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并不一定是做了什么傷天害理的事,反而因為生活中的小事,逐漸演變成無法釋懷的情緒。
從古至今,我們講究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如果一個人長期付出,另一方習慣了獲得,便忘記了自己也要付出,情感的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長期付出的那一方也就有了情緒。我們都是世俗凡人,不是圣人,哪里有那么多圣母心,瑪麗蘇。
自我嫁進婆家以來,就本著做好本分,不讓人口舌的機會。但,長期這樣要求自己做個“有心”的人,也會很累,往往靠自我消化、自我安慰才看開許多事情。
我的婆婆是個多事的人,嘴比較碎,愛管事,但最后又管不好,總給自己找麻煩。許多時候,我都不想理她,可不理她,卻會讓她以為我理虧,我好得罪,好拿捏。
就拿上個月姑子帶著外甥來家里小住一段時間來說,原本就沒什么多大的事情,可婆婆的一些話,明顯就讓我不痛快,說不好聽,就是給姑嫂制造矛盾。
外甥剛好遇上2周歲生日,婆婆請了親戚來家里吃飯,買了蛋糕,也不算大擺筵席,只是當加菜。
外婆疼外孫,向來都是人盡皆知。
我幫著婆婆忙前忙后,從早到晚,買菜殺雞,洗菜刷鍋,也沒什么時間停歇。好不容易等到吃飯的時候,我送上了事先準備好的紅包,并給小外甥送上祝福。小外甥顯然很高興,連忙用小手去拆紅包,姑子大概礙于情面,阻止了小外甥,還說寶寶當面拆紅包不禮貌。
我在刷碗的時候,婆婆走進了廚房,似乎有些諷刺地跟說我:“兒媳,你外甥生日怎么才給500紅包,太小氣了吧,也就我自家女兒,不計較,要是外人,早有意見了。”
我猜婆婆肯定是趁我不在場的時候,問了姑子我給的紅包多少,然后母女倆寒磣了我一把。
我捫心自問,我這個兒媳做的也真是實在,結婚這么多年來,公婆沒支援過我一分錢買房子,當初結婚住的還是老房子,跟老公兩人辛苦奮斗,才攢了些錢,買了房子,兩位老人也搬了進來住,欠款到現在都還沒還清。
我自己兒子的東西,我都舍不得買太貴的,給外甥500紅包,已經超過了我的預算了,我人情做到這個份上,還要被嫌棄,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該時候為自己辯白辯白。
“你還好意思說我,你孫子生日姑子一毛不拔,得了便宜還賣乖,是不是過分了點?”
婆婆被我這么一懟,啞口無言,自覺理虧。孫子外孫都是親骨肉,但不能疼外孫就把孫子給忘了,沒了分寸,反而令人反感。疼自家女兒,也不是這樣不辨是非地疼,自己的女兒不去教育,反而教育兒媳,更何況兒媳并沒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這樣的婆婆,不是故意找茬,平白無故地挑刺,挑撥姑嫂、婆媳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家庭生活中,許多矛盾,都是雙標造成的。比如,婆婆不喜歡兒媳不做家務,可卻讓兒子多休息,就算賴在沙發上,不幫一點忙,也不會有意見。比如,女兒可以在娘家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婆婆不會有意見,但如果兒媳回娘家,超過三天沒回來,又是一番嘀嘀咕咕,不高興。
無論是婆媳矛盾也好,姑嫂矛盾也罷,如果不是其中一方太多事,太計較,太算計得失,又怎么會將關系鬧僵?
如果婆婆能夠體諒兒媳的不容易,將心比心,在姑子看到紅包,覺得有點少以后,婆婆這樣說:“你哥嫂這幾年買房欠了不少債款,連親兒子都舍不得買太貴的東西,你別介意”,事情的結局是不是完全不一樣。
婆婆體諒兒媳的辛苦,從而傳遞這種善解人意,姑子也會釋懷,也會體諒嫂子的不容易,甚至學著記住這份人情,在有機會的時候還回去,禮尚往來,是不是顯得更懂事,更識大體。
不管是誰,我們都別只做那個手心向上只會收取,不會遞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