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在北大醫療腦健康“助星計劃”接受干預的孤獨癥孩子小王登上了央視紀錄片《大腦深處》。
不太說話,不關注人、呼叫不回應,只能玩重復的玩具,同樣的游戲,每天一發呆就吃手、咬手.....
曾經,這些典型的孤獨癥癥狀,在小王身上都有體現。
迷茫的父母尋求北大醫療腦健康“助星計劃”的幫助。如今,他怎么樣了?
(圖為央視紀錄片片段)
No.1
“為了孩子,父母愿意試一試”
“王仲宇!王仲宇!”
一聲聲呼喚,卻得不到孩子的任何反饋。
沒有眼神對視,喊他名字沒有反應,語言發育滯后,刻板地重復同一動作,興趣狹隘等,這些在4歲的小王身上都有體現。
“孩子兩歲半左右,我們發現了一些端倪。比如他總一個人玩,也不纏著鬧著讓人陪,晚上睡覺也安靜得嚇人,不哭不鬧自己吃著手就睡了。
后來隨著長大,我們發現孩子不喊爸爸媽媽,并且喊他名字也不怎么給反應,眼睛飄來飄去也不看人,坐不住站不住,不聽任何指令,不提任何要求,對其他人沒興趣……”小王媽媽回憶道。
其實回過頭來想,小王的癥狀早有端倪。
比如一歲半以前,小王就很乖很乖,吃了就睡,非常好帶。
到了后來,孩子還是不會說話,異常表現加劇,這才引起了爸爸媽媽的注意。
然而因為疫情原因,從發現異常到醫院確診,還是耽誤了半年時間。
當診斷結果出來后,全家人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在求醫問診的過程中,小王的爸爸媽媽也曾經歷過“病急亂投醫”的階段,比如嘗試拼命給孩子灌耳音,或者偏偏逆著孩子的性子,不滿足孩子的需求。
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增加孩子的哭鬧,就連直接送去幼兒園“融入環境”的做法也因為被老師勸退而宣布失敗。
于是,小王的爸爸媽媽開始寄希望于及時和專業的行為干預。
為此,夫婦倆在干預機構上做了很多功課,但有的地址不行、有的師資不足,有的價格太昂貴。
總之,沒有一家適合的。
情急之下,北大醫療腦健康的“助星計劃”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助星計劃”將為有需要的孤獨癥孩子提供一對一免費康復服務。
小王父母決定“為了孩子,去試一試”。
(圖為央視紀錄片片段)
No.2
烏云密布的家,終于迎來了陽光
國際認證助理行為分析師BCaBA吳丹丹還能清晰地記得她與小王相遇的經歷:
“小王被爸爸媽媽送進教室后,沒有大哭大鬧,沒有要爸爸媽媽,在情緒上還算比較平穩,并且也沒有出現很嚴重的行為問題,整體來說算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
根據媽媽的介紹,小王小朋友平時是不會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也不能主動說話。
在幼兒園時,老師給的指令他不會去執行,老師要求小朋友一起做一些活動,他也不會參與,顯得特別不合群。
這些問題令爸爸、媽媽十分困擾。
經過系統評估,吳丹丹為王仲宇制定了詳細的干預計劃,全程參與了干預訓練,并在干預過程中根據孩子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圖為央視紀錄片片段)
有趣的玩具,親切的互動,不斷重復練習,小王的變化讓父母感到了驚喜。
一步步,一天天,“孩子能夠聽指令了……孩子有眼神對視了……孩子會仿說了……孩子可以玩玩具了……”
為期三個月的“助星計劃”,對小王一家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干預體驗。
從懷揣著不安、忐忑的嘗試,到看到干預效果后充滿希望;
從不理解孩子病情,到對孩子的行為了然于胸;
曾經這個小家庭每日烏云密布,現在也迎來了充滿歡聲笑語的一天。
(圖為央視紀錄片片段)
No.3
助星計劃,還在繼續
如今,基于家長的配合,老師的指導,小王的發育進度也走上了正軌。
但“助星計劃”并沒有停止。
今年2月,“助星計劃”迎來了新的小朋友霖霖。
霖霖今年2歲半,1歲多確診了孤獨癥譜系障礙。
和許多孤獨癥小朋友一樣,霖霖至今還不會說話,而且有刻板行為,并且伴隨著情緒問題。
在眾多有趣的玩具里,霖霖唯獨偏愛小汽車的輪胎,一次能盯上20分鐘。
在別人拿走他的玩具后,霖霖就會崩潰大哭。
如果大人不斷阻止,那么霖霖一上午都得在哭聲中度過。
為了能夠更好地帶孩子做干預,霖霖媽媽辭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孩子。
那么,在北大醫療腦健康“助星計劃”的幫助下,霖霖又將會有什么變化呢?
本周開始,本平臺(公眾號“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康復”)和抖音“北北干預在路上”將全程記錄霖霖的成長。
讓我們拭目以待!
點擊下方卡片,閱讀更多內容
孤獨癥早期醫教結合全面康復現狀 邀請呂智海老師 親臨直播間?? 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醫教結合 掃碼預約還加送干預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