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藝術》這一章讀得更累,對于感性的我來說,寫的沒感情也沒藝術,與段文杰寫的《佛在敦煌》中的“石窟藝術”相比,相去甚遠。就像一個老先生自顧自的講課,下面的學生都睡著了。在這一章里面,樊錦詩老師又不見了。
既然上課,那我也做一回學生吧。摘一些重點。
1·莫高窟屬于綜合藝術,由建筑、彩塑和壁畫組成,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形制多樣;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位于窟內(nèi)顯著位置;壁畫則分布于佛龕、四壁和洞窟頂部等處。
2·莫高窟的建筑形制主要分五種: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佛壇窟,大像窟。
3·莫高窟內(nèi)有大量栩栩如生的彩塑,彩塑分為佛陀、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像。
4·莫高窟的壁畫可以分為七類:尊像畫、釋迦牟尼故事畫、中國傳統(tǒng)神仙畫、經(jīng)變畫、佛教史跡畫、供養(yǎng)人畫像、裝飾圖案。
5.敦煌壁畫在表現(xiàn)佛教內(nèi)容的同時,還表現(xiàn)了各時代豐富的社會生活、經(jīng)濟生活、民俗風情場景、有農(nóng)業(yè)(耕種、收獲的)、手工業(yè)(如打鐵、釀酒等)、商業(yè)(如商旅往來、商店買賣等)、軍事(如戰(zhàn)爭等)、藝術(如音樂,舞蹈,建筑的)學校、寺廟、百戲體育(如雜技等)、婚喪嫁娶等,堪稱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墻壁上的博物館。
6·敦煌莫高窟是唯一一個歷經(jīng)千年開窟,雕塑、壁畫一應俱全的世界藝術寶庫,它是上千年的形象佛教史,是一部繪畫史,一部雕塑史,一個繪畫博物館。
7·莫高窟藝術的6個特點:
規(guī)模大。
歷史跨度長,延續(xù)性強。
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區(qū)域性特征。
藝術形式多樣。
藝術技法富有變化。文化藝術的多元性,世界性特征。
在莫高窟的壁畫中有很多經(jīng)變畫,表現(xiàn)佛教世界的神圣圖景,經(jīng)變畫就是將佛經(jīng)內(nèi)容故事哲理轉化成圖像。經(jīng)變畫的目的主要是,傳播佛法,吸收更多的信眾。經(jīng)變畫所描繪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經(jīng)變畫就是佛教思想傳播和普及的重要方式。各佛教宗派為了宣揚各自的佛教思想和教義而采用的一種藝術方法。
關于外來文化——佛教,最后怎么會成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中國因地理位置上的封閉性,導致了文化的完整與封閉性。而河西走廊的暢通使敦煌成為中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之地口。佛教及佛教藝術也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傳到了敦煌,隨后進入中原。而這個外來的文化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是“相沖”的。例如“孝”,在中國古代非常講究孝道,父母過世都要守孝三年。而佛家是出家而去,了斷紅塵。中國文化里面講“無后為大不孝”,而佛教是禁欲的;在中國皇帝最大,而在佛教里面,佛陀最大……
就是如此對抗的兩種文化,佛教在中國扎根、強大。為什么?
一、佛教本身是適應封建經(jīng)濟結構的上層建筑的。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說: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聯(lián)則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而佛教在得以傳播,在君王制的國度里跟皇帝老兒關系一定要搞好。
二、那些初來中國宣揚佛法的高僧,也沒有一開始就宣揚,只是做了些翻譯佛經(jīng)的事。
三、佛教的”妥協(xié)“。它巧妙的與中國當時流行的玄學,儒學相糅合。入國隨俗。
再來說說臨摹。敦煌壁畫的臨摹就是一種保護和傳承。常書鴻和段文杰兩位藝術大師都非常的注重臨摹。常書鴻早年留學法國學習西方繪畫,但在看到中國的敦煌繪畫時,大為震驚,深感愧意,毅然回國入了敦煌,一去便是五十年。張大千去敦煌,面對滿壁的千年繪畫,一臨便是三年,當他與西方的繪畫大師畢加索在一起時,畢加索說:我不明白你們有些中國畫家為什么跑到法國來學習繪畫,你們中國有最好的繪畫藝術。
如此寶貴燦爛的繪畫藝術,臨摹就要忠于原畫的原貌,”臨形摹神“就是要收起畫家的性情與個性。這對一個畫家來說其實挺難的,畫家往往比較個性、張揚。段文杰老師帶領年輕的畫家進行描線的基礎訓練。他說:先收起藝術家的浪漫和激情,先喝慣這里的水,吃慣這里的飯,臨摹十年,再談創(chuàng)作。畫畫就是個基本功。中國的畫以線為主,線就是生命線。練線時還要補相關的知識。否則臨得再像都缺精神氣。
在敦煌臨摹壁畫是與佛對話與幾千年的畫匠對話。感覺奇妙極了,沉浸,忘我。不覺已是一生。
