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白芍20g,茯苓15g,當歸、柴胡、白術各10g,甘草8g,薄荷2g,生姜1片。
【服用方法】
水煎服。散劑每服6g。丸劑每服9g。均日服3次。
【功效作用】
方中說:本方主藥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調肝,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全方能使肝氣調暢,脾得健運。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肝郁脾虛,肝脾失和之病證。
本方具有明顯的保護肝臟作用,亦有顯著的鎮靜與解痙作用。并有促進消化,調節子宮機能,以及補血、健胃、退熱、調整精神活動等多種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臨床運用以兩脅作痛,頭痛目眩,神疲乏力,飲食不香,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適用于治療月經不調、慢性肝炎、低熱不退、慢性膽囊炎、乙型肝炎、膽結石、痛經、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綜合征、女性皮質醇增多癥、癔病、男子乳房發育癥、陽痿、乳房囊內乳頭狀瘤、甲狀腺腺瘤、鼻竇炎、慢性腸炎、眼病、帶下、心包積液、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乳腺小葉增生癥、不孕癥、外陰干燥癥、慢性咽炎、脫發、內耳眩暈、多發性口瘡、面部座瘡、頑固性蕁麻疹、黑皮癥、指掌角化病、踏膈、冠心病、慢性胃炎、高脂血癥、小兒厭食癥、遺精、尿失禁、阿狄森氏病、震顫麻痹、高熱、心悸、哭泣性狗癥、泄瀉、癥閉、水腫、糖尿病、細菌性肝膿腫、雷諾氏病、閉經、崩漏、習慣性流產、產后失明、婦人特發性水腫、乳頭瘤乳衄、小兒多動癥、小兒眨眼癥、白天磨牙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血管舒縮性鼻炎、聲帶息肉、梅核氣等病證,而必須癥見頭暈目眩,口燥咽干,減食嗜臥,脈弦者之病人。
【現代運用與主治疾病】
1.視神經蔞編(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解郁。
以本方去茯苓,加香附10g,川芎、石菖蒲各6g為主治方。
若有熱象者,加丹皮、梔子各10g。
2.皮脂腺囊腫(氣郁痰凝型)治宜疏、解郁、化痰。
以本方為主治方。
3.病毒性肝炎(肝牌不和型)治宜疏肝健脾。
以本方加陳皮6g為主治方。
若急躁易怒者,加丹皮、梔子各10g(是為丹梔逍遙散)。神疲乏力,氣短促者,加黨參、黃芪各15g。脅痛甚者,重用白芍至30g,加川楝子、郁金各10g。大便泄瀉者,加炒薏苡仁、煨葛根各15g。
4.心肌病(肝郁氣滯型)治宜舒肝解郁,理氣和胃。
以本方加川芎10g,青皮6g為主治方。
若睡眠不安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各15g。嘔吐者,加法半夏、炒焦三仙各10g。口苦,便秘者,加丹皮、炒梔子各10g。胸痛為主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0g。
5.偏頭痛(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解郁。
以本方去茯苓,加蔓荊子、菊花、紅花各10g為主治方。
若頭痛劇烈,泛吐苦水者,加川黃連6g,吳茱萸3g。肝郁化火,煩躁易怒者,加丹皮,梔子各10g。
6.食管癌(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祛邪解毒。
以本方加半邊蓮30g,全瓜蔞20g,清半夏、郁金、急性子各10g為主治方。
若進食不下者,加烏梅10g,硼砂7g。氣滯不下者,加川楝子,瓦楞子各10g。
7.原發性肝癌(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理氣,解郁北痛。
