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上的專業術語,其與一般人普遍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人可能現實生活中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在法律層面仍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例如中風偏癱或者高位截癱的人,如果其精神健康、意識清醒,具有自主的判斷能力,在法律層面仍可以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張老太和兒子張三有一套宅基地房屋。2014年,張老太和兒子的宅基地房屋動遷,分到了兩套動遷房屋。
2021年10月20日,李四和張老太、張三簽署了《居間合同(出售)》一份,約定張老太和張三將一套動遷房屋(以下簡稱涉案房屋)出售給李四,房屋總價2,050,000元。李四于2021年10月20日支付定金600,000元,于2021年11月6日前支付第二期購房款400,000元,于2022年5月5日支付650,000元,尾款200,000元過戶當日支付或以貸款形式支付,張老太和張三產證辦理出來后李四支付200,000元;如張老太和張三違約,則按總價200%支付給李四違約金;本協議生效后,若張老太和張三違約,二人應返還定金給李四。合同簽訂當日,李四支付張老太和張三定金600,000元,于2021年11月4日支付400,000元。
李四付完購房款后,便去動遷辦公室咨詢涉案房屋的產證辦理情況和交房日期。誰料竟得知張老太和張三因一房多賣,早已被人告到了法院,涉案房屋已經被依法凍結。李四大驚失色,連忙將張老太和張三告上法庭,要求:1.判令解除原告李四與被告張老太、張三之間于2021年10月20日簽訂的《居間合同(出售)》協議;2.判令兩被告返還原告購房款1,000,000元;3.判令兩被告支付原告定金罰金410,000元。
被告張老太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請。張老太在合同上簽字并非其真實意思表示,張老太是在兒子張三的強制下捺印,其并未在合同上簽字;張老太在2018年前就患有腦梗,最近的病歷也顯示她有輕度的認知障礙,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合同效力不約束張老太;原告和張老太之間的合同關系是不成立的,故不涉及解除問題。
被告張三未到庭應訴,也未提出答辯意見。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在履行期限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的,對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原告和兩被告所簽訂的《居間合同(出售)》系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當事人均應遵守。協議簽訂后,原告按協議支付了定金600,000元和第二期購房款400,000元,但兩被告所有的拆遷利益已被凍結,已不可能繼續履行《居間合同(出售)》所約定的交房及協助過戶義務,故其行為已構成根本違約,原告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兩被告退還購房款、承擔違約責任。由于兩被告違約,依據定金規則,兩被告應當返還原告雙倍定金,又由于房款總價為2,050,000元,定金不得超出總房價的20%即410,000元,超出部分不產生定金的效力,依此計算,兩被告應當承擔的定金責任為410,000元。綜上所述,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均有法律依據,予以支持。
被告張老太辯稱其與原告之間不存在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對此法院認為,張老太雖曾患過腦梗,但并未舉證其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未能證明其在《居間合同(出售)》上捺手印是被張三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故對于張老太的主張,不予支持。
綜上,法院判決如下:
一、解除原告李四和被告張老太、張三于2021年10月20日所簽訂的《居間合同(出售)》;
二、被告張老太、張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李四購房款1,000,000元;
三、被告張老太、張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李四定金410,000元。
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上的專業術語,其與一般人普遍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有人可能現實生活中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但在法律層面仍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例如中風偏癱或者高位截癱的人,如果其精神健康、意識清醒,具有自主的判斷能力,在法律層面仍可以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上海達必誠律師事務所周宇龍律師表示,存在生理疾病并非完全等同于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主張自身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的,應當提供相應司法鑒定機構的鑒定意見,否則其主張無效。
文案:曹 凱
編輯:周志堅
審核:丁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