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追《天下長河》,就這部歷史劇來說,真的是近年以來少有的好劇,不管是服化道還是用語稱呼等,都沒有像以往的電視劇那樣的嘗試錯誤。特別是劇中,靳輔、陳璜二人治理黃河的部分,并沒有糊弄著一帶而過,而是真實根據(jù)當(dāng)年的治理方案,有理有據(jù)地講述出來。
工程歷史一向是我不太喜歡的部分,缺乏故事性的同時,囿于個人地理知識的缺乏,很多這方面的歷史我總是看不明白。但即便如此,稍微懂一些歷史的人也都會知道,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一條泛濫頻發(fā)的河流。就連跟女兒買的繪本里都會講到大禹治水,幾千年來,大禹在華夏子孫的心目中,都是與“治水”緊密相連的。禹的父親鯀治水時采用“障水法”修筑堤堰治水失敗而受到處罰,之后,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推舉禹繼續(xù)主持治水工作。據(jù)《史記·河渠書》記載,“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故道河自積山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于大邳。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渤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大禹采用“因水之流、疏川導(dǎo)滯、分流入?!钡姆铰?,平息了水患?! ?/span>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注意從水的自然流向出發(fā),逐漸地認識山川、溝壑、丘陵等地形,選擇流勢順暢的河道,除去水流的障礙,增加泄水的出路。大禹治水告訴后人,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地認識黃河的客觀規(guī)律,才能成功治理黃河。大禹治水使治黃方法由“障”到“疏”,是治黃的一大進步。然而,必須要認識到的是,大禹治水是有時代局限性的,大禹治水采用“疏”的方法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減輕了洪水的危害,但還不能有效地控制洪水。堤防在西周時出現(xiàn),春秋時期有了發(fā)展。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黃河下游地區(qū)進一步開發(fā),人口增加,城市興起。這對黃河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為了不讓洪水四處漫溢,各諸侯國的堤防工程已有相當(dāng)規(guī)模。堤防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促進了治黃理論的發(fā)展。漢代是歷史上黃河決溢開始增多的時期。在兩漢四百多年間,黃河決溢見于史書記載的有16次,大多出現(xiàn)在西漢中后期和東漢前期。兩漢時期決口次數(shù)雖然不多,但部分決口造成的災(zāi)害卻相當(dāng)嚴重。為了解決頻繁決溢問題,漢朝政府多次下詔征求治黃方策,治黃議論頗多,使當(dāng)時成為歷史上治黃思想較為活躍的一個時期,出現(xiàn)了改道說、分流說、水力沖沙說和賈讓“治河三策”等治黃主張。其中,賈讓“治河三策”是古代治黃的重要方策,對后世治黃影響很大?! ?/span>賈讓對當(dāng)時的黃河水情做了實地調(diào)查,分析了黃河下游河道的演變,于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提出了“治河三策”?!吧喜摺笔欠艞壟f道,人工改河北流;“中策”為開渠引水,灌溉冀州農(nóng)田;并另設(shè)水門,用以分洪入漳。賈讓認為,加固原有不合理的堤防是“下策”。賈讓“治河三策”是被保留下來的最早的系統(tǒng)論述治黃方策的歷史文獻。魏晉至五代時期黃河相對平穩(wěn),決溢災(zāi)害較少,這一時期提出的治黃方略較少。但是,北魏崔楷提出的治黃方略頗有建樹。