以本方加八月扎30g,郁金、香附、青皮各10g為主治方。
若飲食不香者,加雞內金,焦神曲各15g。大便溏薄者,加白扁豆12g,炒薏苡仁10g。
8.藥物性肝病(肝郁牌虛型)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助運。
以本方加綠豆30g,炒麥芽、炒谷芽各10g,川芎、陳皮各6g為主治方。若面黃、多汗者,加牡蠣(先煎)、黃芪各15g。惡心、暖氣者,加旋覆花(包)、佛手各9g。飲食不香者,加神曲、雞內金各9g。脅肋脹痛甚者,加川楝子9g,青皮6g。脅下摸有痞塊者,加丹參20g,玄胡索9g。大便溏稀者,加薏苡仁、懷山藥各20g。
9.高催乳素血癥(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氣調經。
以本方加炒麥芽60g,川牛膝15g,制香附、枳殼各10g為主治方。
若肝郁化熱,急躁易怒者,加丹皮、梔子各10g。乳房脹痛而有結節者,加橘核、夏枯草各15g。
10.更年期綜合征(肝郁腎虛型)治宜滋腎養肝,養血疏肝。
以本方去白術,加生、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懷山藥各15g,山萸肉12g,合歡皮10g為主治方。
若肝郁化火,煩躁易怒,頭痛頭脹者,加夏枯草15g,丹皮、菊花各10g。胸脅乳房脹痛明顯者,加川楝子、橘葉、橘核各10g。若經期延長,經行不暢者,加益母草15g,川芎10g。
11.子宮頸癌(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解郁,祛濕解毒。
以本方加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20g,七葉一支花15g,制香附12g為主治方。
若少腹脹痛甚者,加川楝子12g,元胡10g.
12.不孕癥(肝郁型)治宜疏肝解郁,調理沖任。
以本方為主治方。
若頭暈目澀,肌膚不潤,月經量少色淡者,用酸柴胡10g更佳。肝郁日久易化熱,無寒象者,去煨姜。乳房脹痛者,加橘葉10g。
13.乳腺囊性增生病(氣滯痰凝型)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以本方去茯苓、白術,加全瓜蔞、夏枯草各30g,川楝子、橘葉、膽南星、半夏各10g為主治方。
14.乳腺纖維腺瘤(肝郁痰凝型)治宜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以本方去白術、白芍,加益母草、牡蠣各30g,皂角刺15g,貝母、香附、陳皮各10g為主治方。
15、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治宜理氣解郁,化痰散結。
以本方去白術,加全瓜蔞30g,王不留行、山慈菇各15g,山甲10g為主治方。
16.腱鞘囊腫(氣滯痰凝型)治宜解郁疏肝,化痰散結,以本方為主治方。
17.肝癌(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理氣。
以本方加沙苑子15g,青皮、香附、郁金各10g為主治方。
18.胃癌(肝舅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以本方為主治方加減。
19.油彩皮炎(肝氣郁結,腎氣不足型)治宜滋補肝腎。
以本方為主治方加減。
20.慢性盤狀紅斑性狼瘡(肝脾不和型)治宜疏肝理脾,活血化瘀。
以本方去白術,加丹參、陳皮各10g,郁金9g,川楝子6g為主治方。
21.女陰瘙癢癥(肝火郁結型)治宜疏肝止癢。
以本方加丹皮、苦參各9g,梔子6g為主治方。
22.黃褐斑(肝郁血滯型)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痰。
以本方加莪術、元胡索各9g,川郁金6g,丹參10g,青陳皮各3g為主治方。23.斑禿(氣滯血瘀型)治宜滋補營血,活血化瘀。
以本方化裁:柴胡、當歸、何首烏、女貞子、熟地各20g,白芷、防風、紅花、川芎各15g,柏子仁、夜交藤各6g,甘草5g為主治方。
