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思思在北大六院診斷為“孤獨癥傾向”。 三年后,他從一個外出隨時能情緒爆發甚至會自傷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喜歡“逛吃逛吃”的活潑娃兒~ 三年間,思思媽媽沒有一天不在思考——如何才能緩解孩子的情緒?如何才能讓他適應家以外的地方?如何才能讓他像普通孩子一樣與家人相處? 作者 / 思思媽媽(化名) 整理 / 嗨腦仁 三年前的“問題小孩” ① 走路不穩,跌跌撞撞; ② 喚名無回應,和家里人無眼神交流; ③ 從來不和小區內小朋友或者親戚家小朋友玩; ④ 對家人無依戀; ⑤ 脾氣急躁,經常大哭,哭鬧時間長,著急時會拍打自己的頭; ⑥ 對陌生環境極為敏感(除了在家,在外面環境會緊張不安); ⑦ 喜歡走固定路線; ⑧ 不能等待(如:不能忍受車停下等紅綠燈;不能接受坐電梯時,電梯停在了別人要下的樓層,有需求不能及時滿足會大哭等) ⑨ 喜歡聲光電玩具; ⑩ 對數字、文字、字母等敏感,喜歡音樂; ? 不能接受新事物(如食物,玩具)飲食單一,興趣狹窄; ? 精細動作,大動作差; ? 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想要什么會拉著家人的手去拿某物,或者說 噠。 ? 睡眠不規律,凌晨會醒,一直到中午就會犯困。 在以上這些行為表現中,最為突出的是思思的情緒問題還有對陌生環境敏感問題,例如: ? 事例1 思思三歲半時,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去姥姥家一起吃飯,進屋后思思看到房間里有六七個人,便一直哭個不停要往門外走。后來去樓下小區逛了逛,等情緒穩定后去飯店吃飯,但一進餐廳又開始大哭,哭鬧情緒在離開餐廳后仍持續了半小時。 ? 事例2 去宜家家居玩,車停在地庫,下車后思思沒有哭鬧,但是身體會顫抖,小手緊張握拳。 ? 事例3 三歲前總去上課的早教中心在三歲時,連中心大門都不進了。 三年后的“小太陽” 幸運的是,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一點點的引導,思思現在的情緒基本上平穩,雖然還會容易興奮,但已經可以告訴媽媽“我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等需求,也可以比較放松地去陌生的環境,甚至可以自己發現陌生環境中有意思的東西了。 他有了很大的進步,如:去姥姥家吃飯睡覺都沒有問題了,也愿意和姥姥姥爺互動了;特別喜歡去宜家家居看沙漏,四處逛逛,也主動要求去玩;喜歡去超市商場;去公園的路線不再單一了,也常常會去街邊的小店去逛逛;在坐直梯時,停在其他樓層會告訴我想去那層看看或者觀察停靠的樓層的房號或者公司名字;坐飛機旅行,情緒很放松,可以在飛機上吃東西上廁所。 更重要的是,他對爸爸媽媽的感情變深了,很多事情都可以一起商量著做了。 當然,孩子的情緒和適應能力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期間我們為了緩解思思的情緒,也采取了很多家庭干預方法,今天與大家一同分享: 即:每天都會列出我們這一天每個時間段要去的場所、要做的事,還會附上思思感興趣的目的地照片、文字、有趣的場景圖片、思思曾經去過的照片等。 做到提前告知,每去一個地方都讓思思自己畫上對勾。 思思比較喜歡聲光電的玩具,我們幾乎每天晚飯后開車去不同的場所帶思思去感受。 如:晚上的高架橋會變成藍色,宜家家居的停車場有小黃燈和小紅燈,大樓外墻上有比白天更顯眼的英文名字ikea 和中文名字,在家翻看宜家家居的宣傳冊;晚上的公園小噴泉,還有熱鬧的廣場舞,白天公園里有思思喜歡的詩詞墻;去公園的路上有思思喜歡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字經等等。 周末時,除了開車,我們也經常騎自行車帶著思思出去玩,或者滑滑板車,慢慢練習騎自行車、步行,下樓梯時可以走樓梯。 在不同的環境中用最簡單的語言告訴思思我們要去哪里、去做什么。 幫思思表達不同的需求。 每天向非固定路線靠近一點點,和孩子一起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 在陌生環境中慢慢延長停留時間,如:從在車里坐著兜風到下車在停車場停留一分鐘,再到三分鐘,慢慢延長,然后可以請孩子吃他愛吃的水果或點心來強化。 對于可以利用ABA(即為什么會有?行為表現;孩子的表現)理論分析的情緒波動和環境敏感信息應及時記錄。 如:是否因為睡眠問題引起?家人批評孩子?等可能出現的影響思思情緒的問題,并作出預防,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因為家長對孩子比較熟悉,在沒有主動提要求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表情,如:皺眉等不耐煩的表現可以試試動機;通過表情變化幫孩子提出要求,如:爸爸開車、我想出去玩兒、我還想再玩會兒、關掉電扇等,以緩解其緊張的情緒。在孩子正確提出要求時及時滿足。 孩子大哭時我會陪在他身邊,不和孩子溝通,無眼神交流,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再口語提示孩子有可能的需求,語言要簡單。 那些年,走過的彎路 這幾年,我在家庭干預的路上摸爬滾打,攢了很多正向的經驗,當然也走過很多彎路,出現了很多不當的干預方法,也有無數次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刻,而這帶來的結果是——孩子將變得更加膽小、敏感、急躁。 以下是我列舉的生活中的幾個例子,希望給有類似情況的家長做一個參考: 1、不要盲目滿足孩子的需求 思思不能正確提出要求時,會拉著我讓我幫忙拿水杯,我之前總是在思思沒有主動提要求的情況下習慣性的幫他拿水杯等物品,造成了主動需要缺乏,沒有及時滿足就會大哭大鬧,一次哭的比一次厲害,因為我之前總會覺得為了不讓他哭來滿足他的要求,會變得不能等待。 所以我覺得在有動機的前提下,家長及時的語言輔助特別重要。 2、避免實施重復指令 思思三歲剛脫掉紙尿褲練習在馬桶上尿尿,拉臭臭時,我會不停的問尿不尿尿?拉不拉臭臭?給孩子造成了緊張情緒,每次拉臭臭總會自己偷偷躲到窗簾后面。原來比較規律的上廁所時間也被打亂了。 日常自理能力等訓練還是需要在遵循孩子生活習慣及規律的前提下引導,避免重復指令給孩子造成的不良情緒。 3、保持自身情緒穩定 有一次從家里出門坐電梯要去樓下玩,因為中途有人上電梯停了一次,思思因此情緒爆發,我也崩潰地跟著哭了起來,還沖思思吼了幾句,然后思思哭的更厲害了,還一直說“媽媽抱抱”,我一直沒理他,后來他就開始流鼻血。 我發現每次我情緒不好,或者沒有耐心吼他的時候他就會特別上火。 現在的思思情緒表達得到很大改善,生活也規律了很多。 我想說,一定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的能量也是無窮大的。多嘗試,每天進步一點點慢慢累積就會跨出一大步。 最后,請多多對孩子說“媽媽愛你,有媽媽在不要怕”,多抱抱孩子,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愿意對我們敞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