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一過,整個新年也悄悄退去了,如煙花散盡在夜空之后,生活也回歸到到平素滋味。
辛丑的第一期武林茶會也如期而至。在二月之末,春風初暖之時。
這一期茶會,更像是隔了一年之后的久別相逢,雖沒有設主題,但姚姐還是很用心的選了幾款茶,有意無意間把話題引入大家既陌生又感興趣的單叢體驗。
這期喝的幾款茶分別是
鴨屎香、鋸朵仔、老仙翁和海底撈針
私以為這一期的茶會喚作“引鳳求凰”吧。
有些茶友對鳳凰單叢還是有些陌生,通過茶會大致梳理出了一些概念。
在茶的六大分類中,青茶即烏龍茶按地域有四個分支,即閩南、閩北、廣東、臺灣。鳳凰單叢即是廣東烏龍茶的代表,又稱潮汕烏龍,因集中產(chǎn)于潮州鳳凰山區(qū)域,大家習慣叫作鳳凰單叢。
單叢品種繁多,細分起來有上百個品種,一般分為兩個體系命名,其一為香型,比如蜜蘭香、芝蘭香、黃枝香、杏花香、柿花香等,另一類則顯得隨意,有點原始狀態(tài)中的指事命名,比如雷扣柴、向東、鋸朵仔、凹富后、碑頭等。其中最為人知的要數(shù)鴨屎香了。
鴨屎香的現(xiàn)象,我覺得一是相對其他品種來說種植廣,產(chǎn)量高便于推廣,二是這個名字能引起好奇心,捕人眼球。
但這兩個命名體系又相互混雜,外人一時是很難分得清。造成了鳳凰單叢獨特的現(xiàn)象,在潮汕一帶已深入到百姓生活的節(jié)奏,家家戶戶一盞三盅成了潮汕風情的一張名片,但所有的盛況僅偏安一隅,未能很好的向外普及。
在了解了鳳凰單叢的大致情況后,再來烹泡茶會的這幾款茶,或許能夠有的放矢,加深些印象。
鳳凰單叢因含有萜烯醇、水楊酸甲酯、苯乙醇,成就了其香氣高揚,富于變化的特點,有品種自帶的差異,也有山場環(huán)境的滲透。這次的品飲其實是沒有能力去細究每款茶之間的細微不同,只是感受鳳凰單叢這一茶類所表現(xiàn)出來的集體特征。
老仙翁在《中國鳳凰單叢茶圖譜》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因樹齡老,樹相奇特,似有一股靈氣,兼成茶香滋味好。其品種是烏崠山水仙群體品種的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篩選而成,產(chǎn)于烏崠山海拔1100米左右李仔坪太子洞旁,樹齡達到400余年。
細看干茶條索緊直纖細,烏褐油亮,烹泡品飲其香型屬于梔子花型,細銳高邈,馥郁深邃。
最后,大家在討論單叢香型豐富的話題時,無意中說起了海底撈針,因去年走訪鳳凰山時聽茶人介紹過這款茶,其香型特殊,高猛霸道,泡茶時投茶少許,但茶香彰顯,被形容丟一片葉子到海里,都能覓見其香,就有了海底撈針這個名字。
剛好,姚姐手邊還剩有一泡,趁興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了。
海底撈針屬于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 ,無性繁殖系,成茶條索碩壯肥直,茶湯橙黃透亮,是典型的黃枝香。
大家對于鳳凰單叢,雖常有耳聞,但相見不易,它更像藏在深閨的小家碧玉,這次因茶會而溫故而新,我個人覺得鳳凰單叢的特點是,其優(yōu)點亦是它的不足,勝在其香,或許亦敗在其香。
初識時因茶香而驚艷,但也是因為茶香之盛,反而掩蓋了別的特點,如我身在江南而言,它是少了些留白或迂回,這般來時猛去時疾的沖擊感,多多少少損了些層次的迭進。
席間與茶友交流,把茶比擬作人,龍井如少年,普洱如老衲、紅茶如婦人,巖茶如隱士,那么鳳凰單叢呢,我覺得像個俠女吧,這是第一瞬間映入腦海的形象,有刀光劍影,有香鬟霧鬢,有大碗酒肉,有一騎絕塵,錯落交雜開來,一如鳳凰浴火。
當然,這些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是有局限性。,一是在于我自身對于單叢的了解沒有深入不甚全面,二是沒有很好的機會接觸更多的單叢佳茗,進行參考比較,所以只言片語僅是在這一期武林茶會上切身體會,做一些粗淺的記錄。
鳳凰單叢的世界還鎖在南國,帶著一方水土的人間煙火,一盞三盅的世風堅守也在等待著一場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