到了北宋時期,河患日益嚴重,在一百六七十年間,決、溢、徙一百六十五次,平均每年一次,甚至比五代時期還要頻繁。泛濫所及,北犯漳衛(wèi),南侵淮泗。自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到宋朝南遷的第二年,即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的一百零八年間,就改道(徙)六次。為了解決河道淤積問題,歐陽修提出了疏河減淤之說。歐陽修對黃河成患原因在于泥沙淤積有正確的認識,指出慶歷以前的各項大決溢和改道,皆在于其下游淤積所致。為此,他提出:“河之下流,若不浚使入海,則上游亦決。臣請選治水之臣,就其下流,求入海路而浚之;不然,下流梗塞,則終虞上決,為患無涯?!笔韬訙p淤是穩(wěn)定下游河床,減少河患的好辦法,但是當(dāng)時技術(shù)水平下,實施起來絕非易事。歐陽修提出疏河減淤之說,說明他已經(jīng)形成對淤積規(guī)律的認識,然而北宋時期,封建統(tǒng)治集團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將治黃與御敵防邊摻雜在一起,沒有考慮地形條件和對泥沙的處理,強用人力實施三次“回復(fù)故道”的治黃工程,結(jié)果失敗,使黃河治理蒙受了重大損失。明清時期,建都北京,經(jīng)濟重心卻在南方,京杭大運河是南糧北運的黃金水道,成為國家的經(jīng)濟大動脈。但是,黃河的泛濫和淤積影響了大運河暢通,維持漕運暢通成為明清時期治理黃河的主要目標(biāo)。嘉靖后期,河患頻繁,并且集中在徐州、沛縣之間的區(qū)域。而在明代,最為出名的治河能臣則是潘季馴。明代前期對黃河的治理,基本上采取的是北岸筑堤障水,迫水南流。南岸開浚河道,以免淤塞的措施。其結(jié)果是造成了沛縣、邳州以下河水泛濫決溢,河患不斷。徐州淮河之間的大片地區(qū)成為黃河的泄洪區(qū),人民生命財產(chǎn)沒有保障,國家經(jīng)濟也因之遭受重大損失。潘季馴通過對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認為要治理河道,首先要固定河槽,束水歸之。要束水歸槽,就一定要重視堤防的作用。他說:“臣竊惟治河之法,別無奇謀秘計,全在束水歸槽。束水之法亦無奇謀秘計,惟在堅筑堤防?!彼栽谒拇沃魏又兴环辞叭嘶蜥忝褡屗⒒蚴柚詫?dǎo)的做法,堅持堅筑堤防,挽水歸槽,以水攻沙,以水治水。從公元1565年到公元1588年,從45歲到年近70,從朝廷第一次任命到第四次任命,擔(dān)任總理河道大臣的潘季馴,先后四次在徐邳、淮揚地區(qū)治理黃河和漕道淤塞、漕運不暢的運河。期間,他曾因治河治運思想方針和措施不被朝廷高官,包括身居內(nèi)閣次席張居正的理解而被罷官。如公元1572年,潘季馴就因為黃河的一次決口,近百艘漕船傾覆被彈劾罷官。他們認為潘季馴堅筑堤防,挽水歸槽的方法不能保證漕運,還是主張開新河。但實踐證明,潘季馴“黃運一體”統(tǒng)籌兼顧治河治運方略是正確可行的,這才有了朝廷對他的四次任命。潘季馴在第二次奉命治理徐州至邳州的河道時,有人提出放棄故道,從睢寧另開新河。這樣雖然可換來漕運的一時暢通,但開新河不僅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睢寧縣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還將付之東流。潘季馴堅決反對以千百萬老百姓的生命作為治河的代價,沒有采納開河方案?! ?/span>第三次治水,潘季馴“筑高家堰堤(今洪澤湖大堤的前身)六十余里,歸仁集堤四十余里,柳浦灣堤東西七十余里,塞崔鎮(zhèn)等決口百三十,筑徐、睢、邳、宿、桃、清兩岸遙堤五萬六千余丈,碭、豐大壩各一道,徐、沛、豐、碭縷堤百四十余里,建崔鎮(zhèn)、徐升、季泰、三義減水石壩四座.遷通濟閘于甘羅城南,淮、揚問堤壩無不修筑”之后,“高堰初筑,清口方暢,流連數(shù)年,河道無大患”。但是,潘季馴治河,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除了保運河漕運之外,還要保明祖陵(朱元璋祖陵),不能發(fā)生水災(zāi)等。所以,潘季馴只能采取筑堤的工程手段,以束水攻沙和淤灘固堤的方式延長河堤的壽命。