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課。
江西省警方于今天上午十時正式向外公布“胡鑫宇事件”的最終結果——自縊身亡。并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回答了記者提問。對一些造謠滋事者也進行了相關處置。
正如我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那樣——原因可能就很簡單。
厭學、抑郁、自殺。
我有這樣的角度與思考。是作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作為一位母親陪著女兒走過魔鬼般高中三年的經歷所給予的。
青少年的抑郁具有普遍性,而父母與教師卻沒有相應地重視與了解。《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2019-2020)》中指出“中國有24.6%的青少年抑郁,輕度17.2%,重度 7.4%,年齡分布在13歲-18歲。”
胡鑫宇,高一,15歲。他面對的是新環境適應,學習成績下滑,人際關系重新建立交往等多重壓力……加之他性格內向,不善表達。使他出現了入睡困難、早醒、醒后難以再入睡等睡眠問題,存在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困難等認知功能障礙,存在內疚自責、痛苦、無力無助無望感、無意義感等情緒問題,進食也出現了異常,從而有了厭世表現和輕生傾向。
女兒小學三年級重新分班,這么小的一個娃,卻表現得很痛苦。我除了跟她講一些道理比喻開解之外,還請她的好朋友聚一聚——分班不分開。后來初中要去區里就讀,我們就提前為她做了心理建設,幫她過渡。慢慢地她的適應性好起來了,高中三年分了三次班,情緒上還算穩定。
我接觸過一部分抑郁癥孩子與家長。讓我特別無力的是家長,讓我無限心疼的是孩子。家長對“抑郁癥”的認知是完全盲區,他們腦子里就沒這個東西,想補還補不進去。家長與孩子的情感關系成了二條平行線。
醫生白紙黑字的“重度抑郁”四個大字,家長等同于“感冒”,吃點藥就好了。孩子遲遲不好,家長的情緒反倒很崩潰,責怪孩子故意折磨他們,就是不想好好讀書使幺蛾子。看到孩子身上觸目驚心的自殘劃痕,他們也會很氣憤——認為孩子用這樣的方式折磨他們。其實那些自殘劃痕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孩子太抑郁痛苦了。劃開血口子的瞬間,他們壓抑痛苦得到了緩解。
孩子已經爬上高樓要往下跳了,好在擋了下來。約了母親來校,母親好一個云淡風輕,認為孩子處于叛逆期而已。學校巧妙安排專題講座,讓家長們了解“抑郁癥”。結果抑郁癥孩子的家長們就沒有來。
我并不是責怪家長,如今家長生活壓力也是巨大的。加之家長的成長環境里就沒個因為讀書讀到要去死的案例。這個太匪夷所思了。承認孩子出問題了需要太大的勇氣了,否認卻輕而易舉,而且否認了給人不存在一樣錯覺,可以麻痹自己。
但家長真的是要學習成長的,為了孩子。很多孩子到了幻覺、妄想,要精神分裂的地步了,家長都還不會覺察到。
孩子太苦,家長太難。
學習是唯一出路,打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絕”。父母陪伴孩子順利度過他們青春期的痛苦時刻。
理解大于愛,理解萬萬歲。
我身邊很多年長者,子女結婚成家后,自己要升級了,會先去報班“育嬰師”學習,有的甚至會去考個“家庭教育指導師”。難道他們帶孩子沒經驗?有,只是時代不同了,經驗也要迭代的。
“看見”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功課。
學校方對于孩子心理健康進行篩查,建檔,及時發現處理。在我所在城市學校都是這么做的。
當然也不必泛心理健康問題。矯枉過正也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