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腫
水腫是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
要點一 概 述
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水”,并根據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靈樞·水脹》對其癥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于其病因病機,《素問·水熱穴論》指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可見在《內經》時代,對水腫病的發病已認識到與肺、脾、腎有關。
對于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的治療原則,這一原則,一直沿用至今。漢代張仲景對水腫的分類較《內經》更為詳細,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以表里上下為綱,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類型。該書又根據五臟發病的機制及證候將水腫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在治療上又提出了發汗、利尿兩大原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唐代孫思邈對于水腫的認識續有闡發,在《備急千金要方·水腫》中首次提出了水腫必須忌鹽,并指出水腫有五不治。唐代以后,對水腫的分類、論治繼有發展。
宋代嚴用和將水腫分為陰水、陽水兩大類。《濟生方·水腫門》說:“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腹多泄……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這一分類法,區分了虛實兩類不同性質的水腫,為其后水腫病的臨床辨證奠定了基礎。對于水腫的治療,嚴用和又倡導溫脾暖腎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礎上開創了補法。此后,《仁齋直指方·虛腫方論》創用活血利水法治療瘀血水腫。明代李梴《醫學入門·水腫》提出瘡毒致水腫的病因學說,對水腫的認識日趨成熟。
水腫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包括現代醫學中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肝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功能性水腫、內分泌失調引起時水腫等。本節論及的水腫主要以腎性水腫為主,包括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等。肝性水腫,是以腹水為主癥,屬于鼓脹范疇。其他水腫的辨治,可以參照本節內容。
要點二 病因病機
(一)水腫的病因
水腫一證,其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
1.風邪襲表
風為六淫之首,每夾寒夾熱,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肺失通調,風水相搏,發為水腫。此即《景岳全書·腫脹》篇所言:“凡外感毒風,邪留肌膚,則亦能忽然浮腫”。
2.瘡毒內犯
肌膚患癰瘍瘡毒,火熱內攻,損傷肺脾,致津液氣化失常,發為水腫。《濟生方·水腫》云:“年少血熱生瘡,變為水,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正是指這種病因而言。
3.外感水濕
久居濕地,冒雨涉水,濕衣裹身時間過久,水濕內侵,困遏脾陽,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水無所制,發為水腫。正如《醫宗金鑒·水氣病脈證》曰:“皮水,外無表證,內有水濕”。
4.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則濕熱中阻,損傷脾胃;或因生活饑饉,營養不足,脾氣失養,以致脾運不健,脾失轉輸,水濕壅滯,發為水腫。如《景岳全書.水腫》篇所言:“大人小兒素無脾虛泄瀉等證,而忽而通身浮腫,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飲食失節,或濕熱所致。”
5.稟賦不足,久病勞倦
先天稟賦薄弱,腎氣虧虛,膀胱開合不利,氣化失常,水泛肌膚,發為水腫。或因勞倦縱欲無節,生育過多,久病產后,損傷脾腎,水濕輸布失常,溢于肌膚,發為水腫。
(二)水腫的基本病機及轉化
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腫一證,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具體而言,水腫發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闔,三焦氣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腎,而關鍵在腎。病理因素為風邪、水濕、瘡毒、瘀血。肺主一身之氣,有主治節、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風邪犯肺,肺氣失于宣暢,不能通調水道,風水相搏,發為水腫。脾主運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濕,脾陽被困,或飲食勞倦等損及脾氣,造成脾失轉輸,水濕內停,乃成水腫。
腎主水,水液的輸化有賴于腎陽的蒸化、開闔作用。久病勞欲,損及腎臟,則腎失蒸化,開闔不利,水液泛濫肌膚,則為水腫。正如《景岳全書·腫脹》篇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由于致病因素及體質的差異,水腫的病理性質有陰水、陽水之分,并可相互轉換或夾雜。陽水屬實,多由外感風邪、瘡毒、水濕而成,病位在肺、脾。陰水屬虛或虛實夾雜,多由飲食勞倦、稟賦不足、久病體虛所致,病位在脾、腎。陽水遷延不愈,反復發作,正氣漸衰,脾腎陽虛,或因失治、誤治,損傷脾腎,陽水可轉為陰水。反之,陰水復感外邪,或飲食不節,使腫勢加劇,呈現陽水的證候,而成本虛標實之證。其次,水腫各證之間亦互有聯系。陽水的風水相搏之證,若風去濕留,可轉化為水濕浸漬證。