這種方法雖然一度堵住了黃河決口,修復(fù)了部分黃河故道,重新開通了漕運,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后來,黃河還要改道奪淮、奪泗、奪運,運河也還是因黃河改道而遭廢棄,泗州古城淹沒于洪水之下,苦心保護的明祖陵因改朝換代最終還是被洪水淹沒。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九月,陰雨連綿,黃淮暴漲,泗州大水。盡管一年前潘季馴才修了護城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泗州城所處的地勢太低,所以仍未能免去淹溺之患,而且這次被淹的情況十分嚴重?!爸葜窝腿?,居民沉溺十九(十分之九),浸及(明)祖陵。而山陽復(fù)河決,江都、邵伯又因湖水下注,田廬浸傷”。災(zāi)情重大,朝議紛紛,朝廷派工科給事中張貞觀前往勘察水情。此時的潘季馴,已是古稀之年。71歲的他不顧自己病體沉重,“不勝步履,輿疾入舟。親詣徐、邳、淮安等處沿河一帶,隨處棲泊督察”。由于行走不便,不能親歷險工,只能“病伏舟中,棲泊邳州地方,勉強扶疾”,對受災(zāi)地方一一勘察,主持賑濟災(zāi)民事宜。此后,潘季馴多次乞休,但未得批準。直到72歲,才獲朝廷準辭告老還鄉(xiāng)。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一代治水名臣潘季馴在湖州烏程故居溘然逝世,享年75歲。時間來到清康熙年間,也就是電視劇《天下長河》里的時代背景,沿著潘季馴的治河思路,靳輔、陳璜開始了新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
靳輔的祖先,原為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所以籍貫為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qū));又因始祖于明初以百戶從軍戍守遼陽,并在當(dāng)?shù)芈鋺?,故亦作遼寧遼陽人。靳輔的先人中,始祖靳清,從軍陣亡,朝廷授以世襲千戶。數(shù)代傳至曾祖父靳守臣、祖父靳國卿,事跡均不顯赫。靳輔的父親靳應(yīng)選,官通政使司右參議,家道開始逐漸顯要起來。靳輔自幼知書識禮,九歲喪母,執(zhí)禮如成人。順治六年(1649),出仕為筆帖式,兩年后進入翰林院為編修。那時,他對朝廷典章制度已很熟悉。順治十五年(1658),改任內(nèi)閣中書,不久升任兵部員外郎。康熙元年(1662),又升任兵部職方司郎中;七年(1668),晉通政使司右通政,第二年升國史院學(xué)士,充任纂修《世祖實錄》的副總裁官;九年(1670)十月,改任武英殿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靳輔在康熙十年(1671)被任命為安徽巡撫,在任共六年。任職期間,他以地方軍政首腦的身份,做了幾件為人稱道的事情。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靳輔從安徽巡撫任上升任河道總督,官銜全稱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wù)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年他已經(jīng)四十五歲,從此時到六十歲病逝,一直致力于治河。靳輔出任河道總督之日,正是黃河、淮河泛濫極壞之時。尤其是關(guān)系清朝統(tǒng)治命脈的運河也受到嚴重影響,江南的漕糧不能順利運抵北京。當(dāng)時的狀況是,黃河自安徽碭山直到下梢海口,南北兩岸決口七八十處,沿岸人民受災(zāi),到處流浪,無家可歸。黃河倒灌洪澤湖,高家堰決口三十四處。高郵的清水潭由于久潰,下河七州縣一片汪洋。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一場大水導(dǎo)致盱眙縣翟家壩淮河決口,形成九條支河。而京杭運河清口河段卻涓滴不出,變?yōu)榱岁懙亍?/span>據(jù)受康熙帝派出勘察河工的工部尚書冀如錫報告,黃河河道不僅年久失修,而且缺乏得力的治河人才。他說現(xiàn)任河督王光裕根本不具備治河才能,其計劃修的幾項工程,大部分以錢糧不足未動工,建議撤銷他的職務(wù)。在黃河、淮河、運河三河都存在嚴重問題,一些人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作為康熙帝的首選。