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圖源:網絡
互聯網思想家凱文·凱利曾提出過一個“一千粉絲法則”: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只要能獲得1000位忠實粉絲就能維持生活。這句話說的是粉絲對明星的重要性。
娛樂追星是一個大染缸,偶像明星風光無限,粉絲追星瘋狂不已,吃瓜群眾看熱鬧,一旦飯圈變了味,這個大染缸就到了該要洗涮的時候了。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仍對愛奇藝制作的《青春有你3》中,飯圈為偶像打投發生的“倒奶事件”的討論熱度依然不減,更是引發了一場關于當前娛樂飯圈文化凈化的大討論。
01 “飯圈集資”套路多
5月11日晚,新品略看到一條 “飯圈集資套路多”的標題登上微博熱搜,再次揭開了飯圈瘋狂之下的層層商業套路。
《新華視點》欄目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選秀節目誘導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粉絲”群體進行“飯圈集資”,節目組、商家設置花樣規則謀取商業利益。
一位高中生在采訪中講述了自己飯圈故事,一開始預算是打700元,進了群之后大家玩起了接龍加錢,到最后不知不覺就加到了2000元,而這場所謂的“飯圈集資”,讓這位高中生花掉了兩個月的生活費。
最近幾年,“飯圈集資”一年比一年更熱鬧,特別是在2021年更可以用“熱火朝天”一詞來形容。
比如某節目最開始由18名選秀節目選手的后援會開展了集資活動,而且是每天進行,隨著節目越來越火,每一場的募資金額也隨之飆升。
有媒體報道稱,在《青春有你3》中,有的選手募資總額高達上千萬元。
所謂的“飯圈集資”是指由明星后援會、由粉絲參與,為明星募集資金用于打榜投票的行為。
“飯圈集資”主要以“限時比拼”的形式開展——在限定時間內,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明星“粉絲”舉行集資比拼,看誰募資的金額多。
新品略觀察發現,“飯圈集資”并非個例,而是一種行業普遍現象,更是網絡綜藝選秀節目的一大詬病。
02 從粉絲團到飯圈發生了什么?
如今我們所說的飯圈,是在當下作為互聯網大環境下,對追星族的稱呼。
要想了解飯圈文化為何如此瘋狂,新品略就不得不從中國追星族從粉絲團發展到如今飯圈的15年變遷史說起。
第一是粉絲團階段
以2005年湖南衛視的第二屆《超級女聲》為起點,節目火爆帶來了強大的社會娛樂效應,當年湖南衛視的收視率僅次于央視一臺,形成了破壁效應,“超女”粉絲團誕生。
那時的粉絲團給偶像取了昵稱,比如玉米、筆迷,劃分不同粉絲群體,強化彼此的認同感,當時的輿論陣地主要是在貼吧,為偶像助威、加油和投票,形式上相對簡單,而且十分平和。
第二是流量粉絲團階段。
到了2014年,當時國內出現一大批人氣極高有一大批粉絲的藝人,如TFBOYS,此時微博就成為了追星陣地,這些明星需要龐大的流量數據,高度依托販賣自己,而不是靠作品說話,從而獲得收益,依靠微博、各大互聯網積累知名度,靠流量而活。
在這一階段,就有了明顯的粉絲層級,就是有計劃、有組織,分工明確的群體,這樣粉絲團隊和偶像之間的關系就更密切了,這就演變成了流量明星粉絲之間的對抗,而且有激烈化趨勢。
第三是造星飯圈階段。
到了2018年,進入網絡綜藝時代,偶像養成成為一股潮流,也就是流量造星。
進入流量造星時代,內容制作公司、經紀公司、網絡視頻平臺、媒體平臺以及社會資本開始合謀共事,流量為王,流量就是金錢。
在這一階段,資本則發揮了幕后策劃和推波助瀾的作用,粉絲頭會按照資本方或贊助方的要求有組織地為偶像打榜投票,不僅成為免費的水軍,更是成為了明星和節目在互聯網上的“輿論機器”。
造星時代的飯圈,形成一個職能完善的組織,包括攝影組、數據組、文案組、控評組、反黑組等,分工明確,而且具有分明的層級、嚴謹的組織架構、強大的自我驅動力、不計后果,甚至還有不惜代價的“侵略性”等特征。
03 徹底變了味的飯圈
