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雖然強大,打江山是把好手,但并沒有坐江山的好基因。從忽必烈至元元年(1271年)建立大元,還不到一百年的時候,元惠宗的至正十年(1350年)各地就爆發了不少農民起義。其中一股是白蓮教發起的,最后卻是被朱元璋接手成了氣候。朱元璋先是在南方壯大起來,得了大勢之后就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開始北伐。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現在的南京)登皇帝位,是為高皇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大將徐達就攻到大都城下,元惠宗開后門不戰而逃。朱元璋認為這元惠宗不與天軍作對,及時北遁上都,這是順應天命之舉,便追謚其為“順”,這就是后人稱末代元帝惠宗為元順帝的緣由。元代自至元元年建國,到至正二十八年丟掉大都,其間一共只歷經九十七年。從元世祖忽必烈到元惠宗脫歡帖木兒,一共有十一位蒙古族人當過皇帝。元朝是中國當時歷代疆域最大的時期,文化也有很大發展,和海外貿易興旺發達。但是皇室融入漢民族的意識沒有得到貴族貫徹,導致不到一百年就倒臺了,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
徐達接手元大都后就在占領區視察了一圈,發現北城頗荒,沒有什么可放心不下的。他就決定從崇仁門(東直門)到和義門(西直門)新建一道北城墻,做為防御元軍內城,也是算作北面的內城墻。不僅是新建了北城墻,徐達還在內城四面城墻的夯土外砌了磚,加強了城墻的防御力度。明代之前,城郭多是土城,從明代開始,土墻外被砌上了磚。山西那座著名的平遙古城也是明代磚墻,現在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是西安,西安城墻也是明代砌的磚。
朱元璋把元大都改名北平府,自己在南京當了一輩子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葬在南京明孝陵,廟號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死得早,他便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是為惠宗,因為年號建文,也叫建文帝。建文帝上臺就削藩,貶了一批朱元璋封的王。輪到要削朱棣的燕王時,朱棣不干了,他借口“清君側”帶著部隊殺向京城。朱棣攻下京城之后,建文帝就失聯了,朱棣當然就拽過烈火烤過的龍椅坐了上去。朱棣坐定之后,就改了年號,當上了永樂皇帝,這是永樂元年(1402年)。永樂三年,朱棣把北平改名北京。
朱棣雖然登上了皇位,但覺得周圍盡是建文帝的爪牙,而且建文帝雖然失聯卻陰魂不散。沒辦法,朱棣建了一個工廠叫做“東廠”,東廠制造的產品是案子,好像還經常制造冤案,也沒有解決朱棣夜里睡覺不好的神經衰弱問題。因此,朱棣從永樂四年就開始籌劃遷都北京。為什么遷都北京?自朱元璋洪武三年封朱棣燕王,洪武十三年設藩北平,朱棣在北平經營幾十年。他的家眷、親戚都在北平開發了大宅,而且他在北平的黨羽眾多,地方上也都是親信把持,非常有利于鞏固地位。
還有一段口傳野史說朱棣被封燕王時,從南京出發去北平之前,高人劉伯溫指點他去潭柘寺尋另一位高人姚廣孝,令其輔佐燕王。朱棣到北平就真地去訪到了潭柘寺里正在每日撞鐘等著他的姚廣孝,姚廣孝帶著朱棣爬上了寺外的一座無名高地,在這里兩人對暗號并計劃將來把明都設在山下的北平。后人把那座無名高地改了名叫做定都峰,近年為了開發旅游還在山頂蓋了一座樓,叫做定都閣。就是下面這個。
這完全就是瞎編。姚廣孝少時在江南出家,后隨老道學陰陽,當年朱元璋選僧官時以他是屬于通儒僧人從江南選進宮。后被朱元璋委派隨朱棣赴北平,早晚為早逝的馬皇后誦經。姚廣孝在北平時根本不是住潭柘寺,那里離朱棣的燕王府太遠。他住在金元名剎慶壽寺,當住持。慶壽寺在現今電報大樓西側,原有雙塔,擴建長安街時已拆。朱棣遷都北平肯定是有姚廣孝起作用,但不是在所謂的定都峰,而是在姚廣孝常去的燕王府里。