水濕浸潰證由于體質差異,濕有寒化、熱化之不同。濕從寒化,寒濕傷及脾陽,則變為脾陽不振之證,甚者脾虛及腎,又可成為腎陽虛衰之證。濕從熱化,可轉為濕熱壅盛之證。濕熱傷陰,則可表現為肝腎陰虛之證。此外,腎陽虛衰,陽損及陰,又可導致陰陽兩虛之證。最后,水腫各證,日久不退,水邪壅阻經隧,絡脈不利,瘀阻水停,則水腫每多遷延不愈。
水腫轉歸,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陽水患者如屬初發年少,體質尚好,臟氣未損,治療及時,則病可向愈。此外,因生活饑饉、飲食不足所致水腫,在飲食條件改善后,水腫也可望治愈。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它病久病,或得病之后拖延失治,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臟功能嚴重受損,后期還可影響到心、肝,則難向愈。若水邪壅盛或陰水日久,脾腎衰微,水氣上犯,則可出現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證。若病變后期,腎陽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閉,是由水腫發展為關格。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闔,致膀胱氣化無權,可見小便點滴或閉塞不通,則是水腫轉為癃閉。若陽損及陰,造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可兼見眩暈之證。
要點三 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水腫的診斷要點
1.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四肢全身。
2.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嚴重者可見尿閉或尿少,惡心嘔吐,口有穢味,鼻衄牙宣,頭痛,抽搐,神昏譫語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以及久病體虛病史。
(二)類證鑒別
1.水腫與鼓脹
二病均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2.水腫之陽水和陰水
水腫可分為陽水與陰水。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發病較急,每成于數日之間,腫多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屬表、屬實,一般病程較短,《金匱要略》之風水、皮水多屬此類。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發病緩慢,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屬里、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金匱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屬此類。
要點五 辨證論治
(一)水腫的辨證要點
1.辨陰陽
水腫病證首先須辨陽水、陰水,區分其病理屬性。陽水屬實,由風、濕、熱、毒諸邪導致水氣的潴留;陰水多屬本虛標實,因脾腎虛弱,而致氣不化水,久則可見瘀阻水停。
2.辨臟腑
應辨病變之臟腑,在肺、脾、腎、心之差異。最后,對于虛實夾雜,多臟共病者,應仔細辨清本虛標實之主次。
(二)水腫的治療原則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莝”、“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
發汗、利尿、瀉下逐水為治療水腫的三條基本原則,具體應用視陰陽虛實不同而異。陽水以祛邪為主,應予發汗、利水或攻逐,同時配合清熱解毒、理氣化濕等法;陰水當以扶正為主,健脾溫腎,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祛瘀等法。對于虛實夾雜者,則當兼顧,或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
(三)水腫的分證論治
1.陽水
(1)風水相搏證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藥:方用麻黃宣散肺氣,發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術、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制水之意。
加減: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祛風散寒;若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蘆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如見汗出惡風,衛陽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益氣行水;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證論治。
(2)濕毒浸淫證
眼瞼浮腫,延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身發瘡痍,甚則潰爛,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代表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前方中麻黃、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赤小豆利水消腫;后方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加減:若熱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濕盛糜爛者,加苦參、土茯苓;風盛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癥見尿痛、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石韋、大薊、薺菜花等。
(3)水濕浸漬證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舌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治法:運脾化濕,通陽利水。
