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喘的幾個有效方子介紹和體會
宣:有外感時使用,將風寒宣發(fā)表解。比較有名的方子:
1、《醫(yī)學心悟》止嗽散,但因其用藥平和,表解力弱,只適用于外邪將盡未盡時,且該方適用于止咳,應無平喘作用。
2、《外臺秘要》神秘湯(麻黃、杏仁、甘草、厚樸、陳皮、蘇葉、柴胡,由三拗湯加組成),該方止咳平喘兼顧,組方較全面,偏重于風寒咳喘,若是濕熱咳喘,須進行加減,案例詳見本博《濕熱劇烈咳喘治案一則》。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適用于外感風寒,內有里熱之咳喘。個人經(jīng)驗,若里熱重可加柴胡、魚腥草,濕重加車前子,風寒重加荊芥、防風,加桔梗增強宣肺止咳功力,有咽喉炎時加牛子、射干(兼取射干麻黃湯之意,射干麻黃湯可治喘息性支氣管炎)。
4、小青龍湯,《傷寒論》對其適應癥描述原文摘錄如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三焦水氣失道,停上焦則咳/喘/噎,停中焦則渴/干嘔/滿,停下焦則小便不利/少腹?jié)M/下利)
小青龍湯:麻黃、芍藥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炙甘草三兩,半夏半升,桂枝三兩,細辛三兩。加減: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噎去麻黃加附子一枚,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色赤(疑誤,似加茯苓四兩)。
傷寒,心中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寒去內燥非未汗停飲之渴,應飲水解),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應放置不渴句后)。”(括號內為注解內容)
小青龍集辛散溫斂等幾種功能于一身,既可用于傷寒咳喘,又可用于陽虛里寒咳嗽者。
案:曾治一老人咳喘一月余,西醫(yī)使用抗菌素無效,前面有三位中醫(yī)教授看過,有的認為熱咳,使用桑菊飲加減,越服越咳;有的認為寒咳,但有藥無方,只是溫性止咳藥的簡單堆砌而無寸功,中醫(yī)教授水平如此,中醫(yī)焉有不衰退之理?我觀其人舌苔水潤,脈遲軟,問其大便如何,答:拉稀。即于小青龍湯方中加云苓、油松節(jié),一劑知二劑已還剩一劑扔垃圾堆里,前面共花1600元,用我的藥方僅花16元,1/100。按:對于久咳外邪消失殆盡時,并不忌小青龍湯,不過麻黃、細辛可用少量,白芍用量稍大些,桂枝可改為少量桂枝、肉桂,通過藥量的調整仍可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清:即清肺熱。比較有名的方子:
1、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也可算其中一個。
2、《萬病回春》清肺湯:桑皮、山梔、黃芩、桔梗、陳皮、茯苓、杏仁、貝母、天麥冬、五味子、當歸、甘草、生姜、大棗。本方帶補血作用,適用于血虛有熱者,若實熱證重而無血虛時可去掉后五味藥。
3、《醫(yī)方考》清氣化痰丸,有成藥賣,由瓜蔞仁、半夏、橘皮、黃芩、杏仁、枳實、茯苓、膽星、姜汁組成。
潤:潤燥化痰,適宜于燥咳。
1、貝母瓜蔞散(《醫(yī)學心悟》)
2、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適用于肺胃余熱未盡而津液已傷、干咳無痰者。
3、桑杏湯(《溫病條辨》):適用于燥邪犯肺、新咳無痰者。
滋:滋陰降火、滋陰潤燥
1、滋陰降火湯(《萬病回春》):歸、芍、二地、二冬、知柏、白術、陳皮、炙草、姜、棗。
2、百合固金湯(《醫(yī)方集解》,滋陰潤燥):百合、二地、麥冬、玄參、歸、芍、貝母、桔梗、甘草。
燥:對于濕咳而言。
1、二陳湯,半夏、云苓、橘紅、甘草,燥濕化痰。廣東化州產(chǎn)化橘紅效果好,成藥橘紅痰咳膏可治濕咳,我曾用此膏加玉屏風散治愈一例老人氣虛咳嗽半月余服其它藥無效者。
2、濕熱時使用溫膽湯。
溫:溫化寒飲
1、小青龍湯經(jīng)過藥量調整可達到溫化寒飲目的;
2、真武湯加五苓散化裁(附子、肉桂、茯苓、白術、澤瀉、豬苓、干姜、細辛、五味子),治肺心病陽虛水腫痰飲咳喘者。
3、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溫腎陽調氣,降逆平咳喘。
體會:對于喘,須加降氣、理氣藥,效果才好。如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降氣湯。個人喜歡選用厚樸、蘇子、杏仁、麻黃、萊菔子加入辨證方中治寒喘,選用桑皮、地龍、射干、葶藶子加入辨證方中治熱喘。陳皮、枳實或枳殼理氣效佳;瓜蔞滑痰適用于痰稠不易咳出者。麻黃、地龍有擴張支氣管作用,無論寒熱均可隨證配伍使用,三拗湯如去掉麻黃,則為無用之方,可見麻黃止咳平喘之妙。
古人云:五臟六腑皆使人咳。曾治一例小兒咳喘,發(fā)熱近40度,寒熱往來半月長,眼充血。看了二位教授(中西醫(yī)各一),一位普通西醫(yī)門診,前醫(yī)給西藥抗菌素、魚腥草素滴注并與治肺熱中藥無效。我根據(jù)“肝開竅于目”、“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論,用下方一劑退熱,二劑咳止,然后改用治眼充血(主要用清肝明目)藥,共6劑中藥痊愈。
柴胡、黃芩、生石膏、桑葉、菊花、杏仁、桔梗、川貝、魚腥草、車前子、石決明、防已、甘草(肝有熱,肺受之而咳,故肝肺同治,其它兼經(jīng)咳嗽者治法類似,如肺心病咳喘常腎肺或心肺同治)。
除細菌性肺炎咳嗽西醫(yī)抗菌素稍具優(yōu)勢外,其它證型咳嗽,我認為,中醫(yī)絕對比西醫(yī)為優(yōu)。中醫(yī)治咳喘應以對因治療為主,加三幾味止咳治標藥,不可本末倒置,盡量不用收斂性止咳藥,最好不用如罌粟殼、鴉片等麻醉性止咳藥(這些藥取快于一時,于身體危害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