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拉面,是一種源于中國,但在日本演變成為代表性的大眾面食。日文中常用寫法為片假名“ラーメン”,日文漢字寫法有“拉麺”、“柳麺”兩種。在日本其別名還有“支那そば”、“中華そば”等。日本拉面并非拉制而成,そば是一種日本蕎麥面條。
在日本對拉面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積覺的歷史學者在「舜水朱式談綺」書中提到中華面,以及水戶黃門曾經吃過類似烏龍面的面食。
就一般的認定,拉面的技術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時由日本人自中國引進到橫濱。由於明治五年時日本和滿清簽訂了「日清友好條約」,使得大批華僑遷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橫濱、神戶和長崎,因此中國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華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術也就是從這些地區流傳出去的。
當年橫濱中國人聚居的地方
當然,在一九一二年時還沒有拉面這名詞,當時的日本人稱拉面為「龍面」或「支那面」,也就是指龍吃的面(龍的傳人及中國人)。而且當時的日本拉面店,店主人和店員都是穿著中國式的服裝作為制服。
拉面一詞的語源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認為因為拉面是不用刀切,只由廚師用手拉扯而成的面條,所以稱之為拉面,如果從語音來推測的話,這種說法有幾分可信,不過也有人說老面、柳面才是拉面的語源。
住在橫演中華街的華僑,大都來自廣東或福建,因為南方人習慣以鹽調味,所以中華拉面以鹽調味、而以雞骨或豬骨熬湯的湯面為主流。但是為了迎合日本人的口味,有些拉面后來改以醬油調味,因此才有日本拉面的誕生。所以,所謂的日本拉面就是日本采取中國面食的精華,加以研究制作出來的日本式中國拉面。
之后,傳統的拉面經過日本人不斷地研究改良與創造,成為了現今所見,日本獨有風味的一種面食,拉面不但被日本人發揚光大,其影響力更擴展到全世界。許多中國以及日本以外國家的人,都認為拉面是從日本發源的食物,甚至有許多中國人也有同樣的誤解。
同樣為中國人聚居點的最早的拉面店,是明治四十三年在東京淺草開張的「來來軒」,來來軒把日本的傳統湯頭─柴魚、昆布高湯,混入豬骨或雞骨熬制成的高湯中,而東京風味的醬油拉面,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現在的日本面食專賣店,一般都以自家獨特的醬汁加入高湯稀釋。這種店家也幾乎都以醬油調味為多,少數以味噌或鹽調味的只是為求變化,不會是店家的秘傳招牌面。
不論是日式拉面或中華拉面,都是品嘗其面條和湯汁,中華拉面保留了中國正統的湯面形式,以配料來展現其獨特的味道,而日式拉面配料較少改變,一般都是以玉米、叉燒、海苔、筍干、蛋、豆芽、海鮮等為基楚再做變化,不過拉面本身并不會因為這些配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為湯頭及面條的融合才是絕佳拉面的重頭戲。
明治末期開業的元祖級拉面店“來來軒”,由其標榜著支那(中國)料理便可知中國料理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
