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原生家庭,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怪什么原生態(tài)家庭,明明是自己不行
今天微博上的一個投票,讓我再一次的想到了原生家庭這個詞。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我在刷微博,忽然看到一個投票,是關于當父母要不要考試的內(nèi)容。
有77%的都選擇了需要考試。
洪晃說,對于這個投票結果,自己可以說是嚇了一跳。
我以前看到有些父母只生不養(yǎng)的新聞,也想說,這些父母連當父母的資格都沒有。生孩子,是對孩子極大的不負責任。
推己及人,我是非常理解那77%的投票的,不是說真的要考試,而是借此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
洪晃出生在一個很好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文化人。
但是父母有文化,其實也不能代表就是一個很好的家庭。
洪荒說了一段話,我覺得說的特別好。
她說:“我的父母離婚的時候我也對他們非常不滿,我就去和我爸抱怨:你們怎么就離婚了,我怎么辦。我爸對我說:'你可以把你未來的所有失敗都歸在我們離婚上,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前兩天跟朋友聊天,還提到,我有時候也會將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或者性格里的缺陷,歸結于原生家庭。
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會接受這樣的理念:我們當前的困境或者我們性格里的某些牽絆我們的缺陷,都有原生家庭的成因在作祟。
我也很認同這個理念。
我曾經(jīng)也對家庭有諸多不滿。
比如母親遇到事情的時候喜歡抱怨和發(fā)脾氣,有時候還會對我進行語言暴力和體罰。
比如小學開學每次都要等到最后一刻才給我報名,別人都歡天喜地,我卻總要陰云密布一會兒,雖然交著一樣的學費,但總是把被別人挑剩下的有缺陷的新書帶回家。
比如母親從來都不夸獎我,她甚至會夸一些根本不如我的孩子,對我特別挑剔。就連在學校被人打我出于自衛(wèi)還手,回家都要被她罵惹是生非,我委屈的坐在灶臺邊添柴火,直到打我那個同學的家長上門道歉,我媽才收住叨叨。
有些問題,可能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有的問題卻只在我的家庭里才有。
到了我們這一代,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問題,去學習怎么做更好的父母,要正向教育,要多鼓勵,要激勵引導。
但是,有時候卻因為對小時候的感受歷歷在目,因此會向相反方向做過了頭,養(yǎng)出一些不是很有家教的熊孩子。
比如我上周在影院,一個男孩子摸瞎踩到了我的腳,一句話沒說就過去了,我捂著我的腳齜牙咧嘴,只有旁邊的朋友在給我勸慰。
比如在電梯里,在公車上,有些小孩拿著手機看電視,放著外音聲音開到很大,如若旁邊沒人。
比如,有時坐動車,滿車廂嗷嗷叫喚的熊孩子。
這些都是例證。
不過從我周邊的人來看的話,這些也都有跡可循。一般情況下,熊孩子的父母都會有一些共性:比如,自己也在人群嘈雜里舉著手機看視頻新聞;比如,在批評教育的時候并非對事不對人,往往不能把道理講清楚,只是用惡劣的語言大呼小叫,這和熊孩子大概也沒有什么差別。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缺陷。
但是,就像洪晃爸爸說的,你可以把未來的所有失敗都歸在原生家庭,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洪晃說她當時很不理解這句話,但是現(xiàn)在她非常感謝爸爸當時這么說,因為這句話對她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媽小時候?qū)ξ覀兊囊笫呛車栏竦模蛩榱送胍w罰。鑰匙丟了,要體罰。早飯不喝羊奶,要體罰。尤其是在學習上,會更加嚴格。
我弟小時候,貪玩,有時候白天溜出去玩了,晚上回來就一定要把作業(yè)做完。
有一年夏天,我弟在蚊帳里睡著了,我媽把我弟揪起來,讓他趴在寫字臺邊寫作業(yè),我弟剛要打盹,提前準備好的板子就開始敲他了。我弟非常厲害,經(jīng)常在半夢半醒中做完了作業(yè)。
長大后,其實我們并沒有埋怨過我媽在學習上的嚴加管教,反而會覺得當時應該再努力一點。
再努力一點,多學點畫畫舞蹈音樂什么的,該有多好啊。只不過,當時并沒有那么好的條件。
所以,嚴格要求并沒有問題。小時候不理解,長大后受益了,自然就會理解了。
小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凡是需要學習和堅持的事情,沒有不辛苦的,遇到辛苦、困境、阻礙,沒有定力,就很容易產(chǎn)生放棄的念頭。
現(xiàn)在在宣傳的快樂教育,我覺得是一種自我麻痹。
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除了日常的重復重復重復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因此小孩子在定力不夠的時候,是需要家長做決策并督導的,畢竟沒有一件事情能夠完全依賴興趣而長時間進行下去。
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主要還是溝通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
我媽是非常典型的打壓式教育,她會讓你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什么可驕傲的。
