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系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與成人不同,臨床多見有3種類型,即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與胃腸性感冒。現將筆者治療3種小兒感冒的臨床經驗簡介于后。 流行性感冒 癥狀是高熱,畏寒,頭痛、背疼,四肢疼痛,身困乏力,繼之咽痛,干咳,結膜充血。苦質紅苔薄白,指紋紅或紅紫。脈象浮數或緊。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解表。輕證用宣消散(荊芥穗,杏仁、薄荷葉各120g,蘇葉80g,山楂、神曲、麥芽各30g,麻黃、番瀉葉各15g,共研細粉)與解毒散(金銀花、防風、梔子、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薄荷、大黃、甘草各20g,共研細粉)合用。用量為1歲小兒宣清散、解毒散各5g,分9份,每服1份,日3次水煎服。高熱者可同時肌注喜炎平注射液。重證采用湯劑銀翹豆豉飲(經驗方):金銀花10g~15g,連翹、黃芩各10g,淡豆豉10~15g,葦根30g,薄荷葉6g,水煎服。若高熱頭痛者,加生石膏30g;無汗身背疼痛者加麻黃6g,腹疼者加生白芍10g。 病例:王某,男,1歲。2003年3月11日診。 患兒發熱4日,經某醫院檢查診為“流感”。用安基比林、嗎啉呱、新磺胺、維生素C等多種藥物治療,熱退復升。現仍發熱。體溫38.5℃。流涕、咳嗽輕微,啼哭不安,拒食,腹脹,大便稍干燥,指紋紅紫,舌紅苔薄膩。心肺(-),肝脾(-)。白細胞5.6×109/L,中性0.40,淋巴0.60。此屬春瘟,擬清熱解毒疏風之法。處方:宣消散、解毒散各5g,調勻分9份,每服1份,日3次,水煎10分鐘后連渣服下,白糖為引。同時,肌注喜炎平注射液1支,日2次。用藥12小時后發熱即退,藥盡而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癥狀為鼻流清涕,鼻塞,噴嚏,流淚,繼之發熱,惡寒,頭痛,咽喉腫疼或生皰疹,咳嗽痰鳴,氣喘,全身無力,納呆,入寐不安。治法以辛涼解表、清熱理肺為主。輕證用清肺散(生石膏100g,雙花50g,魚腥草、前胡、杏仁、沙參、海蛤粉各30g,川貝母20g,桔紅10g,木蝴蝶、青黛各5g。共研細粉)與葶藶散(甜葶藶子炒100g,川貝母100g,白僵蠶、射干、甘草各50g,共研細粉)合用。高熱者,可配服羚羊角0.3~0.6g,水煎服。重證用魚蛤石花湯(經驗方):生石膏30g,雙花、魚腥草各15g,前胡、杏仁、北沙參、海蛤粉各10g,川貝母、木蝴蝶、桔紅各6g,水煎服。咳喘者,加麻黃6g。咽喉腫痛者,加大青葉10g;大便燥結者,加玄明粉10g。 病例:李某,男,4歲。2004年1月25日診。 患兒發熱、咳嗽7日。初因感寒引起咽痛,扁桃腺紅腫,經某醫院診為“上感”,用安奇顆粒、欣可諾、泰諾治療無效,又投紅霉素輸液,口服牛黃酸顆粒等藥物,收效甚微,現發熱,體溫38℃,咳嗽氣喘,喉中痰鳴,頭疼,身困乏力,扁桃腺Ⅱ紅腫充血,脈象浮數,舌質紅無苔,聽診:心(-),兩肺有少量濕羅音。此乃風寒襲肺,郁而化熱;灼傷肺陰,煉津為痰,痰阻氣道,故咳喘痰鳴,擬清熱理肺,化痰止咳之法。處方:生石膏30g,雙花、魚腥草、北沙參、前胡、桔紅、海蛤粉、大青葉各10g,木蝴蝶、川貝母、桔紅各5g。水煎服。另取珍珠粉吹喉腫處,每日3次。上方服1劑熱退,3劑告愈。 胃腸性感冒 癥狀除有發熱、頭痛、咽喉腫疼、輕微咳嗽外,還有嘔吐,腹脹,腹痛,厭食,口中氣臭,大便干燥,或秘結2~3日未大便,煩躁不安,小便黃赤,或熱結旁流,大便臭穢,舌紅苔黃厚膩,脈象滑數等癥。此乃內蘊積滯,外感風熱所致。治應清熱導滯,表里雙解之法,輕證用達原散(炒薏仁50g,炒檳榔、厚樸、草果仁、柴胡、黃芩各30g,葛根20g,番瀉葉5g,共研細粉)與清導散(大黃、二丑各100g共研細粉)合用。熱甚者,加紫雪丹(散)開水沖服。重證服黃花雙解湯(經驗方):生石膏30g,雙花10g,薄荷葉6g,銀柴胡、黃芩、連翹、炒檳榔、大黃各10g,枳實6g,水煎服。若伴腹痛者,加生白芍10g;嘔吐者,加姜竹茹10g,腹瀉者,加馬齒莧10g。 病例:韓某,男,4歲。2005年8月14日診。 患兒高熱3日,初因過食肥膩,復感風熱引起高熱,經某醫院用APC、小兒速效感冒膠囊、安乃近無效?,F仍高燒,體溫40℃,流膿涕,周身肌膚灼熱,頭痛,煩躁不安,腹脹,大便燥結2日未下,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扁桃體(-)。聽診:心肺(-);肝脾(-)。周圍血象:白細胞10.9×109/L,中性0.84。淋巴0.16。此系外感挾滯,用表里雙解、清熱導滯之法。 處方:生石膏30g,雙花、銀柴胡、黃芩、連翹、炒檳榔、大黃各10g,枳殼6g,薄荷葉4g。水煎服。同時肌注喜炎平注射液2支,日2次。服1劑,3小時后下大便1次,發熱即退,繼進2貼,諸癥若失。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