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邏輯學入門》
一、本書作者想表達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簡短概括。
邏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時刻服務于我們的生活。本書以碎片化的文本形式,貼近生活的案例和故事,簡練又充滿機智的筆觸,幫助讀者輕松的了解邏輯學常識和概念,辨別語言陷阱,認識邏輯謬誤,學會用清晰理性的方式思考問題。
二、在表達主旨的過程中,各個章節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們跟作者要表達的那個主旨是什么關系)?
01.偷換概念就是指同一思維過程中,在中途改變一個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用一些聽起來一樣的概念進行投放,把一個事物的原意用矯正的手法換成另外一種看起來也可以成立的解釋,把假的變成真的以此來轉移他人的注意力,達到某種目的。
02.想要避免概念混淆,就要準確的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注意對同音異義和近義詞進行區別和分辨。
03.在別人講話時,我們一定要仔細辨別那些有相對含義的概念,并根據這些概念進一步提問,以免出錯。
04.無論歸納了多少種事例,歸納的結論始終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只要出現一個反面的例子,歸納的結論就會被推翻。有限歸納法存在謬誤的可能,這就是風險的根本所在。
05.果斷的拋棄沉沒成本,帶著痛苦轉身,如果不止損繼續投入,可能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但概率極小,不是所有的事情堅持到最后都有好結果。
06.在沒有足夠的證據之前,不要認定極端的結果必然會發生。
07.賭徒心理,即錯誤的認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概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即其發生的概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增加。
08.訴諸憐憫是在論證某一問題時,不是通過正面對論題加以論證,而是利用受眾對弱者的憐憫心理,訴說某人可憐凄慘的遭遇或近況,從而激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09.訴諸大眾,就是在論證一個觀點時,不是闡述支持論點的論據以及論據與論點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以該論點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為正確的理由。
10.僅僅根據個案作出結論,或者以個人經驗、個人觀察單個事件為依據來進行論證,根本沒有考慮到前提與結論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11.訴諸經驗,年齡并不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觀點正確與否與年齡大小經歷多少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是要看論據、論證是否符合邏輯。
12.訴諸無知,就是只斷定一件事情是正確的,只因為他未被證明是錯誤的;斷定一件事情是錯誤的,正因為他未被證明是正確的。
13.規則與例外,原本就是對立的,規則就是規則,另外就是破壞規則,破壞了規則就要付出代價。
14.誰也無法保證做一件事情可以萬無一失,達到預期的完美結果。很多時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任何事情,只有先去做了,才能實現完美的可能。
15.不要因為是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以為較小的好事就不去做。
16.訴諸信心,就是指依仗信心作為論據的根據,而不是靠邏輯或證據支持。
17.訴諸恐懼是一種邏輯,謬誤是利用威脅和恐嚇,迫使別人欺負自己的觀點,受到自己的掌控。
18.一個人的行為與觀點相矛盾,不能證明他的觀點一定是錯誤的。當有人用訴諸反詰的謬誤來批評我們的觀點時,我們要意識到這是一種邏輯謬誤。
19.訴諸沉默屬于一種實質謬誤,即由于論點的主張者沒有論證和論點,從而推斷該論點是假的。
20.訴諸勢力,目的就是提醒大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我們需要審時度勢。
21.凡事都要講究事實,提出的揣測和質疑也要有依據、有線索、有佐證,不能全憑主觀臆斷妄加揣測,這樣才能做出更貼近事實的判斷。
22.在邏輯學中以權威人士的只言片語來肯定一個論題,或者以權威人士從未提出過的命題來否定一個問題是訴諸權威的謬誤。
23.謊言重復1000遍也不會變成真理。
24.避免用強行推理的思維看待問題,真正理性的做法是客觀的觀察和總結事物之間的關系,不慘加主觀看法,不把沒有邏輯關系的兩件事強拉在一起。
25.把相關關系與因果關系混淆,是人們經常會犯的錯誤。
26.人們在遇到某一問題時,通常會先入為主的按照自己熟悉的某個方向和途徑去聯想,把自己遇到的問題納入自己熟悉的框架進行思維分析,從而讓思維形成一種慣性。
27.出身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行的能力,出身也無法決定一個人命運和前途,在篩選人才、評價他人和自我時,我們切記不要發訴諸出身的謬誤。
28.如果一個人在反駁他人的觀點和結論時,忽略論證本身,而故意去攻擊提出該觀點的人或其代表團體,那他就犯了訴諸人身的謬誤。