看第九章《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第十章《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時,我轉變了心態(tài),想著樊錦詩老師在某些重要的場合在臺上作報告
看完了第六章《風雨飄搖的日子》和第七章張《敦煌的女兒》,我看到了樊錦詩的“守”,而第九章《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第十章《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看到了樊錦詩老師的“護”,她在這個“護”的過程中,她非常看重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的作用。在旅游開發(fā)和保護弘揚之間展開了切實有效的探索,解決了兩者間的沖突矛盾。同時也看到了現(xiàn)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千年莫高窟一直倍受風沙的自然侵害,老一輩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人,每天早晨都出工清理積沙,幾十年如一日。很是讓人感動。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動的往往都是那些平凡的事,正因為這種平凡,這種堅守,折射出來一種大愛。
樊錦詩說:莫高窟的“消失”最終也是不可阻擋的,但我們不能就這樣任憑其消亡,而是要想辦法做一些搶救和補救,盡可能延緩他的衰老,延長它的壽命。在文物的保護上,這種搶救和補救具有非凡的意義。若把這樣的一種思想放在我們平凡的事情中,那不就是一種英雄主義嗎?平凡生活中更需要英雄主義。
在這兩章里面所出現(xiàn)的李云鶴,平山先生讓人感動而充滿敬意。李云鶴是壁畫修復的頂級專家,我國的大國工匠。九十多歲高齡依然還是修復著石窟壁畫。常書鴻找到他時說:要交給你一個任務。年輕的他說了句:我什么都不會,我什么都愿意學。一聽,瞬間淚目。他說他第一次看見壁畫像雪花一樣嘩啦啦的掉下來,他哭了。他哭了,我也哭了。沒有這份”心疼“,如何一做便是一生。
莫高窟晚唐第161窟,是最破敗的石窟壁畫,算是”死馬當作活馬醫(yī)“了。年僅29歲的他跟年輕的工友們在洞窟一呆就兩年。從吹掉壁畫上的沙子和灰塵開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吹,每天都吹得腰酸背痛,頭昏眼花,然后是壁畫的一厘米一厘米的粘貼,每個地方要注射三次,連貼三次。正因為這樣緩慢的節(jié)奏,耐心沉靜的心境,才使瀕臨脫落的壁畫起死回生,維持了原來的面貌。
讀了這一段,我心也隨之沉靜。在這緩慢的節(jié)奏里,與內(nèi)心的安穩(wěn)切合,忘卻時間流逝,紅塵紛擾。臨摹是修行,修復壁畫也是一種修行。
日本的平山先生是敦煌的有緣人。出于對敦煌藝術的酷愛,以及對敦煌的保護,做了大量的讓人感動的事情。“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這是他努力的結果;“敦煌石窟科學保護研究工作”是中日合作的課題;他個人舉辦的畫展所述的收入2億日元全部捐贈敦煌研究院……只有真愛才愿意付出,而不是索取。
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專家們,他們的工作方式也挺讓人感動的。為了更好的用現(xiàn)代科技保護敦煌藝術,他們首先想要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激發(fā)出對敦煌的珍貴價值的珍視感。為此他們讓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給他們講每一幅壁畫的內(nèi)容,含義,了解其中的珍貴價值,并且記錄了大量的筆記。一個有溫度的熱愛者才能投入而熱烈的做好一件事情。
人類文明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可能正是秉著這樣的一個理念。國際上的人才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保護敦煌的世界大事中來。
“物是主人,人是客”。“千年敦煌”在千年歷史中有多少人物消失了。新時代下的敦煌所面對的一大矛盾是旅游開放和保護。隨著西部旅游大開發(fā)很多人對莫高窟虎視眈眈。希望通過旅游給當?shù)貛砜捎^的經(jīng)濟收入。在這一個階段里看到樊錦詩老師為了保護敦煌四處奔走。并積極的利用“法律”這一武器加以保護。為了緩解旅游開發(fā)和保護弘揚這對矛盾。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建造了“數(shù)展中心”,不過看了這一段的時候,我真心覺得敦煌儼然成了一個旅游中心,而不是一個研究所。
看一系列數(shù)字都感覺觸目驚心。那個數(shù)字還是2018年的,全年游客總量195萬人次。莫高窟合理的日最大游客承載量是6000人次,超過日游客最大承載量的天數(shù)為131天,其中超過1萬人次62天,超過2萬人次的15天,國慶黃金周期間有一天的參觀人數(shù)突破2.6萬人次。看到這樣的一個超額的日流量,我還是為敦煌保護捏了一把汗。雖然科學保護整使敦煌得到了永生。但這樣的人流量會不會破壞到敦煌外圍的自然環(huán)境?
無知會無畏,無知也會有畏,我兩者兼而有之。
系列回顧:
關注
掃描二維碼
你
若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