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帶孩子回老家過年,飯桌上婆婆的一個小舉動,讓媳婦感動不已
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并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鄉土中國》正因為夫妻之間是配軸,所以才容易出現各種婆媳問題,婆婆覺得自己已經從媳婦熬成婆了,要樹立威信了,而媳婦大多是事業女性,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自然容易產生矛盾。
特別是生下孩子后,媽媽覺得帶孩子要注意這注意那,而婆婆覺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多,我帶大的娃,現在成為你的老公了,我帶娃還用你教嗎?很多時候婆媳關于就折在養孩子的這個問題上。
在網上看到很多媽媽吐槽自己的婆婆:沒洗干凈手就抱孩子,自己夾過菜的筷子又用來夾給孩子吃,孩子沒到一歲就要菜里加入鹽,孩子吃輔食就要斷奶說飯才養人……也因此很多媽媽生完孩子之后都是自己帶娃,自己帶放心。而自己帶的娃回老家過年時,也是擔心老人亂給孩子吃東西。江西吉安一個媽媽,過年時帶孩子回老家過年,一歲多的女兒吃飽之后就到處跑,沒一會孩子看到大人們還在吃飯,就走過來還想吃點菜。這時候婆婆拿起一雙干凈的筷子,夾了一塊菜放到孩子的嘴巴里,再把孩子吃過的筷子放在桌子邊上,而孩子吃過的那一小截是懸空放著的。沒有沾到桌子上,這讓媳婦感動不已。要知道婆婆那一代的人哪有這么講究,都是因為有孫女了,也知道孩子要注意衛生才這樣做的。而評論區不少網友給這個婆婆點贊:尊重年輕人的習慣,給這個老人點贊。更有網友說:婆婆真的很棒,我作為媽媽都做不到。還有網友羨慕這個媽媽,有這樣講衛生的,尊重年輕人習慣的婆婆,真是一種幸福??!還是一些細心的網友說:孩子的餐具應該是單獨的,不應該拿大人的,就是洗過干凈了也一樣。老人家在喂養孩子上,常見的七種陋習要改正,不然會讓孩子總是生病
記得小時候鄰居張媽帶孫子,媳婦生完孩子出了月子,張媽就開始買米糕蒸給孩子吃,說孩子喝母乳太多水了,喝不飽要給孩子吃點米糕孩子才飽,孩子晚上吃飽了才不起來這么多,才睡得好。有一次看到張媽喂兩個月大的達達(張媽的大孫子),孩子不斷地把奶奶的勺子用舌頭頂出來,而張媽一邊罵:“不吃不吃,晚上沒奶給你吃的,餓壞你去”,一邊用力把勺子里的米糕送到達達的嘴巴里。后來達達經常說便秘,消化不好,連喝奶都喝不下多少,養得瘦瘦的,還經常生病。小時候不知道,現在看來應該是達達太早吃米糕了。一般孩子六個月去做兒保時,醫院就讓家長給孩子吃蛋黃了,但是不少老人自作主張地認為,蛋黃這么干孩子怎么吞得下去,干脆給孩子蒸個雞蛋羹得了,放了一些水更軟更嫩更好吃。麗麗說自己產后四個月去上班,孩子就是婆婆帶的,六個月做兒保醫生讓吃蛋黃,婆婆開始還弄了幾個蛋黃給孩子吃,到了孩子七個月,婆婆覺得單單弄蛋黃太麻煩了,剩下的蛋白婆婆自己又不喜歡吃,這樣很浪費,就干脆給孩子煮雞蛋羹。第一天剛吃完,晚上孩子就長了疹子,后來帶去醫院看,醫生看了一下直接問:是不是給孩子吃蛋白了。婆婆嚇了一跳:我看孩子這么大了,煮了雞蛋羹給他吃不是更好吃,更營養嗎?