29.循環論證的論點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因為結論可能與前設完全相同,所以結論并不是其前設的推論。
30.需要我們站在真實的立場去思考問題,秉持平和的心態,一切用事實和證據說話。
31.轉移論題就是在思維過程中把有些聯系或表面上有一些相似的不同話題當做相同的話題來使用,從而導致本來該討論的話題,不得不進一步討論。
32.在生活中要盡可能避免訴諸感覺。只憑狹隘的感覺經驗想當然,就會陷入邏輯迷霧中。
33.通常為真的原則可能并不總是真的,有些也有例外。即使是最佳的原則也有例外,并且如果一個原則被濫用,就會產生例外謬誤。
34.訴諸后果,詭辯者不是通過正常的邏輯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以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而是通過告知被收獲者會有怎樣的后果,以達到引誘、哄騙、威逼的目的,最終讓被說服者屈服于自己的觀點。
35.肯定后件和否定前件都是會出現邏輯謬誤的。
36.類比是一種表達思想時進行說服和教育的有利工具,但是在應用類比的推理過程中,類比前后的事物一是必要的共性,二是兩事物的本質屬性與結論之間也要具備一定的必然聯系。
37.面對一些人悔恨時的假設,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的態度,且不可輕信和心軟。如果你今天選擇了相信,明天你還有可能還要繼續承受原來的痛苦。
38.如果兩段前提都是否定的,我們無法據此有效地得出結論。至于人們常說的那句“雙重否定等于肯定”在邏輯學的三段論中,顯然是不成立的。
39.如果在結論之中,有一個用語提到整個類別,那指向結論的證據必然會清楚的告訴我,我們這整個類別。如果一個論證破壞這個規則,那他就犯了不當周延的謬誤。
40.悖論的提出和解決,是人類智慧的閃光,也是科學發展的酵母,它在不斷啟發著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42.充足理由律是邏輯思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之一,它是指在論證和思維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為真,必須有足夠的證明他真實的理由。
43.范疇錯誤也稱為范疇失誤,是指將既有的屬性歸屬到不可能擁有該屬性的對象上,是語義學或存在論的錯誤。
44.想引用名言警句作為論據時,應該多看看完整的原話內容,不要犯斷章取義的謬誤。
45.消除結構歧義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原來的表達方式,讓其具有確定性。
46.在人際交往和生活工作中,要善于發現分析運用隱含命題,這不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也能在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話語中找出漏洞和破綻,發現事實的真相。
47.在運用同構異悖的時候,我們不必考慮所使用的化學結構是否正確,是有效還是無效,只要跟對方的話語結構相同,就能達到反擊的效果。
48.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與人費口舌,要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就應對跟大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有效地分析問題,讓每一個提問都十分明確。
49.人生并不是只有兩種可能,還有無限種可能,且每種可能皆可實現。
50.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這一簡單的要求,表示出大大發雷霆或躲躲閃閃的態度,那就存在問題了,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感覺很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他某一看法和觀點。
51.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一定要了解好產品的優缺點,在深思熟慮之后再做出購買的決定。
52.面對一些不好回答的問題,或者在不適合直接回答的場合中,我們可以用答非所問的方式巧妙回避。
53.在生活中擁有辯證思維非常重要,對待不同的事物,我們不但要具體分析,還要辯證分析,就算是真理也不一定放置四海而皆準。
54.二難詭辯術就是在辯論過程中只列出兩種可能性,此外別無選擇,迫使論敵從中作出選擇。無論對方選擇哪一種可能性,結果都對他不利,這樣就破事論敵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55.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解釋時,依賴并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或者著意強調這些因素中的一個和多個因素的作用,就犯了過度簡化因果關系的謬誤。
56.從邏輯上說,明明知道對方的意思卻故意曲解成另一個意思,造成概念和話題轉移,達到出其不意的目的就叫故意歪解。
57.命名謬誤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說話者知道名稱也知道原因,但實質上說話者不過是換個說法重復問題,說了等于沒說。
58.要明確樂觀主義者,就必須明確樂觀這一概念,只有表述出了他的真正意識與內涵,才能就樂觀主義者給出一個詳細明確的解釋。
59.我們應當盡量避免掉進一廂情愿的思維模式中,因為不肯、不敢面對現實,往往會讓我們在自我安慰與自我欺騙中陷入更深的困境。
60.要避免區群謬誤,應當在整體認識某一群體的基礎上,用具體的眼光看待群體中的個體。
61.直覺不可以作為直接的證據,只有經過證明的直覺才能作為認定。