由于拉面在日本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期間,為適應不同地區居民的口味,因此產生了各種變化,拉面的烹調技術及風味也分成多種流派。不過基本來說是分成了北、中、南三大區域。初期大部份的業者都是使用手推車,以流動攤販的方式來經營;現今在上野、橫濱等地區仍然可以找到這種掛有「拉面」片假名招牌布的流動拖車式的拉面攤。在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的經濟嚴重蕭條,在生活物資異常缺乏,身上沒有多少錢,但是又想吃美食的心態下,拉面和可樂餅這類簡單、節省、好經營又美味的食物,漸漸的成為大家最常吃的料理,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料理。在日本鬧區,一條街上往往同時有數家拉面店在做激烈的競爭,也因此使得拉面的口味日趨講究,制作過程也漸漸的越來越精致繁復,再加上一些如電視冠軍之類的熱門電視節目推波助瀾之下,吃拉面在日本幾乎已成為了全民運動,目前全日本大概有二十萬家以上的拉面店,在日本的橫濱甚至還有以拉面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橫濱市港北區橫濱2-14-21),這所博物館是拉面迷必去的朝圣地點,它是目前唯一對拉面資料收藏較為完整的主題博物館,內容包羅萬象,開幕以來參觀人數已突破四百萬人次。
日本拉面除面的粗細外,一般以湯料味道大致分為四類:骨湯面、清湯面、醬湯面、醬油湯面。
骨湯面以豬骨或雞骨為原料,味道濃厚。清湯面則清澈見底,調味以鹽為主,味道清淡。
醬湯面以日本的大醬為原料,醬香味濃。醬油湯面一般以醬油為原料。但不管何種拉面,除上述原料外,日本的拉面湯料中一般還要加入各家的獨特味道,如放入海帶、竹夾魚和青菜甚至蘋果等,各家的湯料各俱微妙的區別。
配菜多以叉燒肉和雞蛋為主,還有放入竹筍、雪菜、土豆、燉肉、酸梅、玉米、豆芽、蔥花、紫菜、芝麻、白菜、菠菜等,種類繁多。
材料:精粉2500克,水1500克,堿面25克,鹽少許。1.將面粉和鹽面一并放入面盆內,一手倒水(水溫:冬暖,夏涼,春秋溫),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與水全部摻合后揉光成團,再用雙手蘸水將面搋勻,搋到盆凈面光,不粘手為止。用凈布蓋上餳約半小時。
2.將堿面用水100克化開成堿水。
3.面餳好后,取l/2面團用雙手蘸抹堿水搓成長條,兩手各抻面的一端,提離案板,慢慢溜條,即上下晃長,兩手合攏旋成麻花形,這樣反復晃動六七次后,當粗細均勻時放在案板上撒上干面撲滾勻后手提兩端,離案甩成長條,再放在案板上,去掉兩頭成對折兩條,一手捏住兩個端頭,另一手的四指套在兩根面條的另一端,懸空拿起,兩手同時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動,反復拉六七次。邊拉邊滾面撲,將面拉成細香柱粗的條(64根),下開水鍋。下鍋時左手執兩端面頭,右手將面均勻地撒在鍋內,隨后將右手搭在面頭端,左手揪斷面頭,撒入鍋內即成。
特點:柔軟、筋韌、光滑。
小麥碾去麩皮,即得面粉。面粉營養價值的高低,與其加工精度十分密切。根據加工精度,面粉分為標準粉、富強粉和精白粉。標準粉加工精度較低,保留了較多的胚芽和外膜,各種營養素的含量較高。營養成分:每100g小麥粉含淀粉和糖類71.5g、蛋白質約11.2g、脂肪1.5g、含有維生素B1、B2、E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另外,還含有卵磷脂和麥芽糖酶、淀粉酶、蛋白分解酶等。
面
拉面面身的材料只有一種,無論粗、細、柔、硬或者加抹茶、菠菜等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簡而言之就是"黃面"。基本材料有:面粉、蛋、水、鹽等,面粉采用中筋或高筋小麥粉,外加些鹼粉以增加面身的彈性,就成了"黃面",即便是拉面里成的面的涼面,也不過是將黃面煮了再以冷水冷卻而已;相傳以往還有人使用藕粉來制作面條。而制作面條所使用的水也是決定面條好壞的關鍵,水質越純凈甘美,面質越上品。正統的拉面不是用拉的,而是以手工將面粉揉成面團以碾平,再將面皮折疊以刀切成細條。功夫到家的制面師傅制出來的面條勻均的,寬度和厚度都一樣,當然吃起來也會特別有味。每家拉面,在面店都會有自己的制面秘方,這些獨特的配料不僅增加面條的味道,還有增加韌度的功能。
湯
湯頭是拉面的靈魂,許多拉面店都因湯頭而聞名。拉面有兩種主要的湯頭,一是豬骨湯(又叫大骨湯),另一種是雞骨湯。
豬骨湯至少要熬二十四小時以上,將骨髓和膠質熬進湯中,待湯呈現出淺淺的乳白色,散發淡淡的奶香味時才算合格。許多店家不惜以幾十塊豬骨熬制成一小碗的高湯,滋味香濃,常常都需要預定才能吃得到。
