,這整句話,都屬于“非常道”的內容。
這里的“無”與“有”,是表示相對含義的名詞。而且,它們并不是平常人們所理解的“沒有”與“存在”的意思。
其實,“無名天地始”是在向人們介紹道的屬性是怎樣的,那是一種虛無的存在,是虛空的存在,是空性的狀態(tài)。而這種無,或空之性,又不是什么也沒有的那種頑空,而是孕涵沖虛之機的、無所不兼容遍透的絕對存在。虛無即是空性,這樣空性的寂態(tài)即是道之體。
這個“無”是描述道體之寂態(tài)的特性的,由其所孕涵的沖虛之機而展現(xiàn)其用即是“名”。天地(宇宙)間的自然規(guī)律是如何生成的?是由“一”——宇宙自然存在的整體性化生的;這個“一”是由道衍生出來的。天地之“始”,這個“始”——如受孕懷胎一樣的那個孕育者是誰?是道,是由道的體用之性相互作用而孕生出“一”的。沒有比道更早的源頭,所以這個“始”,只是象征性的比喻而已,實際上宇宙自然的誕生是從道這個起始點開始的,而道的這種絕對存在卻是無始之始。
所以說宇宙自然,或說天地,是由無始之虛無而孕育的。對于這個宇宙自然之本源的孕育者,是無法描述、無法言說的,故強名為“道”——無。所以說“無名天地始”。
那什么是“有”?除了虛寂之道,從“一”開始往后生化的都是“有”。可以這樣說,“有”的本體即道用之德,即“一”;“有”因沖虛之機而呈現(xiàn)出生生循環(huán)之性,形成陰陽五行規(guī)律的造化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這樣才生化了形象各別、特征各異的萬事萬物。因此,宇宙自然規(guī)律衍生演化出的一切存在都是“有”之用、“有”之名的呈現(xiàn)。所以老子才說“有名萬物母”。
宇宙自然規(guī)律具有無有相生的功能特性,因此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是在這種有無相生、無有互化的過程中運化發(fā)展的。
“始”與“母”都是運用了象文化表達法,用此二者來寓意是非常絕妙的。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兩個字在造字之初時的涵義:“始”,懷孕而胎未成形;“母”,已產(chǎn)子有乳。由無而生有,從受孕當下的虛無狀態(tài),到孕育之初而未成形,都是“始”所包含的內容;而后,由有而生萬物,孕育成形而產(chǎn)子,諸子出生而具有了各自完整的、獨立的形象,所以這里用了“母”來象征其義。這個“母”對于人而言是生育之母,那么對于宇宙自然而言就是指德育萬事萬物的運化規(guī)律。
這樣的象文化表達法,所表達的內涵不是固有的、僵化的、狹隘的,也不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而是呈現(xiàn)動態(tài)的描述,是涵蓋運動、變化、發(fā)展之特性的。以“始”與“母”各自的特點與衍生演化的聯(lián)承關系,將無與有的屬性特征,無生有、有化無而繁衍天地萬物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描述得淋漓盡致。
所以“無”與“有”、“始”與“母”相對相生、相生互化、相輔相成,用得精準嚴謹,恰到好處。如果不把這些字于造字之初時的本義及蘊涵其中的象文化的深層寓義挖掘出來,那就無法明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法明透整句話的涵義。比如,以現(xiàn)代漢語固有化的概念來理解:“無名是天地的開始,有名是萬物的母親。”那么蘊涵其中的運化內容與發(fā)展過程,還有老子的表述意境及賦予言辭章句中的智慧性內涵就表達不出來了。
在對這幾個字進行了深刻透徹的解析之后,我們再來解讀這段話,就似乎能夠從其中“追蹤”到老子的智慧境界了。釋講智慧文化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習者共同地進入到智慧境界中去。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我們可以這樣譯解這句話:無始之始的凈寂是宇宙存在之根本,強為之名曰道——無。由“始”所生的孕化萬事萬物的生生循環(huán)的運化規(guī)律是道之用——德的自然呈現(xiàn),強為之名——有。
人通過自身的親身實踐所見證到的那個道,是宇宙自然及其生化的萬有之始。需要明確的是,“無”也好,“始”也好,都只是假其名而已。因為道是不可思議的絕對存在,是虛無凈寂的絕對存在。只有于呈現(xiàn)清凈心的那個當下,才能見證到道的虛寂本體之絕對存在性狀。但在這里,老子只是勉為其難地用一個“無”作為開頭來描述其虛寂本體的存在性狀,以“始”來表達其孕育之特性。
一定要注意,“無”在這里僅能說是描述道體之虛寂的絕對存在的屬性特征而已;而道體德用衍生演化的萬事萬物,都屬于“有”,屬于被人類制其名的“有名”范疇內的內容。老子是通過這樣的象文化表達法來開示我們這些后人的......更多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