24.女陰白斑(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理氣。
以本方加制何首烏25g,益母草20g,紫丹參9g,薄荷6g為主治方。
25.慢性閉角性青光眼(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解郁,降逆和營。
以本方去白術,加檳榔15g,夏枯草、丹參各12g,香附、川芎各10g為主治方。
26.慢性開角性青光眼(肝郁氣逆型)治宜疏肝解郁。
以本方加夏枯草、石決明各15g,香附、車前子各10g為主治方。
27.低壓性青光眼(肝郁脾虛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理氣。
以本方加丹參、女貞子、枸杞子各15g,懷山藥10g為主治方。
28.視神經乳頭炎(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解郁。
以本方去白術,加車前子(包)、石決明各15g,草決明,夜明砂各12g,青皮、菊花、黃芩各10g,川芎、半夏各6g為主治方。
29.慢性膽囊炎(肝膽氣滯型)治宜運肝利膽,健脾和胃。
以本方加香附9g,炒黃芩、青皮、陳皮、枳殼各10g,生麥芽15g為主治方。30.糖尿病(肝郁不舒,氣郁化火,耗津損液型)治宜疏肝解郁,滋陰生津。
以本方加生淮山藥、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北沙參、麥冬、知母、酸棗仁各15g,丹皮、山梔子各12g為主治方。
31.震顫麻痹(肝郁血虛風動型)治宜舒肝養血,熄風止痙。sit r以本方加全蝎10g,生牡蠣30g,蜈蚣1條為主治方。
32.肝膿腫(熱毒郁肝,氣血瘀滯型)治宜清熱解郁,行氣祛瘀。
以本方去當歸、茯苓,加郁金、枳實各12g,黃芩、山梔子、魚腥草、敗醬草各15g,生大黃6g為主治方。
33.脫發(肝郁血瘀,毛發失養型)治宜疏肝解郁,養血化瘀。
以本方加丹參20g,黑芝麻、制首烏各30g,白蒺藜10g,柏子仁15g,桃仁9g為主治方。
34.雷諾病(肝郁脾虛,氣滯寒凝型)治宜疏肝健脾,化瘀散寒。
以本方加法半夏、山梔子各9g,丹參、雞血藤各30g,白芥子、紫草各6g為主治方。
35.閉經(肝郁氣滯,瘀阻沖任型)治宜疏肝解郁,祛瘀通絡。
以本方去白術、茯苓,赤芍易白芍,加生地、牛膝各15g,香附、川芎、丹皮各9g為主治方。
36.痛經(肝氣不舒,瘀滯胞脈型)治宜疏肝理氣,化瘀止痛。
以本方加郁金、陳皮、川楝子、五靈脂各12g,焦三仙20g,香附15g,玄胡索10g,紅花6g為主治方。
37.月經過多(肝郁牌虛,沖任不固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攝血。
以本方加制香附9g,太子參30g,阿膠(烊化)15g,三七粉(沖服)6g為主治方。
38.習慣性流產(肝郁脾虛,氣血不足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養血安胎。
以本方加制香附9g,川芎6g,太子參、桑寄生、川續斷各15g為主治方。39.婦女特發性水腫(肝郁脾虛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利水。
以本方加枳殼10g,淮山藥15g,佛手、澤瀉各12g,白茅根30g,芡實10g為主治方。
40.小兒多動癥(肝腎陰虛,虛風內動型)治宜滋水涵木,熄風止動。以本方去柴胡,加熟地10g,麥冬15g,鉤藤、鱉甲(先煎)各6g,生牡蠣(先煎)20g為主治方。
41.聲帶息肉(肝郁脾虛,痰熱內結型)治宜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以本方白芍換赤芍,加香附12g,郁金、枳殼、蟬衣各10g,浙貝母6g,桔梗9g,蒲公英15g為主治方。
42.甲狀腺功能亢進(肝郁化火,肝陽亢盛型)治宜清肝泄火,散結消以本方加夏枯草20g,玄參、香附各15g,郁金12g為主治方。
若心悸明顯者,加柏子仁30g,酸棗仁、苦參各15g,五味子9g。若汗出多者,加黃芪、生牡蠣各30g。若甲狀腺腫大甚者,加浙貝母15g。若眼球突出者,加穿山甲、地龍各12g。
