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記憶法在學習中的運用
五、記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中的大量數據可以用換字法記。如下列幾個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世界最高峰,爸爸試試電死山。
死海,海平面以下392米——死孩兒是三舅兒。
馬里亞納海溝,深達11022米——加大馬力壓那海狗,它只搖搖動雙耳。
換字法與連鎖法聯用記地名較有效。如南美洲的12個國家如此記下(按字數由少到多):
紙里(智利)有一條秘密的路(秘魯),通往阿爸種的西瓜地(巴西)。阿爸拉著烏龜(巴拉圭),龜又拉著烏龜(烏拉圭)在那路上走。突然被路邊夾在書里的南瓜(蘇里南)滾出來壓住那烏龜(圭亞那)。阿爸跟著停下來(阿根廷)一看,這兒瓜多呀(厄瓜多爾)!烏龜說:把瓜放進葦包內拉走(委內瑞拉),乘玻璃纖維壓塑(玻利維亞)成的船,跟哥倫布比一比呀(哥倫比亞)!
如果要記得不只是單純的地名或數字,就要根據內容綜合運用多種記憶方法。例如記下面的一段有關長江的知識:
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公里,全流域面積超過180萬平方公里。長江分為上、中、下游,宜昌以上為上游,宜昌到湖口間為中游,以下為下游。長江發源于各拉丹冬。
從內容分析,省、市、自治區名稱可以用字頭法,數字和較難讀的各拉丹冬可用換字法。為了不破壞材料的完整性,最好把它們編成順口溜:
兩湖兩江兩海安,川西云重過廬山。
流域超過百八萬,宜昌湖口各拉段。
第1句及第2句的“川西云重”是字頭。長江流經廬山,而“廬山”二字又是“63”的諧音。“宜昌湖口各拉段”既說明了上、中、下游的分段點,其中的“各拉段”又與“各拉丹”音近似,很容易就聯想到長江的發源地各拉丹冬了。
此外,圖表法在地理課中應用也很廣。,學地理離不開地圖。看地圖時,要盡量地結合圖形發揮想象。比如看臺灣,它想象成一只紅薯,臺北在紅薯頭那里,記得很清楚;看到越南,把它想象成一只海馬,再想象這只海馬的各個部位,如它的脊梁就是長山山脈;對記長江的8條支流,可畫一個大致相似的長江及其支流圖,看一遍就會有較深的印象。即使不畫圖,整理出個“豆腐塊”表格來,如:
再用字頭法記支流名稱,看一眼注入長江的省,以后很難忘掉了。
山脈的名稱、走向也可整理成表。如我國的主要山脈:
用字頭法記各個走向的山名,組成一副門聯:
天陰昆秦南喜馬 臺長武大太巫雪
橫額是:恒賀祁阿
要是進一步調整并換字,就可記為:
天陰難晴困死馬 舞臺太長巫雪大
橫額是:橫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