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倫
很多企業家都知道,企業的發展當以人為本,也都知道用人以長、用人不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用人理念。可我們也發現有很多企業家在相人、識人、用人方面缺乏系統的認識,從而引發諸如人才流失、人才缺位、人才投入性價比偏低等現象,甚至因用人不當導致出現不必要的麻煩(諸葛亮之用馬謖即為典型的用人不當)。當然,對于企業用人之道,可謂見仁見智,本人的觀點是:知人善任。而欲達知人之功必先識人。那么,如何識人呢?以本人多年的經驗來看,識人可分五步:觀體貌、察神態、探言辭、辨志向、考智能。
觀體貌。企業用人,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健康狀況,因為,只有健康的員工才能持續地為企業創造價值。而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從其體型、相貌等方面可知大概。
就身材而言,以整個身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均衡、勻稱為佳,因為擁有這樣體型的人其健康狀況大多是很好的。曾國藩在選人時對人身材方面的要求是:“人的個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頭蹲著的豬;個子也可以高,但絕不能像一棵孤單的茅草那樣聳立著。從體形來看,體態可以胖,但又不能胖得像一頭貪吃的熊一樣的臃腫;體態瘦也無妨,但又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寒鴉那樣單薄。”
就相貌而言,以五官端正并相互照應、匹配,彼此對稱、協調為佳,因為這樣的人大多親和力較強而又不會給人驚艷的感覺。相反,如果一個人到四十還不能修煉出一副可親的面容,則此人必有問題。很多企業在選人尤其是選女性員工時,往往會以其是否漂亮來決定錄用與否。這本無可厚非,因為,無論男女,其美貌會給他人帶來愉悅,帶來美的享受,令他人愿意與之接近。可問題是作為一個人才,僅有外在美是不夠的,而事實上,一個人深厚的內在修為會為其增色許多。比如,營銷大師原一平就是憑其深厚的內在修為來彌補容貌的不足從而成就偉業的。
察神態。從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可以明了其生活態度、工作作風、自信與否等。而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只眼睛里。眼睛處于靜態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合而不露;處于動態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于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于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一發中的,待弦而發。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于純正的神情。擁有這樣神態的人,是可用之人且往往會有大成。
兩眼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游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于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兩眼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后兩種神情者則是合而不發之人,都屬于奸邪神情。擁有這樣神態的人大多不可用,即使其有獨特技能,用之也當謹慎。
探言辭。從一個人的言談,可以了解其條理性、執行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狀況。一個人說話時主旨清楚、簡明扼要、觀點鮮明、有理有據,并能積極與對方互動,則其必為思維敏捷、邏輯嚴密、執行力很強的人,這樣的人是可用之人。當然,對于那些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且有充分準備的人,要出其不意突破其準備的內容來考察其語言風格的真實性及隨機應變能力。而說話吞吞吐吐、主次不明、不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愿者,要么學識不足、經驗欠缺,要么就是不善交際、缺乏自信,這樣的人不經錘煉是不堪一用的。
和一個人交流時,我們不僅要聽其語言內容,還要關注其神態、動作、聲音等。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表情僵硬、缺乏肢體語言配合、缺乏眼神交流,則其要么是缺乏社交技巧,要么就是強作鎮定、缺乏自信,無論其語言組織得多么好準備得多么充分都難以打動對方。這樣的人不經錘煉是難有所成的,企業在選用這樣的人時要謹慎。
從一個人的語言風格也可以看出其生活態度、個人性格、思想境界等。一個人的語言風格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直爽簡明型。一般我們形容某人說話直率,往往使用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說什么。這種類型的人,多半坦誠、直接,胸無城府,說話不會拐彎抹角。這樣的人值得信任、容易交往,精神飽滿,做事熱情沖動,對朋友仗義豪爽。但任何事物必然有其兩面性,這種語言風格也很容易出口傷人,說話太直接、太真實,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有時候難免會“傷人自尊”。
2、婉轉含蓄型。這是同上一種語言風格相對而言的,正如宋詞有以辛棄疾、蘇東坡為代表的豪放派,相對的是以柳永和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具有這種語言風格的人屬于感情細膩、敏感多疑型。他們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時刻注意別人內心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屬于非常理性謹慎型的人,說一句話前會不斷權衡,懂得怎樣拿捏分寸。但常常會給人不真實、不坦率的感覺。這種人內心想法頗多,又不愿對旁人隨便傾訴,容易給自己造成較大壓力,比較抑郁。
3、幽默風趣型。一個人的語言往往蘊含著智慧。詼諧、幽默的語言不僅僅能逗人開心,也是智慧的體現。擁有這種語言風格的人多樂觀開朗、聰明活躍。他們往往會成為人群中的焦點,有他們在,就能夠避免冷場的尷尬,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
4、一板一眼型。一板一眼形容人說話做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這樣的人大體而言比較保守,謹小慎微,性格比較沉穩,稍顯內向。這樣的人不會亂開玩笑,說話極有分寸,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但有時候過分規矩,反而會顯得呆板、固執,“較真兒”,給人以不通情達理的感覺。
辨志向。一個人的理想與追求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態度、工作狀態和發展方向,而對其志向的把握則要通過問詢、試探、反證來進行。通常在面試時,主考大多會問及應聘者一段時間(三年、五年)的人生規劃或職業生涯規劃。這樣,很多主考都會得到比較滿意的答復,因為大多應聘者都是有備而來的。
事實上,這樣的問詢是得不到真實答案的。我們要采取迂回的問詢方法,比如說,要求應聘者回答自己對事業與家庭關系的處理方式與態度、要求應聘者闡述對成功人士生活方式的評價、和應聘者就熱點話題(比如藏獨、圣火、國際爭端等問題)進行討論并故意流露出一些反社會性的觀點、和應聘者闡述自己對人生價值的定位與看法并令其做出評價等。這樣,將會令應聘者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暴露出自己的理想、追求與價值觀。
考智能。我們在選人時,都要考察其智能,因為對于企業來說,員工的智力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將來能對企業做出貢獻的大小。故此,很多企業在選人時會采用出題的方式,有的是出智力題,有的是出專業題,有的甚至是出一些無聊的心理測驗題。在考試方式方面,有的采用口試,有的采用筆試,甚至有的企業在招聘時還架起攝像機對應聘者智能方面測評進行全程錄影。
從實踐來看,無論出什么樣的題,也無論是用什么方式對應聘者進行考試,都難以得到真實的滿意的答案。因為,在進行考試時,我們撇開高分低能不說,僅就企業考試而言,題目出得太簡單或太難,都不能考出應聘者的真實水平,況且,有很多應聘者在面試前都會做充分的準備。
那么,我們如何來考察一個人的智能呢?以本人多年經驗來看,惟有實際案例方可測出一個人的智能。我們在面試時針對不同崗位為應聘者設定相應的工作令其在適當的時間內完成。然后,視其完成情況對其做出品評,這樣得到的結果才比較接近應聘者的真實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