靳輔三月在京受命,四月六日便到宿遷走馬上任。在兩個月中,靳輔深入河道作調(diào)查研究。他踏著泥濘的河岸,上下千里,觀察河水形勢,訪問水情民意,廣泛地聽取各方反映。他在給康熙帝的奏疏中說:“毋論紳士兵民以及工匠夫役人等,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臣莫不虛心采擇,以期得當(dāng)。"正是這種雷厲風(fēng)行、親力親為、不恥下問的作風(fēng),靳輔了解到三河的真實情況,發(fā)出了“河之壞極矣”的感嘆,產(chǎn)生了把三河盡快治好的動力,獲得了治河、治運的正確方針。即“審其全局,將河道運道為一體,徹首尾而合治之”。靳輔認為,在黃河河道極壞的情況下,不能“以尺寸治之”,只顧一點、不及其余地治理,只會無濟于事。他主張從整體上采取措施,把河道、運道合起來共同治理。強調(diào)治理黃河關(guān)系沿河數(shù)省的安危。如果只注意解決運河的漕運問題,放縱黃河任意沖刷,運道也不能保證暢通。他說:“運道之阻塞,率由河道之變遷。向來議治河者,多盡力于漕艘經(jīng)行之地,其他決口,以為無關(guān)運道而緩視之,以致河道日壞,運道因之日梗?!?/span>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公元1677年8月17日)。靳輔在調(diào)查研究3個月之后的這一天,一連給康熙帝上了八道疏書,八疏皆冠名“經(jīng)理河工”,四疏講治黃治淮,一疏講治運河,其余講治河管理,如籌集錢糧,裁并河官,選賢任能及設(shè)兵守護等,在千年治河史上留下了“八疏同日上之”的佳話。靳輔治河的目標(biāo)是,“已淹之田可耕,見在之地可保,運道可通,額課可復(fù)”。在具體治河方法上,他并非全盤否定前人的經(jīng)驗,措施也不千篇一律,“有必當(dāng)師古者,有必當(dāng)酌今者;有須分別先后者,有須一時并舉者”,應(yīng)該因勢利導(dǎo)、隨時制宜。后來事實證明,他主要采用的即明代治河專家潘季馴“束水攻沙”的方法,而“寓浚于筑”等方法則皆屬創(chuàng)新。靳輔疏上,康熙帝指示廷議。朝臣們討論的結(jié)果認為,當(dāng)時正值用兵平定三藩之亂,如果再大舉興河工,恐怕對人民騷擾過分,故應(yīng)分別主次,選擇其中主要的幾項先行動工??滴醯壑I令靳輔再做一番更切實際的考慮。靳輔再次上疏,提出一些修改,如把運土由民夫改為車運,等等,康熙帝準奏。靳輔在任安徽巡撫期間,就很注意對淮河的治理。他也很注意水利人才。有年,他路過邯鄲,在參觀出自黃粱夢典故的呂祖祠時,發(fā)現(xiàn)墻上題有一首無具名的詩,抒發(fā)了作者對治理黃河的情結(jié),可又包含懷才不遇的憤懣,引起他莫大的興趣,于是就地四方查找,終于找到了作詩者、浙江杭州人陳潢。陳潢對古今治水著作,頗有研究,對今日河道變遷、水性和泥沙又都熟悉,且對治理黃河有很多切實的認識。靳輔和陳潢長談,一見如故,就引為幕友。在靳輔主持治理黃河始,陳潢都親躬其事,有關(guān)各項重大的河道工程,無不有陳潢設(shè)計和監(jiān)督施工。當(dāng)時黃河出??谟偃?,河水倒灌,沖決堤岸,淹沒農(nóng)田、村鎮(zhèn)。靳輔采用了堵塞決口,加固、加高堤岸,使河水按原路流向傾入大海;陳潢還在河道中筑減水壩,在決口處開鑿引河分流,然后合攏決口。數(shù)年后,黃河下游決口被堵,黃河重走老路??滴醵?1684),康熙帝南巡視察黃河時,見到當(dāng)年被淹土地又都種上了莊稼,大為高興。他問靳輔:“你治河一定有能人相助吧?”靳輔引薦了陳潢。康熙帝當(dāng)即授他做參贊河務(wù)按察使僉事。然而,黃、淮災(zāi)害累積千年,一邊大力修治,一邊仍有水患;而且治河與戰(zhàn)爭均是極需財力、人力、物力的事情,耗費巨大,從而引起越來越大的爭論。康熙帝在一次談話中也問大學(xué)士們:“修治決口,費如此多的錢糧,不久復(fù)決,此事如何?”被問者都乏良策,只說靳輔提出的期限未到,應(yīng)當(dāng)讓他繼續(xù)督修。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五月,限期已到,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靳輔上疏說:“臣前請大修黃河,限三年水歸故道。今限滿而水猶未歸,一應(yīng)大工細冊,尚未清造,請下部議處?!笨滴醯郛?dāng)即下令給靳輔革職處分,但仍命他戴罪督修。
