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各種情緒也是正常的,但是情緒歸情緒,態度還是要端正的。 ——吉大秋果
一年,我大概指導5個本科生畢業論文,6-7個碩士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的過程是非常考驗學生心性,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分類理論,平時學知識屬于記憶和理解,而寫作則涉及到了分析、評價和創造,這基本上對學生來講屬于一個非常難的工作。
一個學生,論文不過關,原因是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和梳理的不過關,因此總是拿不出好的主題和框架。于是乎我就反復讓她補充素材,整理素材,增加文獻的厚實度。但是顯然這位同學已經失去了耐性,當我第三次返回她的開題報告,說太單薄,沒有文獻支撐,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讓她繼續補充閱讀之后,她在電話里沖我大吼了一句,論文都我做了,那老師你能為我做什么?
說實話,我還挺震驚的,盡管我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學術情緒還是有了解和準備的,但是對于這么沒有“三觀”的話還是第一次聽說。我按下了心中的不悅,調整了一下情緒,平靜地說,我只負責指導你,按照學校和教育部對于導師的要求,按照畢業論文的寫作規范和要求指導你,剩下工作需要你自己完成。飯要你自己一口一口的吃下去,路也要你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我就是個教練員,只能告訴你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指引你繼續前進的方向和路徑,我不能替你寫,正像足球教練沒有辦法上場踢球一樣,所以,學習不是老師做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
學生沉默了一下,跟我說,別的同學的老師或者給了思路,或者給了標題,或者幫忙做了很多工作,只有我,只是從旁指導,從不插手,為什么老師您這么不近人情?我只能跟學生說,非常抱歉,這不是我理解的教育,更不是我理解的師生關系。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我都不會幫她做“她應該做的”事情,因為這是她的成長,不是我的成長。對于學生,首先我們都是成年人,自己選擇了在高校學習這條道路就要對自己負責,拿學位的榮耀和寫論文的艱辛都要學會自己承受。其次,教育本身并不是教師做了什么,而是學生做了什么。教師的工作從旁指導,不要期待我能幫你做什么,因為一方面那樣會限制你的學習,另一方面,我有很多學生,我要是都這么做,我會被累死。第三,對于那些為學生做了很多“學生應該做的工作”的老師,我只能說我并不贊成這種做法,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目的,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但是無論如何我不會這么做。無論是搜集資料、選題、閱讀、整理、確定大綱,這都是學生必須要完成的學術訓練,如果資料你給學生準備好了,選題又給學生準備好了,大綱也給梳理出來了,那學生需要的學術訓練,學生需要做的思維培養怎樣獲得呢?
經常會有學生問我要選題,我都不會給的,因為選題是一個必要的學術訓練過程,是學生必須要完成的一個必經環節,不要期望我會插手那么深。我的工作只不過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你一些指點,用正確的方式幫你度過難關,而絕不應該伸手幫你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你在我的指點之下還需要自己努力和付出。畢竟這是你自己的學業和人生,我只是在旁邊不斷提醒和糾正你的人,不要期待我會喂你,那樣會讓你喪失自己奮斗的能力。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不要問我要選題,不要問我要研究方向,自己去尋找,我可以用我的專業素養和經驗給你一些意見,至于一些必須身體力行的事情,你不要指望我,畢竟是你的學習,你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最終你學習到了什么,積累到了什么,是取決于你自己做了什么,而絕不取決于老師做了什么。
PS:文科和理科不一樣,理科學生進組做老師的課題,跟著老師做實驗。文科主要依靠文獻,學生可以做老師的課題,但多數達不到這項要求,需要經過訓練。即便做老師的研究方向,具體問題也是需要自己通過閱讀文獻尋找的,而不能依靠老師給題目,總之問題尋找,文獻的搜集整理是一個必經的訓練過程。所以,請不要轟炸我的后臺。
PS:寫這篇帖子的時候,正趕上老大是不是要換學校,我的意見是,學習跟學校有關系,但是關系不是那么大,況且老大的學校也沒糟糕到那種程度。學習本身是大寶自己是否想要學,以及想要學到什么程度,與其在排名第一、第二的學校之間做選擇,還不如花一些力氣培養孩子正確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習熱情和動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她老母親我就是在一個排名倒數倒數的非非非重點高中考出來的,現在不也挺好嗎?關鍵在于你有沒有自己想要改善自己,終身學習的動力和愿望,跟別的都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