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解讀與實踐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25篇原創文章
全文3599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什么是基本功?
它是從事某個領域工作所必須的基本技能。
可以說,站在不同角度或工作崗位,所看到或理解的基本功完全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談基本功,而講的內容卻不一樣的原因。
《孫子兵法》的基本功是什么?
站在哲學的角度、戰略角度、原則原理角度所理解的基本功可能會完全不同,我們始終致力于《孫子兵法》是一部“戰爭組織與戰場指揮”的操盤手冊角度研究和實踐,也想從這個角度探討一下《孫子兵法》的基本功。
這個角度必然涉及了兩個體系或多個體系之間的博弈,而這個博弈又涉及了組織的日常訓練與戰時力量的發揮。
一般而言,日常訓練與戰時力量發揮相結合的點就是基本功。
戰場運用與日常訓練是緊密結合的產物,從戰場應用推導出來的日常訓練內容就是這個組織的基本功。
但很多企業往往會忽略了這點,人力資源做培訓計劃,看似科學實則隨意,經常有企業老板或高管認為我們講的孫子兵法比較實用,就想邀請去企業做個內訓,絕大多數情況我會找個借口婉拒,企業的內訓應該90%以上的內容以自己的戰術體系為主,而不是講些傳統文化課或一些管理課、戰略課等沒有針對性的內容。
或許按照這個標準,很多企業至少有一半的培訓費用浪費了,還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
日常訓練
行軍篇說:“令素行你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由于這部分內容對應的是行軍篇戰場選擇與宿營管理,因此強調的是日常對紀律的要求。
《孫子兵法》中所講基本是戰前和戰時操作的內容,強調了日常訓練、紀律要求的重要,但沒有具體講內容,需要我們根據戰場操作的內容來反推。
我們熟知的日常訓練是站軍姿、隊列訓練和基于武器效能發揮的戰術訓練或基于實現攻守功能的戰術訓練等。
這些基礎訓練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服從意識,屬于思想層面;另一個是動作熟練的問題,比如站位、跑位、武器使用等,屬于物質層面。
一般而言,隊列訓練和隊形轉換是基礎,基于武器效能發揮和針對進攻或防守功能的戰術訓練是日常訓練的另一個階段,這與《孫子兵法》軍形篇基于地形的兵力部署密切相關。
1、基于陣形的訓練
《孫子兵法》的軍形篇講兵力部署,放到作者寫書的時代(也包含整個冷兵器時代)主要指陣形,隨著技術發展、武器威力的增大,陣形演變為部署與作戰隊形。
現代隊形設計與訓練,多與武器裝備相關聯,核心在于充分發揮武器裝備的效力、有效減少己方的傷亡。
我們常見的隊列訓練和隊列轉換訓練,學習步伐變換,學會橫隊變縱隊,縱隊變橫隊,一個方隊變兩個方隊,兩個變四個等,以及集合隊形變行軍隊形,行軍隊形變作戰隊形,是為了掌握隊伍的集合離散。
這些基礎訓練,目的在于培養士卒的服從意識,塑造整個隊伍的精氣神。
基于武器或攻守的戰術訓練,這是下一個階段戰術訓練的重點,比如攻勢作戰中我們熟知的三三制、美軍的二二制,平時在訓練中掌握基礎動作,才能在戰時基于地形、敵情靈法運用。
2、基于奇正的訓練
兵勢篇主要講奇正兵力展開,戰場上力量的效力發揮到什么程度,取決于指揮官使用奇正的程度,日常關于奇正的訓練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奇正”角色劃分的訓練,曹公所注:“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這實際上說的是訓練中的奇正兵力分配的一種描述,而非“奇正相生”的戰場運用,包括很多引用《握奇文》的“四正、四奇”說法,都是基于訓練而言,我們讀兵書千萬別按照字面意思以為會規定某四個隊伍是“正”,某四個隊伍是“奇”,如果這樣理解就教條化了,跑偏太遠了。
關于“奇正”的訓練主要訓練的是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探索“奇正”使用的手感,摸索“奇正相生”的經驗。
總體來講,無論是隊形的訓練,還是戰術訓練,核心在提高凝聚力、提振士氣,增強熟練度,以及提高指揮官的指揮水平。
可以說,這些訓練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兵力部署對戰地選擇、數量部署,以及奇正相生兵力展開等決策。
戰時力量發揮
總結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