代表方: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藥:前方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濕,行氣利水。
后方以以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蒼術、厚樸、陳皮健脾燥濕,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
加減:若外感風邪,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面腫,胸滿,不得臥,可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若濕困中焦,脘腹脹滿者,可加川椒目、大腹皮、干姜溫脾化濕。
(4)濕熱壅盛證
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濡數。
治法:分利濕熱。
代表方:疏鑿飲子加減。
常用藥: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濕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熱自消。
加減:若腹滿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若腫勢嚴重,兼見喘促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桑白皮瀉肺利水;若濕熱久羈,亦可化燥傷陰,癥見口燥咽干,可加白茅根、蘆根,不宜過用苦溫燥濕、攻逐傷陰之品。
臨證驗方:
黑白丑各65g,紅糖125g,老姜500g,大棗60g,研極細末或搗爛泛丸,每日3次,分天服完。對于腎病水腫消水效果良好,但不鞏固。
2.陰水
(1)脾陽虛衰證
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實脾飲加減。
常用藥: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化氣,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濕,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行水。
加減:若氣虛甚,癥見氣短聲弱者,可加人參、黃芪以健脾益氣;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澤瀉,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
又有水腫一證,由于長期飲食失調,脾胃虛弱,精微不化,而見遍體浮腫,面色萎黃,晨起頭面較甚,動則下肢腫脹,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膩,脈軟弱,與上述水腫不同。此由脾氣虛弱,氣失舒展,不能運化水濕所致。治宜益氣健脾,行氣化濕,不宜分利傷氣,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浮腫甚,大便溏薄,可加黃芪、桂枝益氣通陽,或加補骨脂、附子溫腎助陽。并適當注意營養,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輔助治療,多可調治而愈。
(2)腎陽衰微證
水腫反復消長不已,面浮身腫,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減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腎為水火之臟,根據陰陽互根原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兩藥配合,則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氣;用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溫散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利小便,牛膝引藥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加減:若小便清長量多,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以溫固下元。若癥見面部浮腫為主,表情淡漠,動作遲緩,形寒肢冷,治以溫補腎陽為主,方用右歸丸加減。病至后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出現腎陰虛為主的病證,如水腫反復發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渴干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等。治當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養陰不宜過于滋膩,以防傷害陽氣,反助水邪。方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冬葵子等。腎虛肝旺,頭昏頭痛,心慌腿軟,肢滿者,加鱉甲、牡蠣、杜仲、桑寄生、野菊花、夏枯草。
如病程纏綿,反復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證見發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治當急則治標,先從風水論治,但應顧及正氣虛衰一面,不可過用解表藥,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并用。
(3)瘀水互結證
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皮膚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脈沉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化氣行水。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合五苓散。
常用藥:當歸、赤芍、川芎、丹參、益母草、紅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澤瀉、車前子等。
加減:若全身腫甚,氣喘煩悶,小便不利,此為血瘀水盛,肺氣上逆,可加葶藶子、川椒目、澤蘭以逐瘀瀉肺;如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乃為脾腎虧虛之象,可合用濟生腎氣丸以溫補脾腎,利水腫;對氣陽虛者,可配黃芪、附子益氣溫陽以助化瘀行水之功。對于久病水腫者,雖無明顯瘀阻之象,臨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藥,以加強利尿消腫的效果。
