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品讀國學智慧
來源 丨 青松國學(qsgx001)
誰也沒有想到,因“歌手退賽事件”一度成為輿論焦點的孫楠,時隔四年再次上了一把熱搜。不過,和上次不同,這次孫楠上熱搜,卻是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
原來在近日,一則“孫楠一家為孩子教育從北京搬去徐州,每月房租700元”的消息在網上熱傳,媒體中的一些好事者也對此進行了深挖。
孫楠女兒就讀的華夏學宮學校正門
據記者調查,孫楠女兒所讀的華夏學宮是徐州的一所的傳統文化教育機構。學校包括了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育內容主要是儒釋道經典和中國傳統技藝。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每年學費一度超多十萬,華夏學宮除了頒發自己的畢業證,并沒有國家認可的學歷證書。
孫楠與其女兒
而縱觀“孫楠夫婦涉嫌違法!政府已介入展開調整!”之類博人眼球的媒體文章,多是“不上體制,沒有學歷,就是坑娃”的言論,大有聲討傳統文化教育之勢。
本來前段時間的“女德班事件”,就已讓傳統文化教育蒙羞,如今再加上不負責任之媒體的折騰,無疑加劇了傳統文化教育形象的下滑。
難道“學歷”比“成人”更重要?
難道“義務教育”比“傳統文化教育”更有優勢?
難道“義務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孰優孰劣,媒體比學生和家長更有發言權?
為此,我們針對此次“華夏學宮事件”,邀請了國內知名儒學和德育教育專家,中山大學哲學學士,曲阜春耕園國學培訓學校校長邵雅忠女士進行了一次訪談。
希望通過這次正本清源的訪談,能夠掃清大家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誤解和顧慮,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教育。
01
義務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區別
關于“華夏學宮事件”,邵雅忠校長認為,不能因為個別課程、個別學校就一棍子打死傳統文化教育。
畢竟,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此前并無先例可循,要允許它們有一個摸索、成長的過程。
而且媒體報道很少談及教育問題,多是強調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對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所以,在邵雅忠老師看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教育,甚至教育的誤解,實在是太大了。在全民眼里,文憑幾乎就等于教育。
其實,此次“華夏學宮事件”也是一個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義務教育的契機。
要知道,全世界都有義務教育。而所謂義務教育,就是國家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
邵雅忠校長認為現在的局面是:人們不能受更高層面的教育,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導致這種局面,是國家對義務教育的理解和執行,出現了偏差。
實際上,義務教育并不是教育的標準,而是教育的最低保障。
《學記》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自古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都很普遍。
并且人才教育多是由地方投入,國家以一定的標準選拔,因此國家的教育成本很低,但是效果是最好的。
而說到傳統文化教育,邵雅忠校長認為現在很多人并不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簡單來說,是教做人。
從儒家文化的角度,學做人就要辨別義理,也就是明是非善惡,且能守本分。人一輩子都是各式各樣的選擇,就需要有辨別能力去判斷。學做人并不是籠統地做一個好人。
現在人詬病守本分,認為這是沒有創新的表現,但在傳統文化里并不是這個概念。
為人子守為人子的孝,為人父守為人父的慈,盡職盡責等等就是守本分。而在這個本分之上各正其位,家庭、社會才有和諧,才有秩序,個人也才有最大程度的晉升通道,創新之路。
所以,傳統文化教我們做人,都是從根本處抓的。不過,現在人都是直取目標,直取結果,忽視了起點在哪里。
“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邵雅忠校長認為,所要實施的真正的教育,便是這樣的“抓根本”的教育。
——以上整理自邵雅忠校長的訪談
02
春耕園的教育實踐
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我們離“真正的教育”到底有多遠呢?其實也并不遙遠,春耕園便是一所努力向“真正的教育”靠近的傳統文化教育機構。
邵雅忠老師介紹,春耕園在教人育人的過程中,是完全不撇開現代知識的,傳統文化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并重。這一點,有力地駁斥了“傳統文化教育是復古,是純讀經”的觀點。
而且在教育的過程中,春耕園并不以知識的掌握、成績的好壞為出發點,而是將學生知識掌握的過程導歸到能力的提升。
學生的學習是要服務這個社會的,儒家文化強調經世致用,是要解決問題的,不可能與社會脫節。
據邵雅忠老師講,春耕園的公眾號等互聯網媒體平臺,都是學生在運營。可見,春耕園的學生十分接地氣,對新生事物毫不排斥。
而且,學做人是春耕園教育最重要的理念。不過,做人是方方面面的,義理辨別、個人的修身的同時,也強調格物,強調能力的培養,要有能力去服務社會。這些都是要學、要抓、要教的,都是并重的。
但是,就能力的學法、教法、抓法而言,春耕園跟體制內教育的一個比較大的差異,就是不直奔目標,不直奔考試成績,并且根據每個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
對春耕園學校邵雅忠校長采訪中
因為在邵雅忠校長看來,只要培養好學生的能力基礎,專注力、思考力有所提升,考試成績是不可能會差到哪里去的。
一些從春耕園進入體制學習的學生,適應能力和高考成績總體都讓人滿意。
有憑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進入體制后進步神速的學生;有進入高三只學習一年,便考入一本院校甘肅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有進入體制學習后,被保送至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
并且春耕園在小學教育上也做了一些調整,更加側重孩子的能力培養,抓自主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效果也十分良好,學生能輕松掌握后續的知識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春耕園可以說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而春耕園如此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不僅打了不負責任的媒體的臉,也為傳統文化教育行業樹立了典范。
——以上整理自邵雅忠校長的訪談
03
傳統文化教育何去何從?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行業中的一些機構,在被媒體挖出黑料之后,往往出現凋敝之勢,也給行業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為此,邵雅忠校長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對這種行業現象發表了一些個人見解。
她認為,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必須能夠反省社會的一些看法,包括一些誤解和批評。如果自以為是,很難教導別人。
以創立十余年的春耕園為例,一直處于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從來不認為自己做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做得十全十美。
所以,學習力和反省力對教育者而言,也十分重要,不要偏執固陋,自以為是。
而且,現在一些教育機構為了維護自己的教育理念,往往找盡各種理由,從而忽視一些問題。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做法。
此外,邵雅忠校長還認為教育機構應特別重視團隊的建設,要有吸納優秀人才的胸懷。
春耕園的老師
古人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只有師資團隊的成員越來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事業才能越來越紅火,而這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總之,邵雅忠校長認為,只有始終做好教育工作者的本分,傳統文化教育才有機會發揚光大。而不是一直說空話,吹噓傳統文化有多么好。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畢竟,只有帶出人才,社會才會信任傳統文化教育。得到了社會的信任,傳統文化教育的推廣,才會變得更有力度。
——以上整理自邵雅忠校長的訪談
青松君說:
大千世界,熱點無窮盡;不良媒體,爛文寫不斷。“孫楠和華夏學宮事件”也被不負責任的媒體,炒得偏離了真相。
所以,面對各種奇奇怪怪,違背常識的輿論導向,我們切勿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應獨立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輿論的漩渦中時刻保持理性。
◎本文由青松國學原創,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