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拆遷利益是對居民居住權益的一種補償,分配主要是根據對房屋貢獻大小、與公租房居住權益緊密度等因素,是否是同住人、戶口是否在內并非是獲得拆遷利益的絕對因素。上海達必誠律師事務所周宇龍律師提醒您,如遇動遷糾紛,不要盲目起訴,應在咨詢律師等專業人士基礎上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切勿在對法律及政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貿然行動,這樣容易得不償失。
上海市某區某號平房(以下簡稱涉案房屋)為公租房,原承租人登記在趙某麗名下。趙某麗與張某剛為夫妻(曾祖父母),育有五個子女,分別為張某勤、張某杰(爺爺)、張某林、張某叢、張某文。張某剛于1969年12月去世,趙某麗于2001年8月8日去世。張某杰于2011年5月3日去世,張某良是張某杰之子,張某是張某良之子。2008年涉案房屋所在地區開始拆遷,當時涉案房屋在冊戶口為張某杰(已去世)、李某麗、張某良、張某、張某文、李某君。2014年,涉案房屋面臨拆遷,承租人變更為張某文,在變更承租人之前,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分別于2013年12月24日及2014年4月2日簽署了兩份《協議書》,約定涉案房屋的全部拆遷補償款由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均分。
張某拆遷前居住在涉案房屋內,戶口也在注冊在該房屋,張某認為拆遷利益中應有自己的份額。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不顧及自己享有的拆遷利益,私下簽訂上述協議,剝奪了自己應享有的拆遷利益份額,構成無權處分,且張某對此沒有追認,上述兩協議應無效。
張某于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1.確認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之間于2013年12月24日、2014年4月2日分別就西城區某號平房的拆遷利益分配所簽訂的兩份協議書涉及張某可獲得利益的部分無效;2.訴訟費由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承擔。
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辯稱,不同意張某的訴訟請求。張某叢、張某勤、張某林、張某文、張某良簽訂的協議書不需要張某同意,也沒有侵犯張某的利益。涉案房屋的拆遷利益與在冊戶口和居住情況無關聯性。張某良是張某的父親,如果張某認為有其拆遷利益,應當向張某良主張。張某文、張某良未到庭參加訴訟,未發表答辯意見。
法院認為:兩份協議書簽署時,張某年僅5歲,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張某良與案外人吳某于2013年6月離婚后,張某由張某良撫養,即由張某良實際承擔張某的監護職責。
張某良在履行監護職責時應當維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張某良作為張某的監護人,有權安排、處分張某的財產利益,且在張某的戶籍登記在涉案房屋地址的情況下,張某良作為兩份協議書的當事人,同時作為張某的監護人,在簽署上述兩份協議時應當注意考慮到其中是否有張某的利益,并在協議書磋商時就此作出妥善處分和安排,故法院認為張某良簽署兩份協議書不構成對張某利益的無權處分,對張某主張張某勤、張某林、張某叢、張某文、張某良簽署兩份協議書構成無權處分的主張不予采納。
法院最終駁回了張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文案:華 莉
編輯:丁金金
審核:曹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