專方辨證論治
萬附葶方【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衰。
強心湯【人參(另煎)、附子(先煎)、黃芪、丹參、葶藶子、桂枝、枳殼、澤瀉】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
黃芪當歸合劑【二味等量制成】治療腎病綜合征。
【臨證備要】
1.提高臨診辨證能力:水腫病證,病因繁雜,病理變化復雜多變,累及臟腑眾多,因正確辨證尤為重要。掌握不同病因致病特點,以及不同臟腑病損的證候特征,有利于提高臨床辨證能力。一般而言,水腫頭面為主,惡風頭痛者,多屬風;水腫下肢為主,納呆身重者,多屬濕;水腫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屬熱;因瘡痍,猩紅赤斑而致水腫者,多屬瘡毒。若水腫較甚,咳喘較急,不能平臥者,病變部位多在肺;水腫日久,納食不佳,四肢無力,苔膩身重者,病變部位多在脾;水腫反復,腰膝酸軟,耳鳴眼花者,病變部位多在腎;水腫下肢明顯,心悸怔忡,胸悶煩躁,甚則不能平臥者,病變部位多在心。對于幾個病因夾雜,多個臟腑同病者,須結合病史及水腫病機傳變規律綜合分析。
2.正確使用攻下逐水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經》“去菀陳莝”之意。只宜用于病初體實腫甚,正氣尚旺,用發汗利水法無效,而確有當下之脈證者,癥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脈沉而有力者。使用該法,宜抓住時機,以逐水為急,使水邪從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棗湯治療,但應中病即止,水腫衰其大半即應停藥,以免過用傷正。俟水退后,即行凋補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腎兩虧而水腫甚者,若強攻之,水稍退可暫安一時,但攻逐之藥多易傷正,究屬病根未除,待水邪復來,勢更兇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藥應慎用。
3.活血化瘀利水法的應用:水與血生理上皆屬于陰,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狀態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腫。水腫日久,水濕停積,一則久病人絡,氣機不利,血流不暢,成為瘀血。二則臟腑陽氣受損,血失溫運而滯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調水道,水蓄上焦,泛濫為腫。瘀血阻心,心陽不振,循行不利,亦可為腫。血瘀肝脾,脾之運化失健,肝之疏泄失常,水停中焦,發為水腫。瘀血在腎,腎之溫煦失司,膀胱氣化失調,可致水停下焦。可見,水蓄可病血,血結亦病水。對于此類水腫,單純采用發汗、利水,行氣,溫陽之法,往往水腫難除,如化瘀得當,則水腫自消。因此對于瘀血之水腫,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腫療效的重要環節。
臨證選方,對濕熱瘀積之水腫,可選用三妙丸合血府逐瘀湯,以清熱利濕,祛瘀利水。對寒濕瘀結之水腫,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桃紅四物湯,以散寒除濕,逐瘀消腫。氣虛陽微,瘀水交阻之水腫,用附桂八味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黃芪,以溫陽益氣,通瘀利水。肝腎陰虛之水腫,方用六味地黃丸合桃紅四物湯加雞血藤,桑寄生,以滋陰養血,化瘀行水。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活血化瘀之中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制抗體產生等作用,對于各種心臟病心衰,肝硬化、腎衰所致水腫,效果良好。
4.慎用腎毒性藥物:水腫病久,脾腎多虛,分清泌濁功能失司,濕濁,水毒,瘀血內停,西醫檢查大多伴有腎功能下降。對于此類病人,若因治療它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時,須考慮到藥物對腎臟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選擇品種,合理調整劑量及用藥時間,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腎毒性藥物。此外,近年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馬兜鈴,關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腎毒性,對水腫病人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使用。
5.及時治療水腫的嚴重變證:水腫諸型,久治不愈,或誤治失治,都可發展成脾腎衰敗,或濕濁蘊結不泄,氣機逆亂的各種嚴重變證。若不及時救治,均可危及生命。臨證應不失時機,力挽危局。水腫的嚴重變證主要有:①水毒內阻,胃失和降:本證多由濕熱壅塞及通降受阻發展而來。癥見神昏嗜睡,泛惡嘔吐,口有尿味,不思納食,小便短少,甚或二便不通,舌苔濁膩,脈細數。治宜通腑泄濁,和胃降逆。方用黃連溫膽湯加大黃、石菖蒲。②水凌心肺,陽氣衰微:本證多由陽虛水泛發展而來。癥見心悸胸悶,喘促難臥,咳吐清涎,手足腫甚,舌淡胖,脈沉細而數。治宜通陽泄濁,溫振心陽。方用真武湯合黑錫丹。
③虛風擾動,神明不守:本證是由腎精內竭、肝風內動發展而來。癥見頭暈頭痛,步履漂浮,肢體微顫等。治宜熄風潛陽,補元固本。方用大補元煎合羚羊鉤藤湯。④邪毒內閉,元神渙散:本證多由各型陰水遷延不愈發展而來。癥見神昏肢冷,面色晦滯,泛惡口臭,二便不通,肌衄牙宣,舌紅絳,苔焦黃,脈細數。治宜清熱解毒,通竅泄濁。方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口服,大黃煎液保留灌腸。
【轉歸預后】
凡水腫病程較短,或由營養障礙引起的浮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養,預后一般較好。若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正虛邪戀,則纏綿難愈。若腫勢較甚,癥見唇黑,缺盆平,臍突、足下平,背平,或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臥,甚至尿閉,下血,均屬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氣衰竭,濁邪上泛,出現口有穢味,惡心嘔吐;肝風內動,出現頭痛,抽搐等癥,預后多不良,每易出現脫證,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調護】