就好像隨便一個隔壁的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就能碾壓你,于是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自信心被摧毀了,轟然倒塌。
在長大后的很多年里,就又變成自信心重塑的一個過程。在自己一點點取得一些小小的成績之后,慢慢建立自信,逐漸擁有自己的護城河。
但回過頭來再看,也說不上來就一定有多糟糕。
因為小時候的受挫教育,導致長大后,遇到任何問題,都會覺得自己肯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和路徑,不太怨天尤人,長成了解決問題型的選手。
朋友跟我說,咱倆都是金牛座,而且生日就差兩天,為啥我覺得你更堅韌。
其實我就是習慣了受挫,習慣了在挫敗里成長。
所以我不太說,就是默默的想辦法,撐過去。
因為我始終認為,只要我撐過去了,肯定就會別有一番天地。
當然,前提是值得。
因為那些小小的成績告訴我,想要拔節(jié),就必須經(jīng)歷一點點疼痛,如果我撐不過去,可能就會變得愈加平庸。
我覺得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是卻不太能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庸的人,這樣的信念也促成我不太容易放棄。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家庭,我們都在努力做一個成熟懂事?lián)數(shù)拇笕恕?/p>
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里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jīng)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唉,要是真的需要考試,恐怕就沒有人有資格做父母了,人類就要毀滅了。”
雖然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但我們卻可以決定自己是誰
父母的塑造并非天然正確,我們雖然都是父母的子女,但我們首先是個人。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首先我是我,其次才是女兒、妻子、父母、知己……父母那代人,大多生在五六十年代,他們有他們的時代背景,可能有些人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過、被愛過,不訴求愛,也誤解愛。
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他們,或許還不是特別懂得什么叫做“成為自己”。
他們以自己目光所及的別人,作為參考系,把自己的孩子依葫蘆畫瓢打造成“完美小孩”的樣子。
我記得有一個關于放養(yǎng)娃的故事。一個記者,背靠陜北黃土,采訪一個正在放羊的小娃娃。
記者問:“你每天都在干什么呀?”
“放羊。”小娃娃答道。
記者又問:“放羊為了什么呢?”
“掙錢。”
記者再問:“掙了錢呢?”
“娶媳婦。”
接著問:“娶了媳婦呢?”
“生娃。”
記者不放棄:“生了娃呢?”
……
小朋友想了想,說:
“放羊。”
放羊娃沒有見過、感知過、憧憬過不一樣的世界,囿于自己狹隘的認知里,過著看起來美滿幸福的生活,再將這種幸福一代代傳承下去。
教育其實也一樣,也有它的天花板,這個天花板可能是你的父母,也有可能是你所接觸的世界。
要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并沒有什么普世的規(guī)律。
唯一能有所遵循的便是哲學三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
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挖掘自我的力量和勇氣,在一點一滴中慢慢積累。
成長和獨立,并不是讓我們與原生家庭割裂。
無論如何,我們將在感情上保持著非常深厚的連結,如果認知得當,這將是我們?nèi)松蟹浅V匾牧α縼碓础?/p>
雖然如此,但是我們?nèi)匀豢梢杂兄约旱娜松x擇,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一直想要跟自己說的是,照顧好自己內(nèi)心的那個小姑娘,那顆少女心,我可以,并且也能夠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發(fā)現(xiàn)并明白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然后覺悟,根據(jù)自己的發(fā)展,完善或者改變它們,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前進,這樣一個全新的自我才會產(chǎn)生。
所以,我很喜歡一句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接近想要成為的自己。
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沒有完美的某個人,但是我們卻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就像洪晃父親說的:“你可以把你未來的所有失敗都歸在我們離婚上,或者你也可以有自己的人生。”
關注自己的成長
即便到了40歲
關注自己的成長,永遠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
那我們就先來說一說為什么我們要把期待放在自己身上?