熬制雞骨湯則較省事,四個鐘頭以上就可以。豬骨湯味道較重,雞骨湯味道則較清淡,適合做為味道較淡的拉面湯底。
料
具就是配料叉燒、筍干和青菜,是拉面不可缺少的配料,看似簡單,處理過程可不容易。將五花肉捆綁成像豬腳的形狀,再經過蒸、煮的程序,原本油脂和瘦肉分明的五花肉會融合在一起,變得更均勻,又滑又嫩。筍絲和青菜也都是經過細心挑選,纖維細致又新鮮。
東京拉面
東京“正油味拉面”(醬油拉面)是日本拉面的始祖,屬于關東風味,許多拉面的店家一定會有這一款拉面。湯頭是以雞骨為主原料,配以昆布去除肉腥味,再加上柴魚、小魚干、醬油一起熬制,并以塊狀海苔吸收湯脂,整體的口味較為清淡不膩。
北海道拉面
北海道擁有全日本最佳的氣候、土壤以及水源,以重口味的"味噌拉面"聞名,特色即在于甘醇香濃,并蘊含有大豆強烈的口感,混合了豬骨、雞骨及新鮮蔬果的精華而成的湯頭,加上寒帶特有的粗面條,油脂豐富、香濃順口的甘美滋味令人入口不 忘。
涵館拉面
涵館地區,則是以“鹽味拉面”(蔬菜拉面)聞名,鹽味拉面加了多種蔬菜,湯頭口味清淡,更能使人感受到拉面的真正滋味,是最健康的拉面。幾種較為特殊的拉面。
九州拉面
日本的南部九州、博多一帶的“豚骨拉面”,用豬骨以大火長時間熬煮出乳白色濃湯,因而又叫“白湯”,加上蔥、蒜、麻油調味的湯頭以及咬勁十足細面,濃厚的口味令人贊不絕口。 [1]
在日本,只要提到幾個地名便會讓人聯想起當地口味獨特的拉面,像北海道有味噌口味的“札幌拉面”;以醬油口味知名的“旭川拉面”;鹽味清湯的“函館拉面”;東京則以“醬油拉面”著稱;九州以濃稠豬骨湯的“博多拉面”聞名。在日本的新橫濱還設有一個“拉面博物館”,足見日本人對拉面的喜愛。
傳統的拉面店家常會強調,味噌口味以粗面下面、博多拉面則用細面等等的規矩。隨著外觀或面身粗細不同,我們常誤以為拉面面條分成好幾種類、流派。其實拉面面身的材質只有一種,無論粗、細、柔、硬或者加入其它食材,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黃面”。其基本材料有面粉、蛋、水、鹽等,面粉采用中筋或高筋小麥粉。還有一些舍得下本的店家會采用高品質的麥芯粉做面,口感上自然更加有彈性。
在天河東天匯城內的“友人館”所做的拉面全部用貴價“麥芯粉”,做出的拉面能夠浮在湯面上,而且就算煲上半小時也不會爛,依舊保持爽滑口感。而頗有創意的是,“友人館”在傳統日式“黃拉面”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各式各樣的蔬菜,口感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彩虹冷面”,包括了蘆薈、玉米、綠茶、菠菜、紅蘿卜、淮山和芹菜七種口味,據說遲下還會換上最新的花旗參、枸杞的口味。冷面可以搭配調制過的冷面汁,甜甜的很開胃。也可以放進用泰國椰汁、荷蘭黑白奶、香草等做成的白汁里吃,帶著香濃的奶味滑進喉嚨。
制作面條使用的水,也是決定面條質量的關鍵,水質越純凈甘美,拉面品質越上乘。“友人館”的特別之處還在于不同的蔬果拉面會根據酸堿度用不同的水。像番茄偏酸的,可以加入帶點堿性的山泉水。而蘆薈略帶苦澀,店家就加入了百花蜜來調和。做這些蔬果面的過程也不簡單,要先將蔬果洗凈榨汁,經過40-50層的過濾后才能用來做面。做出來的面不會看到顆粒卻能吃到清新的蔬果味道,口感特別彈牙。
日本拉面的配料是出了名的多,其中少不了的有叉燒、筍干等等。在日本,很多店都會讓客人自挑配料,可以加鹵蛋、蔥花、海苔等,有的還會準備免費的蒜泥、芝麻、紅姜、榨菜等任君取用。
日式拉面中的叉燒肉講求入口即化和入味,與我們平時吃的“叉燒”口感很不同。“友人館”的叉燒用的是五花肉, 10斤重的肉去頭去尾后大概只剩下五六斤。五花肉燒過以后再急凍,油脂入口即溶。而在“福福拉面”,最受歡迎的配料一定是溏心蛋,不少食客吃完拉面里的半只,還要專門叫一碟來吃。溏心蛋制作很考功夫,見水一滾開就要馬上撈起蛋放進冷水里,然后放進醬油里讓其入味,每個過程都要精準到秒。緩緩流出的蛋漿很是吸引人,入口帶著濃濃蛋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