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隨便便看本書,不寫下東西,就像沒有看完一樣。
花了兩天時間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刷了二遍。第一遍我看不出什么眉目來(我看書基本都是這個調子,看一遍的書跟沒看過一樣的),第二遍才有了點鼻子眼睛。
全書大概如下: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癥,在朋友們的建議上去看心理醫生。它在心理醫生蒼鷺的陪伴支持下,展開了對自我的探索、剖析、認識與接納,從而走出了抑郁,走向了成長的過程。
本書是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 戴博德撰寫心理學入門級別的書。書中的主角是《柳林風聲》的動物們:蛤蟆、河鼠、獾、鼴鼠、蒼鷺。讀來很有趣。
全書記錄了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咨詢,這十次咨詢構成了一個短程完整有效的咨詢全過程。一個短程的僅十次的心理咨詢,蛤蟆先生的抑郁就好了。在現實咨詢過程中,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只是本普及心理咨詢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書,不能與現實中的抑郁癥咨詢相提并論的。
全書巧妙地把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展現了出來。
1.心理咨詢有效開展的必要前提,是來訪者遇到了自己不能解決的困擾而“主動求助”,并不是硬送上門的服務。
2.咨詢師與來訪者是合作關系。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用“傾聽、陪伴、共情”等技巧來積極關注來訪者。從而達到讓來訪者用自己的力量主動探索,自我尋求解決困難的效果。咨詢師是引導者、陪伴者,不是“方法、建議”簡單粗暴的給予者。
3.咨詢有嚴格的設置,咨詢有目標有計劃,一周一次,一次五十分鐘到一小時。收費。咨詢費一次一收,不打包收費。
4.咨詢初期會有風險評估,是否有自殺的行為或念頭。咨訪過程中的保密原則此書未提到。
……
在整個咨詢過程也順理成章地把一些心理知識、概念融入其中,讓讀者很有代入感。例如“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狀態”、“ 人生坐標”、“心理游戲”等等。
現回到本書,具體看看這只蛤蟆到底發生了什么。
蛤蟆原本是個穿著時髦、打扮偶爾會夸張、神采奕奕,充滿活力,愛冒險的蛤蟆,突然“整個人都不好了”陷入了“抑郁”。蛤蟆的好朋友們見他如此,非常著急,前來相助,勸他振作。卻毫無效果。
抑郁癥是種可怕的狀態。情緒持續低落,對一切都失去興趣,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自身沒有價值。嚴重的有自殺傾向并會實施。有點像溺水的人始終自救而始終深陷其中。
一般人看到朋友萎靡不振,都會很用力很好心地鼓勵——振作啊,生活是很美好的;加把勁,你行的,你可以的……其實深陷抑郁的人“勸他振作”是毫無效果的,甚至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因為他可能已經試過了N種振作的方法都失敗了。
抑郁癥需要專業幫助的。中度、重度抑郁是要靠藥物介入的。顯然這只蛤蟆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他沒有去醫院進行量表測試,心理咨詢蒼鷺也沒有給他做抑郁量表測試。所以這只蛤蟆只是“輕度抑郁”了,心理咨詢會得到效果的。
初次咨詢結束之后,蛤蟆問了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蛤蟆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取決于你。
這段話充分說明,咨詢師首先確信來訪者自身有改變能力的。而咨詢師要做的全身心的陪伴、支持者。關注就是一種療愈方式。
在第二次咨詢中,咨詢師蒼鷺問:“今天,你感覺怎么樣?”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的,問的是感受情緒。很多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慣用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漸漸與身體的感受“失聯”。書中說:與自己情緒不聯結,就像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壓抑切斷了一下,成了殘缺的人。蛤蟆先生一問就被問住了,蒼鷺就拿出了“1-10的情緒溫度計”,蛤蟆在1、2之間做了記號。真的很糟糕。在這么底的刻度上,蒼鷺自然而然就問了句:”你有過自殺念頭與行為嗎?“蛤蟆說:有過。
蛤蟆為什么會抑郁?
蛤蟆先生把自己的歷險回來后跟朋友的互動反應跟蒼鷺說了一遍。可憐的蛤蟆他的那些歷險經歷,沒得來朋友們一句肯定、贊賞。相反,全在批評、指責、羞辱他。他明明非常的氣憤、悲傷、難受,但他還是反過來用“討好、壓制、自我貶低”的方式向朋友們承認自己是愚蠢的,要改過自新。這分裂得多痛苦!
說完,蛤蟆盡情地哭了。蒼鷺問了句:“在這些事發生的時候,你處在什么狀態下?”