靳輔治河引起的空前大爭論,發(fā)生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這年黃河在宿遷徐家灣決口,堵住之后,又決蕭家渡,爭論就此開始。恰巧這時有位名叫崔維雅的人,曾在河南、浙江等地任府州縣官多年,參與治河,頗有成效。他著《河防芻議》、《兩河治略》,對靳輔治河的一套辦法多持否定態(tài)度。崔維雅以候補布政使身份奏上所著書,要求取消靳輔建減水壩的方法,主張順?biāo)裕鑼?dǎo)與筑堤并舉??滴醯哿钏c伊桑阿等隨行,到現(xiàn)場同靳輔商議。但事情太大,一切還得朝廷討論,皇帝定奪。
這年十月,在一次廷議會上,工部尚書薩穆哈筆提出蕭家渡 決口應(yīng)令靳輔賠修。康熙帝認為,一是修河需要錢糧甚多,靳輔賠修不起;二是如果真的賠修,萬一貽誤漕運仍不好辦,所以沒聽薩穆哈的意見。而且還說,先看崔維雅的奏疏,覺得所列條款似有可取,而再看靳輔回奏,方知崔提出的辦法難以實行。詢問在座諸大臣有何良策,大家一致提出靳輔治河多年,應(yīng)當(dāng)聽聽他本人的意見,請他進京商議??滴醯弁狻?/span>十一月二十三日,朝廷會議,討論靳輔治河事宜,靳輔本人也參加了。會上,康熙帝命靳輔說明自己的意見。靳輔說:“臣受河工重任,不敢不盡心竭力,以期有朝一日大功告成。今蕭家渡工程,至來年正月一定完工。其余河堤,估計用銀得一百二十萬,逐處修筑,可以完工?!笨滴醯鄹嬲]:“河工事理重大,乃民生運道所關(guān),自當(dāng)通盤打算,備收成效,不可恃一己之見。”并命其對崔維雅意見發(fā)表看法。靳輔就兩點大加反駁,一是反對崔維雅計劃每天用民夫四十萬挑浚,因各省民夫遠道而來,最為不便;二是反對崔維雅提出建河堤“以十二丈為率”,指出河堤必因地勢高下,有的應(yīng)十五丈,有的七八丈,豈可一律規(guī)定丈尺??滴醯郛?dāng)場也表示“崔維雅所奏無可行者”。這次大爭論以崔維雅的方案被否決而告終,靳輔被寬大免賠,仍按原計劃督修??滴醵?1683)四月,靳輔上疏報告蕭家渡合龍,河歸故道,同時提出大滔直下,清口附近的七里溝等四十余處出現(xiàn)險情,天妃壩、王公堤及運河閘座,均應(yīng)修筑。另疏請求讓河南巡撫修筑開封、歸德兩府境內(nèi)河堤,防止上流壅滯??滴醯劭吹浇o治河,“成與不成在此一舉”,所以凡所請錢糧都要迅速解給。七月,當(dāng)康熙再次向戶部尚書伊桑阿、學(xué)士胡簡敬等詢問河道情況,他們都說河歸故道,船只往來無阻,康熙帝高興地說:“前見靳輔為人似乎輕躁,恐其難以成功。今聞河流得歸故道,良可喜也?!笔?,靳輔官復(fù)原職。在康熙二十二年以前,靳輔基本上解決了黃河、淮河復(fù)歸故道的問題,京杭運河由此暢通。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十月,31歲的康熙帝南巡。靳輔陪同康熙帝詳視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勢、災(zāi)情及治河工程進展。二十一日,康熙帝對靳輔講了自己的感受和對治河的意見。十一月十四日,在回京的路上,康熙帝親筆把所著《閱河堤詩》贈給靳輔。詩中寫道:“防河紆旰食,六御出深宮。緩轡求民隱,臨流嘆俗窮。何年樂稼穡?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勞意,安瀾早奏功。”此詩表明,康熙帝特別重視治河。他看到沿河人民生活的窮困,認識到只有把黃河治好,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詩中勉勵靳輔在已有的成就基礎(chǔ)上,再立新功。兩年后,靳輔、陳潢又在黃河中游筑堤,還在黃河以北開了一條“中河”,使運糧的漕船在險急的黃河里。由原來航行的一百八十里減為二十里,就可以進入北運河,這樣提高了運輸?shù)陌踩怕?,也減少了沉船事故。康熙二十七年,中河修成。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江南道御史郭琇上疏,彈劾靳輔治河多年,聽命陳潢,今天議筑堤,明天議挑浚,浪費銀錢數(shù)百萬,沒有終止之期。又指責(zé)他今天題河道,明天題河廳,以朝廷爵位為私恩,從未收到用人得當(dāng)之效。