1.避免風邪外襲。外感風邪是水腫發生與復發的重要因素,為防止風邪外襲,病人應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節,外出戴口罩,避免去公共場所;居室宜通氣,經常用食醋熏蒸,或用艾葉消毒香焚點,進行空氣消毒。長期水腫病人衛表多虛,應參加體育鍛煉,常服玉屏風散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防止水濕外侵。生活環境潮濕者,宜遷居干燥處,平時應避免冒雨涉水,或濕衣久穿不脫,以免濕邪外侵,造成水腫發生。
3.注意調攝飲食。水腫病人應忌鹽,腫勢重者應予無鹽飲食,輕者予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3~4克),腫退之后,亦應注意飲食不可過咸。若因營養障礙而致水腫者,不必過于忌鹽,飲食應富含蛋白質,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4.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抓破皮膚。水腫病人水液潴留肌膚,皮膚繃緊,容易破損,此外,水腫病人長服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皮膚容易生痤瘡,故在洗澡時防止擦傷皮膚,避免抓搔肌膚,以免皮膚感染。對長期臥床者,皮膚外涂滑石粉,經常保持千燥,并定時翻身,以免褥瘡發生,加重水腫的病情。
5.每日記錄水液的出入量。水腫期間,應嚴格記錄出入量,每日測量體重,以了解水腫的進退消長。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寸,要警惕癃閉的發生。
6.堅持治療,定期隨訪。水腫患者若已治愈,仍應長期隨訪,定期復查。若臟氣已傷,未能治愈,必須長期治療,以期延緩病情進展,保持相對健康,盡量帶病延年。
7.勞逸結合,調暢情志。患者應起居有時,避免過度勞累,節制房事,調攝情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結語】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一類病證。病因有風邪襲表,瘡毒內犯、外感水濕,飲食不節及稟賦不足、久病勞倦。形成本病的機理為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三焦氣化不利。臨床辨證以陰陽為綱,分清病因,病位,還須注意寒熱、虛實的錯雜與轉化。治療方法,陽水應發汗、利水、或攻逐,以祛邪為主,同時配合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等法;陰水當溫腎健脾,以扶正為主,同時配以利水、養陰,活血、祛瘀等法。對于虛實夾雜者,或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須視證的性質、輕重、轉變趨勢而靈活應用。各種冶法中尤應慎用攻逐法,以免傷正。
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由于瘡毒內侵及飲食不足所致水腫,治療得當,水腫可望治愈。若陰水日久,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臟功能嚴重受損,則難向愈,且常易轉變為關格,癃閉,胸痹,心悸,眩暈等證。
【文獻摘要】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平治于權衡,去苑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素問·水熱穴論篇》:“勇而勞甚則腎污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丹溪心法·水腫》:“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
《景岳全書·腫脹》:“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此正法也。”“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出勉強。此其一為真愈,一為假愈,亦豈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醫門法律·水腫》:“經謂二陽結謂之消,三陰結謂之水。……三陰者,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胃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經乃以之屬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于上,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于下,海不揚波矣。惟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無所不到也;是則脾肺之權,可不伸耶。然其權尤重于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經又以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
試題:簡述水腫腎陽衰微證的臨床表現。
『正確答案』
臨床表現:水腫反復消長不已,面浮身腫(1分),腰以下腫甚(1分),按之凹陷不起(1分),腰部冷痛酸重(1分),尿量減少(1分),四肢厥冷(1分),怯寒神疲,面色灰滯或白(1分),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1分),腹大脹滿,舌質淡胖,苔白(1分),脈沉細或沉遲無力(1分)。
?
試題:簡述水腫陰水腎陽衰微證的治法與代表方劑。
『正確答案』
1.治法:溫腎助陽(3分),化氣行水(3分)。
2.代表方劑: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4分)
?
病案:
李某,女,44歲。2008年9月12日初診。
患者因皮膚瘡瘍破潰而引發水腫,腫勢從顏面漸及全身,皮膚光亮,尿少色赤,惡風發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