醫生說:孩子每天喝奶蛋白質就夠了,不用給孩子吃蛋白,雞蛋蛋白孩子不好消化,吃了容易過敏,這個疹子就是因為吃蛋白引起的,至少要一歲之后再給孩子吃。蛋白是一種異種蛋白,孩子的腸道消化不良,就會引發過敏的癥狀。一般沒發生過過敏的孩子,十個月后可以試著吃兩口,大多孩子建議一歲之后再吃。不少老人覺得孩子小,要吃軟一些的食物,于是孩子一歲前,都把米熬成爛爛的粥給孩子喝。事實上孩子到六個月后,已經陸續長出牙齒來了,牙齒長出來要多鍛煉,一般8個月后就要給吃軟飯,食物也不用打成泥,切成細細的丁狀就可以了。到了孩子十個月,食物切成黃豆大小的丁狀,煮得軟一些讓孩子慢慢咀嚼。一歲前給孩子學習咀嚼大有好處,不但會讓牙齒變得更利,而且還可以鍛煉孩子的咀嚼肌群,有利于孩子說話時發音更清晰(我們說話時要用嘴唇,舌頭和咀嚼肌,多鍛煉有利于說話)還可能讓孩子的上下齒咬合得更好,不易出現天包地或者是地包天的情況。孩子一歲前食物煮得軟一些,切得丁狀,但是不要一直是泥狀,不然會讓孩子咀嚼能力退化,消化壓力大,反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第四種:孩子的餐具非專用,甚至大人吃過的餐具給孩子吃張媽小時候喂養孫子時,我也見過幾次,把孩子的食物放在嘴巴里咀嚼幾下,再吐到勺子上給孩子吃??戳硕加X得惡心,怪不得后來其他媳婦生孩子之后,都不讓張媽帶了。大人的口腔里有很多條件致病菌,大人身體很強壯,所以這些條件致病菌在大人身上潛伏著一般不發病,只等大人老了或者身體虛弱時再出來興風作浪。這些條件致病菌萬一通過餐具傳給孩子,那就容易引發孩子身體的問題。很多孩子小小就有胃的問題,很可能是家長在喂養時,把潛伏在自己身體的幽門菌傳給孩子導致的。孩子的餐具一定要專用的,只給孩子用,家長吃過的食物不要給孩子吃。似乎喂孩子吃飯成了奶奶的任務,甚至是吃完飯奶奶給你糖吃,吃完飯帶你去玩。吃飯成為孩子要挾家長的一件好工具。我們應該在孩子8個月時,給孩子做一些方便抓的食物,讓孩子抓著自己吃,到孩子十個月時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吃,可以用手抓也可以用勺子吃。孩子吃不飽再喂兩口,不要怕臟,不要怕麻煩。孩子一歲后,盡可能把勺子還給孩子,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快樂的,有成就感的事情。孩子大便有點硬,給孩子喝點涼茶!孩子這幾天尿有點黃,喝點涼茶!孩子有點眼屎,喝點涼茶!孩子有點鼻塞,喝點涼茶!不少涼茶就是中藥,是藥三分毒,涼茶容易傷肝腎,一歲前不要給孩子喝。三歲前也要在醫生的建議下喝。有研究發現,孩子喝涼茶容易導致鐵的流失,所以別亂給娃喝涼茶了。大人吃飯時看到孩子盯著看,有些奶奶就自作主張,給孩子跟著大人一起吃飯了。事實上建議:孩子一歲不用吃鹽,當然也不能吃大人飯,1-3歲孩子的食物要清淡少鹽,沒有調味品,食物也是切小片一些。一般建議三歲前孩子的飯菜都是單獨做,大人飯鹽多,加重孩子腎的負擔。大人飯調味品多,會導致鋅流失快,導致孩子缺鋅。大人飯味道重,孩子從小口味重,長大也會重口味,不利于身體的健康。大人飯比較大塊,孩子咀嚼能力弱,可能會囫圇吞棗引起窒息的風險(在喉嚨下不去),就是吞下去也是加重孩子腸道的負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