朱棣定都北京的時候,北京的城墻還是徐達在洪武年間修的。北城墻向南收縮了,還是只有兩座城門,東邊是對著安貞門的安定門,西邊是對著健德門的德勝門。
1915年,國民政府修建京師環城鐵路,從西直門開始沿著北城墻走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到東便門連接京奉鐵路,一直到1971年拆除。安定門和德勝門在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掉了一部分。1956年拆城墻時拆掉了安定門箭樓,1969年修建環線地鐵時拆掉了安定門城樓,安定門現在已經消失。過去的安定門是得勝之軍的回城之門,平日走糞車,那時北京的屎尿中心在安定門外,現在搬到南四環外肖村橋那邊去了,一到肖村橋附近就會聞到濃烈的中心之味。
德勝門的城樓是1921年被拆除的。1980年德勝門箭樓和一段甕城墻修繕過一次,現在看見的還是明代的箭樓模樣。能看見的磚、瓦、木構都是新的了,只有瓤子里的夯土還是明代的。
元代時,北京的十一座城門是箭樓和門樓在一起的。元末惠宗時期,為了防止農民軍輕易攻進城,元順帝加固了四周城墻,而且在各城門都建了甕城。結果這元順帝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堅固的防御工事,未戰便退。徐達建造內城墻的時候,沿用了元城門的形式,仍然建了甕城。
看看近年重新油過的箭樓,很漂亮。
下面那座小房是過去甕城內的關帝廟。
北京內城門的甕城里都有一座廟,這座廟都是關帝廟,只有安定門是真武廟。1980年修繕德勝門的時候,雖然沒有恢復整個甕城,但是重建了這座關帝廟,里面現在是古錢幣展覽。關帝廟的門現在算是德勝門景點的大門,在門口偶遇文管所的一位專家,我們一起站在門外抽了一袋煙,他告訴我說下面這門墩是明代原物。當年拆除關帝廟時,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
進去看看關帝廟。
據專家說,1980年修繕德勝門的時候,小廟已經完全破敗,里面的關公像被扔在門外躺在地上。四十年過后,這小廟又該修了,現在閉門謝客。雖是小廟,還要按原樣重修。
從外面看正殿是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面帶抱廈。正殿是灰瓦單檐歇山頂,抱廈是卷棚硬山頂。這個正殿是清代式樣,肯定是清代重建過。它的前后垂脊構成的山花平面基本是垂直于地面,所以戧脊就很長。清代這樣的屋頂下通常都有檐廊,這里沒有,所以要有戧脊下的撐檐桿。
正殿東西有配殿。
配殿前面居然還有鐘鼓樓,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的鐘鼓樓太小,聲音肯定傳不遠。往旁邊走才能登上箭樓。
你別看那墻是圓弧的,它和原來的甕城沒什么關系,就像是一個耳朵眼兒。這是西邊,東邊也有這么一個耳朵眼兒。門口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第六批。它旁邊有個小院,應該是當年甕城內的兵丁營房。
看看小屋的卷棚硬山頂,這是北京民居最常見的屋頂之一,只有磚雕瓦當和滴水能說明這是官房。
德勝門應該是有馬道的,這里現在沒有。登上城墻,第一眼看到的是二門鐵炮。
早年間,說是每天午時便有兵丁來此放炮。這倒不是因為每天中午有流寇來襲,而是報時炮,南邊的宣武門也放這么一炮。南北城的百姓甭管家里有什么牌子的鐘表,都要靠這炮聲對時。
北京內城門的箭樓差不多都一樣,都是這個結構。重檐歇山頂,三層高樓,上面二重屋檐之間還有一層樓,后面有五間三層封閉抱廈。那些槍眼里面最早是架著矢弩,后來是火銃,還有機關銃。這些兵器雖然準頭不夠,但敵人架不住它的飽和性射擊,一般攻城的匪幫差不多見好就收了。
脫帽仰頭往房檐上看去,箭樓屋頂是斗拱結構。箭樓下層和抱廈屋頂是梁架結構。
下了樓,我去看看關帝廟前的那座石碑。
這塊碑兩面字跡全滅,正面還被人刻了一個棋盤,說明曾被放倒做桌游裝備。碑帽兩面的字跡還很清晰,正面“重修高帝廟辭”,背面“萬古流芳”。過去的高帝就是關公,這是清代嘉慶二十一年(1797年)立的功德碑。這塊碑在被毀前曾有高人拓過,現存有很清晰的拓片。