62.對于一些嚴謹的科學問題以及牽涉到自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我們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預期理由。
63.巧合與偶然不等于必然,要找出結論現象之間的必然性,還要深入的研究結論背后的原因以及現象所導致的結局。
64.所以共存性就是指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相互接近性,所謂先后性是指原因在先,結果在后是。否具備這兩種特性是判斷因果關系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不能因為兩種事物之間存在這種關系,就認為他們之間有因果關系。
65.客觀數據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幫助,多觀察自己的歷史表現數據,不要因為一兩次超常發揮就盲目自信,也不要因為一兩次偶然的失誤就自暴自棄。
66.很明顯,其父善游也推不出其子善游的結論,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
67.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或者狡詐的論敵,設定條件不失為回應對方的最佳策略。
68.出現無足輕重的邏輯謬誤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詭辯者舉出的原因根本不能稱之為原因,二是詭辯者指出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是無關緊要的原因,不足以從本質上決定事物的發展。
69.對待傳統我們要辯證的來看,不能一刀切,既不能說傳統的就是好的,也不能說傳統就是不好的,新潮的才是好的。
70.判斷一個人說話是不是勸說要看守法者的目的性強不強,不能遇到問題就讓當事人對其他人盲目行為負責。
71.狂士未必無才,人的性格如何,不能推出他的才華與能力。做決策之前要憑借理性去思考問題,審視人才,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切記犯以人為據的邏輯錯誤。
72.說文解字得拿捏好分寸,有的放肆,否則就會招惹麻煩。
73.錯誤可以改正,缺陷可以彌補,不隨意否定自己,不隨意否定他人,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這才是理性的思維方式。
74.一切的類比都是不當類比。
75.面對傳言,我們要保持一個理性清醒的頭腦,對沒有經驗證過的說法不輕易信以為真,更不要將其傳播,冷處理就好。
76.在面對社會生活中的迷信現象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加以抵制,不要為了無中生有的迷信浪費時間、精力和財富。
77.簡單的答案不存在,切記不假思索的接受任何答案,尤其是那些回答復雜問題的簡單答案,以免落入陷阱。
78.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間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同時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系。
79.要成為語言邏輯高手,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感情色彩分明的詞語,少用中性詞,要把話說完整。
80.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都是解決問題的良方,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關鍵。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要多用心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81.當遇到無法接受的挫折時,短暫的使用“合理化”的方式以減輕內心的痛苦,無可厚非,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們不能遇到任何問題都選擇用合理化的方式來逃避。
82.集體思維是一種思考謬誤,讓人脫離現實得出錯誤的觀點,甚至導致災難。當自己的意見依賴于別人的意見時,而非自己思考過程的判斷時,我們很可能是錯的。
83.誘導性問題,是提出缺乏理由或無法接受的假定,其目的往往是為了回避某個問題,并誘導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84.化繁為簡可以讓工作變得可行,幫我們逃離忙碌的職場深淵,輕松完成任務。
85.組合思維能把我們日常熟悉的東西重新組合,并構成一個未知的、富有新意的事物。
86.懂得逆向思考,往往能夠出人意料,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深刻認識事物的本質,二是堅持思維方法的辯證統一。
86.兩個事物之間可能存在必然聯系,但在因果關系成立之前,我們必須要確認是否去除原因之后,結果仍然在不違反某些公認的一般原則下繼續存在?
88.面對固定聯想的問題時,多一點理性和辨別能力。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接受隱含假定,會讓我們的思考遠離真理,走向錯誤。
三、其它感受
本書感覺還行,對我來說比較重要的一些收獲有:一是詞語定義的混淆。二是充要條件的關系。三是思考客觀冷靜。
自我精進措施之一:以后每篇讀書報告的章節字數都保持在300以內。
自我精進措施之二:以后每個思維導圖需要更簡化些。
自我精進措施之三: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