我回過來看了看蒼鷺的整個咨詢過程中,只做了三件事:一聽(故事)、二遞(紙巾)、三問(什么感受、什么狀態)。咨詢師話一定不能多。
問,是讓蛤蟆主動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而達到探索審視自己的效果。并用“兒童自我狀態”讓蛤蟆回到了童年。
什么是“兒童自我狀態”?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基本情感是“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些情感與生俱來。隨著長大,這些情感會細化、復雜化,這取決于他們的父母。
嬰兒天生有求生的本能。面對父母小嬰兒會本能地發展出一套生存策略來應對父母。父母是強大的,擁有絕對權威,他們對嬰兒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關心孩子,拋棄孩子、虐待孩子。嬰兒是完完全全依靠父母才能活下來的。所以他們就要去適應應對父母的每一次喜怒哀樂,而成為了“適應型兒童”。適應型兒童用“順從、同意、討好、道歉、依賴”來應對父母,求得生存。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會打破“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是成長的本質。
蛤蟆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蛤蟆,是跟他的童年密切相關的。蛤蟆的家族是非常顯赫的,這給了幼年的蛤蟆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父親是嚴苛的,對蛤蟆總是不滿,總是批評指責,讓蛤蟆覺得自己是糟糕的,不好的,總是錯的。而母親是順從父親權威的,不展現自己慈母的一面,很少抱童年里的蛤蟆。正因為如此,蛤蟆對父母充滿憤怒,但對父母憤怒好像又不被允許,就化成了內疚——我不好。
蛤蟆的憤怒總在應對中轉變成了內疚,但憤怒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那蛤蟆是怎么樣表達憤怒的呢。用了一種隱型的方式。用不帶攻擊的方式來發火。用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等方式來表達發泄憤怒。
有一部分人在童年期完全認同的父母的價值觀、道德觀,及對生活的評判標準。成年后就會一直處在“父母自我狀態”,活成了父母的樣子。書中的獾就是典型的父母自我狀態,總在指責、批評周圍的人,嚴厲而又憤怒。蛤蟆很怕他,是因為蛤蟆把父親投射到他的身上了。
但有一點還是值得注意的,雖然我們從父母那兒習得這些,但每個人都不是父母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的,有的人運作得比較隱性。蛤蟆就是,他用一種自我攻擊的方式運作。對自己進行審判,認為自己有罪,譴責自己、懲罰自己。真是痛苦!如果一個人發展不出“愛自己的能力”,那一生都會痛苦抑郁。
為人父母一定要好好的愛自己的孩子,這會給孩子的終生帶來幸福。有一句話說: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完全正確的真理。
人除了“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這三種狀態是“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了。每個人都擁有這三種狀態,沒有好壞之分,對生存都具有價值。而前兩種自我狀態是會被腦子里的父母過去的聲音驅使,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具有某種慣性,不需要思考,所以不具有學習性。而成人自我狀態是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能合理理性地行事,所有的知識技能為自己所用,是一種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狀態。
再折回來說說“感受”,“感受”是我們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進行的主動“選擇”。例如有人踩了你的腳,你就在心里選擇——憤怒還是原諒?做出選擇后,行為表現就完全不一樣的。
悲傷、快樂等感受都是一種自我主動選擇。問題是責怪別人會讓自己很好受,所以表現出來都是別人讓我不幸,讓我悲傷、讓我憤怒……但這對自己的成長是有阻礙的,沒有意義的。那如何做呢?負起責來。擔當責任比責怪別人有力量多了。
書有一個章節是蛤蟆向蒼鷺講述他的人生故事。這部分有點敘事療法的感覺。看到蛤蟆從出生到現在,沒有遇見過好的客體,幾乎所有的外人都認為他不夠好。這讓他很自責。
書中提到的人生坐標與心理游戲也是本書的重點。
人生坐標就有兩個問題: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嗎?第二個問題是:“我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們好嗎?”這兩個問題在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問自己了。用“好”與“不好”來回答這兩個問題,就會產生四種組合的人生坐標,即: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當童年里選定 一個人生坐標。那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并不斷的確信與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就是“自證預言”。假如你認為生活不善待你,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發生的事都是鮮活的例子。自證預言玩得就是心理游戲,而這種游戲是最后都讓人情緒糟糕。
你好,我不好。玩得是一種叫“可憐弱小的我”“不論我做什么都 要愛我”的游戲……這些游戲一次次印證自己是可憐弱小的,愚蠢不被愛的。玩到最后會很危險,會自殺。是個受虐者。會得抑郁癥。
我好,你不好。玩得是“我抓住你了,你個壞蛋”他們站在道德、權利、威性的制高點上,認為別人是無能的,不可信的。這類人是個施虐者,絕不會得抑郁癥。會謀殺他人。
蛤蟆最后選擇了人生坐標是“你好,我也好”。就是人本主義信條:信自己,信他人。
第九次咨詢結束時,蛤蟆對蒼鷺發個脾氣。原因有二,一是投射,二是反抗依賴走向獨立。非常有里程碑的意義。
第十次咨詢是最后一次咨詢了。對整個咨詢過程進行了回顧總結展望。蛤蟆說要好好工作,這個觀點非常贊。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討厭排斥工作。是沒有認識到工作本身是具有強大的療愈作用的。人往往在工作中會獲得價值感,并讓自己的生活規律化、正常化。
蒼鷺最后建議蛤蟆努力提高情商。所謂情商,是指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從悲傷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沖動,延遲滿足,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最大的技能就是共情于別人的情感,并給出恰當的回應,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幸福的必要充分條件。
情商會讓個體成長走得更遠,同時也會讓個體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關系。獨立性隱含著做自己的自豪,有自己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但共生性就是在自我接納時,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讓人在社交與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合作。
此書,還是值得一看的,帶著覺察。
他系列回顧:
過去的七月
讓人很不好受
動搖了
很多東西
八月
平平常常
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