德勝門甕城內曾經還有一塊碑,早于上面這座功德碑。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德勝門甕城內曾立起一座乾隆御詩碑。頭一年春季乾隆從御園(沒說到底是圓明園還是暢春園)回城路過德勝門,回宮后他就發了一通感慨,作了一首歪詩。乾隆詩詞的水平在現今當屬上乘,在當時大概和《紅樓夢》里的香菱有一拼。德勝門甕城里的這座御詩碑上就刻的是這首詩,還給蓋了一座御碑亭,也是叫做黃亭子。這座黃亭子連帶里面的御詩碑都已經毀滅,當年曾有人還見過碑砸爛后的碎石。可能是乾隆這首詩太那個了,它存在的二百多年里居然連拓片都沒留下,我當然在德勝門既沒見到碑也沒見到拓片。
德勝門的出處當為古代尊崇一道一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軍自詡“道德之師”,出征時便高喊“道德之師必勝”,然后從此門走出城。
城門之外東西兩邊原來各有一座閘樓,是操作護城河上吊橋的司機室,修建環城鐵路時已拆。箭樓外的護城河還在。
過了吊橋就真的出城了,出城之后,還要回頭和父老鄉親告別。當年明軍沒有軍歌,他們列隊出發時一定是唱不久前辛棄疾的那首“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就從下面這條路走過,還是過去的舊石。
德勝門往西是內城西北角的一座城門,元代叫和義門,朱棣定都北京后改稱西直門。西直門是水門,京師之水由此進城,然后灌進積水潭。皇宮用的水也從這里進城,那些水每天坐車從玉泉山到皇宮。
從西直門往南是元代的平則門。“平則”意為“法則公平”。蒙古族過去別說法律,連文字都沒有。成吉思汗借他山之石創立了蒙古文字,又以他的訓令為“大法令”,叫做“大孔撒”。元朝的法律亂七八糟,有唐法內容,也有宋法形式,到了也沒有成型。忽必烈名此門為平則,說明他對建立正規法律體系的追求。
北京已經拆除的那些城門,即使有個別得到修繕恢復,但是都缺少了一個很重要的部件,那就是門匾,上面的德勝門箭樓上也沒有門匾。這些門匾都散失了,只有平則門的石刻門匾還保存了下來,現在動物園北的五塔寺,就是下面這個。
還可以看見上面的落款是“洪武六年”。直到正統四年(1439年),明英宗朱祁鎮才把平則門改成阜成門,這個“阜”應該念第四聲,但是北京話念第三聲。阜成出自《尚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意思是讓百姓富足安定。阜成門是運煤的門,京西門頭溝出產的煤通常都走這座門進城。
這些說的是內城西墻上的門,東墻上也有門。從北開始,第一座是對著西直門的東直門。東直門在元代叫崇仁門,朱棣定都北京后永樂十七年改稱東直門。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開始拆,1958年基本全都拆光了。東直門外過去有很多磚瓦廠,南方運來的木材也走這里進城,所以,古代的東直門是走建材的。現在東直門附近還有一個挺大的建材城。
東直門和西直門的含義說不清楚,有人說是因為大明江山廣闊,向東直達東海,向西直達昆侖,所以稱作東直門西直門。此說無考證,連參考都僅供不了。
東直門下來就是朝陽門,朝陽門可是很重要的門,它古時候是走糧草的,包括官員那五斗米俸祿。現在朝陽門內一些地名還有海運倉、祿米倉等字樣,這些都是當年的糧倉。朝陽門在元代叫做齊化門,明代正統年間重修內城九門后改稱朝陽門。朝陽門因為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而得名。我去西班牙游覽的時候,在馬德里看見一個太陽廣場,那里是過去馬德里城的太陽門,也是因為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而得名。法國、意大利的王宮都有國王套間,里面國王臥室的窗戶都是朝向東方,而且是在王宮二層的正中央。
朱棣定都北京,修建皇宮,這時就發現新皇宮離南城墻太近了。他在永樂十五年就又開始搬遷南城墻,把這一段城墻從長安街一線南遷到現在的位置。元大都南垣自西向東的順承門、麗正門和文明門南遷之后改名宣武門、正陽門和崇文門。元代時,從順承門到麗正門的城墻不是直線,而是向外凸出去的,那是因為要把現在西單那個地方的慶壽寺圍在城內。你要問為什么?那是因為忽必烈要留著慶壽寺給后來的姚廣孝住。
要看內城南墻上的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