43.乳腺小葉增生癥(肝氣郁結,氣滯乳絡型)治宜舒肝解郁,消腫散結。
以本方加減:赤芍、白芍、夏枯草、橘核、醋香附、栝樓各15g,蒲公英20g,青皮、陳皮各12g,絲瓜絡、厚樸、柴胡、當歸各9g為主治方。
44.中心性視網膜炎(肝郁脾虛,虛熱上擾型)治宜疏肝健脾,養陰清熱。
以本方加麥冬、石斛、車前子(包)、玄參、丹參各15g為主治方。
45.老年性白內障(肝郁腎虛型)治宜疏肝解郁,滋腎明目。
以本方加丹參、菟絲子各30g,菊花、枸杞子各15g為主治方。
46.陽痿(肝郁腎虛型)治宜補腎益肝,補氣強身。
以本方加龍骨、牡蠣、香附、菟絲子、補骨脂、枸杞子、黃芪、仙靈脾為主治方。
47.外陰干燥(肝郁陰虛型)治宜疏肝解郁,滋陰增液。
以本方去甘草,加生地、白蒺藜各20g為主治方。
48.慢性咽炎(痰氣郁結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化痰。
以本方加厚樸、半夏、川楝子為主治方。
49.多發性口瘡(肝火上炎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熱解毒。
以本方加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地骨皮、連翹、黃芩各15g為主治方。50.面部痤瘡(肝火上炎型)治宜疏肝瀉炎,解郁清熱。
以本方加丹皮、山梔子、連翹、夏枯草為主治方。
51.冠心病(肝郁氣滯型)治宜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以本方去白術、生姜、薄荷,加丹參、川芎、陳皮、枳殼、石葛蒲為主治方。若痰滯者,如栝樓、薤白以化痰行氣。若痛甚者,加醋玄胡索,醋五靈脂以活血行氣止痛。
52.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以本方去當歸,加臺烏藥、佛手、防風為主治方。
53.慢性膽囊炎(肝膽氣滯型)治宜清利濕熱,疏利肝膽。
以本方加柴胡15g,黃芩12g,人參、半夏各9g為主治方。
若出現黃疸者,加茵陳30g,梔子15g。
54.高脂血癥(痰瘀凝濁型)治宜化痰、活血、降脂。
以本方為主治方。
55.遺精(肝腎陰虛,熱擾精室型)治宜滋腎益肝,清熱固澀。
以本方加龍膽草、甘草各6g,太子參、生麥芽各15g,淮山藥20g,生龍骨、生牡蠣、夜交藤各30g為主治方。
56.白帶增多(肝郁氣滯,脾虛濕盛型)治宜疏肝、健脾、止帶。
以本方加薏苡仁、白扁豆、煅牡蠣各30g,淮山藥20g,半夏、黨參各15g為主治方。
57.小兒尿失禁(肝郁脾虛型)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氣。
以本方去生姜、薄荷,加黃芪10g,酸棗仁8g,合歡花(皮)6g為主治方。58.慢性盆腔炎(肝郁脾濕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蒼術、車前子,薏苡仁、椿根皮為主治方。
59.阿狄森病(濕熱內盛,風寒外襲型)治宜舒肝扶脾,補腎養陰。
以本方加防風、羌活、獨活、香附、威靈仙、蒺藜、杜仲、玄參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脅痛加玄胡索、川楝子。
2、飲食不香加雞內金、神曲。
3.發熱心煩加丹皮、山梔子。
4.肝脾腫大加鱉甲、牡蠣。
5.舌干無苔去柴胡、生姜,加生地、女貞子、旱蓮草。
【化裁變通】
黑逍遙散(《醫略六書》)
即本方加熟地或生地組成;功能能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主治肝脾血虛,臨經腹痛,脈弦虛。
【注意事項】)
有下列情況均不宜使用本方:
1.邪在肌表、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血兩虛而癥見寒熱者。
2.肝腎陰虛,氣滯不運所引起的脅肋脹痛,胸腹脹滿,咽喉干燥,舌紅干燥乏津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