說一個我們都比較熟悉的人物,《歡樂頌》里的樊勝美。
她離開家庭到了上海很多年了,但她一直把期待放在尋找戀愛對象、未來丈夫身上,所以她很努力的在尋求金龜婿。
后來有了男友王柏川,她希望王柏川努力、拼搏、上進,能在上海買房,買房的時候可以加上自己的名字。
她的愛,急功近利、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可是王柏川做生意失敗了,買房的首付是母親終生的積蓄,王柏川母親給錢在上海買房,但是前提條件是不能寫樊勝美的名字。
樊勝美期待幻泡影,山盟海誓轉頭便成空。
樊勝美看似精明強干,卻一直在公司處于中不溜的位置,原因是她選擇在辦公室做一枚老油條,幻想并期待從別人身上實現(xiàn)人生進階的可能。
現(xiàn)實中,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他們對生活有著高質(zhì)的要求,卻對自己的能力發(fā)展沒有做出長足的打算。
他們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提升吸引力,最大的意圖就是找個人為自己買單,把壓力轉嫁到別人的身上,而自己做那個無條件享受世界的人。
早上在微博上看了一段話,是一個百萬粉絲的房產(chǎn)博主說的,如下:
“
絕大多數(shù)人40歲以后都得面臨中年危機,我有幾點建議:
1.謹慎選擇打拼的城市,選擇的標準是你的家庭收入跟房價比,簡單的說,一套市區(qū)兩居室比如90-100P,你有把握在40歲之前還清貸款,就可以考慮留下來,不然的話最好換一個房價低一點的城市。對于普通人來說,25-40歲這段工作時間,可能要經(jīng)歷1-2次失業(yè),所以考慮房價承受力的時候最好不要想的太樂觀。40歲以后失業(yè)的同時還要還房貸會讓人崩潰。
2.只生一個孩子是躲避中年危機的好辦法,一個不生肯定會遇到老年危機所以我并不提倡。二胎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太重,萬一中年失業(yè),很容易引發(fā)危機。
3.從一開始就建立好職業(yè)發(fā)展的護城河,平時多下功夫積累技術或者人脈資源,最好在一個方向深耕,不要頻繁的換方向,這樣你的稀缺性會強一些,中年找工作的時候會搶手一些。
4.結婚。結婚不僅僅是生孩子,更重要的是給你的人生增加一些安全性。特別是女的,到了中年以后依靠老公主力賺錢保證生活品質(zhì)不下降的例子太多了,關于這點你真的別杠,我尊重也承認有女強人的存在,但90%以上的女性并不是。另外,結婚之后如果你生病了,好歹有個人可以無償照顧你,這絕對是降低危機的一個方法。
5.多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多鍛煉,按時體檢,盡量減少因病致貧的可能性,想想你人到中年工作沒了,身體又不好,肯定是難上加難
6.盡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培養(yǎng)孩子,一個有出息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在,假設你到中年事業(yè)無成但有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你的危機感會降低不少,因為你還有希望在下一代身上。
”
我覺得靠譜的選擇還是保證自己及家人身體健康,且40歲以后不失業(yè)。其他基本沒有什么用。
保證自己一直有賺錢的能力,那么像房貸、婚姻、孩子,你都可以自由選擇。
尤其對婚姻的期待不能太高,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好不要期待通過婚姻來完成,當然除了生孩子這件事情。
我身邊有的朋友,結婚后,選擇全職在家照顧父母、老公、小孩,雖然家庭事務也夠繁瑣耗時耗力,但很多付出卻不能被在外打拼的人所買單,一旦遇到爭吵就會激發(fā)矛盾。
更何況,雖然選擇回歸家庭,但是對家庭生活的要求和質(zhì)量并沒有因此而下降,期望、所愿、夢想,都扛在了別人的肩上。
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為別人并不會永遠都如你所愿。他們有時候不能達到你的要求,有時候不愿意符合你的預期,有時候無法實現(xiàn)你的理想規(guī)劃。
他們掌控著你的期待,你也就拱手送給了他們傷害你的能力。
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每個人對自己的問題應該有自己的解決方法,不要把所有的失敗歸咎給別人,是成長的第一步。
雖然有時候,也會感到辛苦、焦慮、無助,但也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向內(nèi)看、向內(nèi)求,才不斷促使我們變得強大、變得堅韌,不斷促使我們向上。
一個階段總會過去,新的階段總會到來。上篇:奇怪的餐廳。
每日穿搭
搜索公眾號 “七十二朵云 ”
生活,可以很有意思。
作者小云:
管理學碩士,文字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