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丁
9月1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都市圈發展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在編制都市圈發展規劃的時候,要尊重客觀規律、立足發展階段,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同城化發展為方向,科學有序推動都市圈建設。
發改委的這個提示是及時的,我認為里面的關鍵詞是“客觀規律”和“科學有序”,這顯然是大方向,是戰略層面的表述,具體到一個都市圈的建設,可能就沒那么容易,各地還是要在這些原則指導下積極而穩妥地探索都市圈發展的現實可行的成長路徑,真正讓都市圈這種區域經濟概念成為一種能夠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機制。
我由此想到了有關都市圈發展的7個問題,都很現實,供各地推進都市圈建設過程中參考。
第1個問題:都市圈和城市群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怎么個不一樣法?看下面表格就明白了。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差別
差別內容\類別 | 城市群 | 都市圈 |
區域規模 | 通常十幾個城市以上 | 通常幾個城市 |
面積 | 一般數萬平方公里 | 2萬平方公里或以下 |
城市關系緊密度 | 相對松散 | 相對緊密 |
領軍城市 | 一個或多于一個 | 一般只有一個 |
地鐵整合度 | 基本沒有可能 | 可能性很高 |
行政一體化可能性 | 沒有 | 有 |
第2個問題:現在為什么這么重視都市圈?
我們常說,城市發展不能再攤大餅式地、單純外延式地發展了,未來城市要更多地關注內涵式、高質量式發展,提高城市的土地綜合利用效率和效益。與此相適應,舊改或城市更新大行其道。然而,事實上,很多城市的城市更新實踐表明,這條新路走得并不是那么順暢,拆遷困難、成本高企,整治式發展的獲利空間不大,也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
都市圈戰略正是在這樣的城市發展困局中推出的。它的確不是一個城市的單純外延式、攤大餅式發展,但對于一個大城市來講,都市圈又確實是向外延伸的發展模式,只不過不是一個城市自身的空間外延,而是大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式的整合發展,是都市圈內部多個城市間的各類經濟要素之間的融合共享式發展,這不涉及行政邊界的變更,只是強化城市間的深度合作。
顯然,都市圈戰略與城市內部內涵式發展模式之間具有一種天然的互補互動關系,是當前城市縱深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至于都市圈發展中如何破解城際藩籬的束縛,有效推進城際合作,這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
第3個問題:都市圈的合理規模是多少?
這里面有兩個分問題,一個是:地域空間多大?發改委的說法有二,一個是,大約2萬平方公里左右,另一個是,大約一小時通勤圈。這可以看做是一個經驗型的平均估計范圍,實際看,可能有的會超過2萬平方公里,有的就只有1萬或1萬多平方公里,按通勤圈算,有的可能要1.5個小時,有的可能不到1小時。例如北京,本身就1.6萬平方公里,加上環京幾個中小城市,面積就超過2萬平方公里了,平均通勤時間也可能1.5小時甚至超過;而圍繞那些較大的省會城市組成的都市圈,不少面積都在1萬平方公里上下。
第二個分問題是:一個都市圈應該有多少個城市?我認為都市圈通常不應該超過5個。例如深圳都市圈,最初是5個,深莞惠河汕,后來把河源和汕尾排除出去了,目前僅有深莞惠三個,惠州還不包括龍門縣,再加上深圳主管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都市圈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內在市場動能,核心城市應有能力帶動圈內城市,帶不動或很難帶動的城市,就不合適列入都市圈。
第4個問題:如何理解都市圈里面那個“都”字的價值?
現在提到的“都市圈”,早年曾經被稱為“城市圈”,后來可能為了與“城市群”區別開來,改稱為“都市圈”。
其實,一字之改,意義重大。通常講起“城市”,涵蓋范圍非常廣,首都是城市,省會是城市,縣城是城市,甚至鄉鎮也是一個小城市。而“都市”通常都是指較大型城市,例如現在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較大的省會城市等。這樣的大城市之所以稱為“都”,就是因為其對周邊地區具有天然的經濟社會方面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對于形成區域的都市圈具有凝聚功能和領袖價值。
所以我認為,強行把幾座規模都不算太大的城市撮合在一起,稱之為“都市圈”,實在勉強,因為這其中沒有“都”,沒有領袖型中心城市,這個所謂“都市圈”將來發展會很困難。
比如,廣東的五大都市圈,我感覺真正具備條件的就是兩個,一個是廣州都市圈,一個是深圳都市圈,其他三個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都有點勉強,就是因為這三個都市圈中間都缺乏一個具有凝聚力的、領袖型的、可以稱為“大都市”的城市。
第5個問題:都市圈只能有一個核心城市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個都市圈,不但要有領軍型的城市,而且,這樣的城市通常在一個區域內只能有一個,以它為中心形成都市圈。例如,首都都市圈就是以北京為中心,以周邊河北環京若干城市為圈層,它不能包括天津,因為天津作為一個特大城市,同樣有自己的都市圈。而京津冀的合體就是城市群。再如,成渝是一個大的城市群,可拆分出成都都市圈和重慶都市圈,而不存在成渝都市圈。
有人會問:那深圳都市圈是否應該包括香港?總不能讓香港獨門獨戶吧?如果香港也搞都市圈,是否與深圳都市圈重合?這的確是一個看似很撓頭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香港的確也是特大城市,應該有自己的都市圈,但它的地位非常獨特,目前還是特別行政區,是單獨關稅區,擁有獨立的經濟制度和司法體系。但在未來,隨著大灣區的深化整合,深港有同城化的趨勢,那時,可以把深港看做一個超級聯體國際大都市,由此可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深港都市圈。
第6個問題:兩大城市間的小城市應該定位到哪個都市圈?
我主張兩個都市圈可以共享,但具體操作可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如廊坊,分別毗鄰京津兩個大城市,首都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都可以均衡列入;再如東莞,毗鄰深圳和廣州,深圳都市圈和廣州都市圈都可列入,但東莞經濟的實際運行和深圳關系更加緊密,則東莞在深圳都市圈內的實際操作可能更多。這樣靈活處理是因為,都市圈主要是以經濟社會關系密切度劃分,而不是以行政管制邊界劃分。
第7個問題:都市圈有沒有可能向單個城市的方向整合?
中國現在出現了眾多的都市圈,其實都在探索如何真正實現都市圈本身應有的綜合價值,目前并沒有一個都市圈能夠提供成功的發展經驗。我認為,隨著都市圈戰略的推進,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發展前景,不排除其中若干都市圈在經歷了各種整合發展的探索后,會踏上大融合的發展道路,其中全部都市圈城市或者都市圈中大部分城市實施去行政邊界化,整合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為什么這么說?很簡單,在我看來,以國內目前城市間的合作機制,都市圈很難高水平地發揮建設性的整合作用,大多數情況下,都市圈的整體發展效率、效能和效益都難以與一個完整的、沒有行政邊界約束的城市內部的運行效率、效能和效益相比較,這是都市圈基本面上剛性存在的多城聯動的固有體制機制造成的。都市圈的運作一定比多城之間不合作要好,更比多城之間的無序競爭好,但都市圈畢竟是多城合作模式,其間的行政邊界是一道剛性藩籬,在很多事務處置上難以逾越,這必然造成其與單個城市內部運作模式相比較中的薄弱性。
正是這種客觀局面的存在,因此,部分都市圈在發展過程中整合而成一個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可能性也一定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