二月,給事中劉楷又上疏劾靳輔用人不當(dāng),治河無成。御史陸祖修也劾靳輔“積惡已盈”,暗示應(yīng)當(dāng)殺了靳輔。一時之間,靳輔成了眾矢之的。靳輔不服氣,上疏為自己辯護,并揭露攻擊者的行為在于挑下河、清丈隱占觸犯了他們的利益。三月,康熙帝又召集了一次廷議,兩派爭得不可開交,主要對立面是靳輔和于成龍。在這次討論中,康熙帝看出于成龍的確不懂河務(wù),但他本人也不贊成靳輔的一些主張。討論的結(jié)果,決定給靳輔革職處分,陳璜也因此入獄,不久悲憤離世,康熙以福建總督王新命代替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雖然被革職,但康熙帝仍然對他的治河成果頗為相信,惟恐新任河總完全改掉靳輔治河的成果,導(dǎo)致前功盡棄。他說:“謂靳輔治河全無裨益,微獨靳輔不服,朕亦不愜于心矣?!敝赋鐾跣旅珥槒挠诔升垖⒃こ瘫M行修改,就是各懷私憤。又派大臣前去調(diào)查,指示其已建閘壩堤埽及已浚引河,都應(yīng)如靳輔所定意程,不必更改。這些人回來報告,基本肯定了靳輔的成績。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靳輔被召扈從康熙帝南巡閱河。三月,根據(jù)南巡時江淮百姓、船夫處處稱贊原總河靳輔,念念不忘其好處,又親見靳輔所疏理的河道及修筑的上河一帶堤壩,的確卓有成效,又見他實心辦事、勤勤懇懇,覺得對他的革職處分太重,便下令恢復(fù)其從前的銜級。康熙三十年九月,奉命同戶部侍郎博際、兵部侍郎李光地等閱視黃河險工,行前康熙帝特別提到靳輔“于河務(wù)最為諳練”。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二月,河道總督王新命勒取庫銀六萬零七百兩事發(fā)。康熙帝由此更加重視河總?cè)诉x。他說:“倘河務(wù)不得其人,一時漕運有誤,關(guān)系非輕。”他比較了幾個可供任命的人選,決定罷免王新命,重新起用“熟練河務(wù)及其未甚老邁”的靳輔為河道總督。康熙帝說這可以解除他“數(shù)載之慮”。此時,靳輔已體衰多病。在推辭不準的情況下,他再次走馬上任。靳輔盡管已年老體衰,卻仍決心為治河有所貢獻。他上任不久,陜西西安、鳳翔地區(qū)遭災(zāi),康熙帝下令截留江北二十萬石漕糧,命從黃河運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縣北)。靳輔接受這項任務(wù)以后,親自督運,水路只能運至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然后陸路運到蒲州。當(dāng)年七月二十六日以后,靳輔發(fā)燒不止。他再次請求退休,才被批準。十一月,靳輔逝世于任所,終年六十歲。靳輔死后,清廷追贈他為工部尚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年),清廷批準江南人民的請求,在黃河岸邊為靳輔建祠,以江南其治河之功。康熙四十六年(公元 11707年),康熙帝在南巡之后一次對吏部官員的談話中,對靳輔治河業(yè)績作了全面的評價。他說:“康熙十四五年間,黃、淮交敝,??跐u淤,河事幾于大壞,朕乃特命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自受事以后,斟酌時宜,相度形勢。興建堤壩,廣疏引河,排眾議而不撓,竭精勤以自效,于是黃、淮故道次第修復(fù),而漕運大通,其一切經(jīng)理之法具在,雖嗣后河臣互有損益,而規(guī)模措置不能易也。至于創(chuàng)開中河,以避黃河一百八十里波濤之險,因而漕挽安流,商民利濟,其有功于運道民生,至遠且大。朕每蒞河干,遍加咨訪,沿淮一路軍民感頌靳輔治績者眾口如一,久而不衰。這是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對治河作出巨大貢獻的靳輔的最高贊譽。參考資料:《古代治理黃河方略述評》郭書林;《京杭運河》周家華;《河防述言》靳輔;《康熙帝和他的宗親能臣叛酋逆臣》董義連;《黃河志》黃河水利委員會;《明清治河概論》張含英。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一本正經(jīng)說歷史(ybzjlish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