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的,似乎并不十分情愿孩子放假,就算是有些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家長也未必愿意孩子長時間待在家里。
并不是家長不想和孩子待在一起,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親不愛不心疼,實在是生不起那些氣,操不了那些心。
實際上,對許多的家長來說,和孩子的“蜜月期”不過一周,至多十天。再長,家里的沖突可能就會三天兩頭的爆發。孩子的種種表現讓家長頭疼,早晨賴床不起,整天抱著手機、守著電腦、占著電視,不理其它,大門不出,表情麻木,學習的事情基本不沾。說多了,大聲頂撞;不說,又實在看不慣。
說到這些,家長有一肚子的苦水。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忙家務,看看人家的孩子,難免不做對比,忍不住感慨,為什么好孩子都是“人家的孩子”?
面對孩子種種的“劣行”,家長無法容忍,卻又無可奈何。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自己種下的苗,結出的果。如果深究下去,何嘗不是自己的責任,做家長的,也只能把苦水咽到自己肚子里。
孩子的成長,不只是在學校里,更多的還是家庭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當,單靠學校,很難收到好的效果。
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智慧的修行。父母的智慧體現在多個方面,最明顯的就是父母的榜樣作用。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觀察模仿理論指明,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對成人行為的模仿,父母的行為表率是孩子最好的參照,有利于孩子優秀行為的效仿提高。
但是,許多時候,父母對自己和孩子兩個標準,一方面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而自己卻從來不讀書,更多的時間是跟朋友吃喝玩樂;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游戲,自己卻經常沉溺在網絡里不能自拔;要求孩子文明,自己卻張口就是臟話……如此的榜樣示范,孩子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隨之就模仿出來。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智慧修行越高,就越能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家庭教育就越容易成功。
成功的家庭教育,需要融洽的親子關系。家庭教育的成功是以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前提的,忽視了經營親子關系的家庭教育會與教育預期越來越遠。
做家長的,無論自己多忙,都不能忽略和孩子的親密關系。“親密”不只是體現在物質上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豐裕。要多陪伴,隨時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不能一股腦地把孩子推給別人或是學校。智慧的家長會和孩子一起運動,一起讀書,一起旅游,一起成長。蘇霍姆林斯基曾在《給教師的建議》寫過這樣的話:“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有些家庭的內部裝修很豪華,但卻沒有一本適合于自己或孩子閱讀的書,偌大的房間里容不下一個書櫥。有些家長走南闖北,卻從來不和孩子一起,總拿學習和作業束縛住孩子,卻忘了讀萬卷書依然要行萬里路。
有些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冷落孩子,也不要弄一些大人的世界你不懂的玄虛。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接納,就會愿意朝著成人期待的方向努力。
成功的家長是善于學習、善于改變的,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就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的過程。
似乎挺長的一個假期,在我們的生活里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許多的無奈和無法訴說的苦衷,都不難找到根源。“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辛勤培育的結果,自家孩子的“熊”,是自己對自身及孩子的忽視。
這個假期,經歷了許多,也讓人思考了很多,未來的路還長,從今天開始,多一些智慧,少一些莽撞和肆意,我們的孩子就會在智慧的雨露中健康成長,就會成為別人眼里的“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