隨著網絡綜藝節目興起,特別是網絡選秀節目,飯圈越來越瘋狂了,表面上看是瘋狂追星,飯圈就徹底變了味兒了。
如愛奇藝制作《青春有你3》的打榜投票機制,設計成了“打榜+投票”送偶像“出道”,節目三輪淘汰,獲得票數排名前九的選手最終可以成團出道,而票數的排名全部由粉絲投票決定。
投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愛奇藝的賬號投票,還有一種就是偶買節目贊助方蒙牛的產品獲得額外投票機會,也就是“奶票”,奶票的來源想必大家也都已經知道了。
很明顯可以看出,如今飯圈的玩法已經成為了套路,從為偶像助威吶喊,到引導讓大家產生實際的消費行為來參與,如“倒奶事件”中,盡管目前涉事品牌已經道歉并發布退貨方案,但依然無法掩蓋各界對其的怒火。
當資本和商業與飯圈攪合在一起,飯圈漸漸就形成了一本厚厚的生意經,做起偶像的周邊生意,如臺歷、小卡片、鑰匙扣等,還有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種應援,比如生日應援,在機場地鐵站臺大屏幕為偶像打廣告,送禮,進行慈善包裝,再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販賣黃牛票。
當飯圈一旦和資本“結盟”后,就變得更可怕了,飯圈粉絲團策劃了粉絲團、后援團、為愛發電等熱詞,設計出了各種引導下的“氪金”陷阱。
而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花錢買粉絲、打榜,有的選手后援會甚至還會雇傭“代投”,處處要為喜愛的選手集資“花錢”,這就是前文所述的“飯圈集資”。
“飯圈集資”就讓飯圈徹底變了味道,集資活動越來越多,集資金額越來越大,資金用途不公開,不透明,出現了不少“飯圈集資”跑路的情況,有的還成為了非法集資的工具。
現在追星族大多是年輕人,甚至是許多沒有經濟能力的學生黨,為偶像打榜,為偶像“出道”盡一份力等,就進行了錯誤的引導,比如不少沒有經濟能力的未成年人會通過借貸的方式助力。
中國銀保監會早在2020年底就發布過風險提示稱,有的未成年人、青少年在網絡平臺借錢后,給明星打榜、集資、包場、送“粉絲應援禮”,“借貸追星”現象蔓延,值得警惕。
可見,徹底變了味的飯圈已經形成一個完整商業利益鏈。
04 該拿什么來拯救你?
飯圈的本質是資本的馬甲,飯圈控評,甚至還出現了有組織化的“網暴”,目前飯圈的各種詬病積弊已久。
5月8日下午,國家網信辦宣布開啟2021網絡“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重點整治網上文娛及熱點排行亂象,嚴厲打擊各種以吸引眼球、追求流量為目的的違法違規和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原則的網絡行為,嚴厲打擊網站平臺炒作違法失德人員、劣跡藝人行為。
可以看出有關部門已經高度重視,并準備重拳出擊飯圈的各種文化亂象,目的就是要凈化娛樂行業環境。
追星是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我們不反對,但我們反對非理智的追星,我們更反對飯圈文化里出現的各種畸形亂象。
針對“倒奶事件”,新品略前幾日已經寫過《“倒奶事件”揭露選秀亂象,網絡綜藝虛火太旺,要及時降火》一文,引起了許多讀者的觀點共鳴。
飯圈文化本“無罪”,但“有罪”及有責的是那些組織飯圈的人,以及背后的資本和商業力量,是到了該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我們期待社會文化和娛樂文化的多樣性,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健康,充滿正能量,永遠積極向上的娛樂環境。
最后新品略想說的是,要不斷凈化網絡綜藝選秀的行業環境,重拳出擊解決飯圈文化的各種商業亂象是其中的關鍵一環,不能單單只靠某一個環節,需要網絡綜藝行業各參與者主動參與,更需要引導粉絲理性追星。
徹底變了味的飯圈文化,該拿什么來拯救你?答案就是:只能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