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董景昌,原籍山東省平度市人,早年從軍,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灣,臺灣醫學家,臺灣著名針灸師,是董氏奇穴的創始者。
董氏奇穴分布于全身,區分為十二個部位:手指部位稱一一部位;手掌部位稱二二部位;小臂部位稱三三部位;大臂部位稱四四部位;足趾部位為五五部位;足掌部位稱六六部位;小腿部位稱七七部位;大腿部位稱八八部位;耳朵部位稱九九部位;頭面部位稱十十部位。除以上十個部位外,尚有前胸及后背部位。
董氏奇穴不采用各種復雜的補瀉手法,僅采用”正刺“,”斜刺“,”淺刺““深刺”,“皮下刺”,與“留針”,配合“動氣針法”與“倒馬針法”,即可達到治療效果。
另外楊維杰醫師又發展了”牽引針法“,成為三種針法。
第一篇 穴位學
第七章七七部位
【七虎穴】
取穴:取穴:外踝骨后一寸五分之直線上取穴。外踝尖直后一寸五分處再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計三穴。
解剖:腓腹神經、胸肋神經。
歸經:入肺、肝二經。
穴性:舒筋活絡、化滯止痛。
主治:鎖骨炎、胸骨痛、胸骨腫脹、肩骨痛、肋膜炎、頸項扭傷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針感:酸脹麻電感。
配穴:
1、肩骨痛,本穴配肩凝穴,如病情較重時,病灶以三棱針放血。
2、頸項筋扭傷,對側本穴配同側腕順三穴(近后溪),配合導引行氣針法,立效。
3、胸骨痛,胸骨腫脹,本穴配手指木穴。
4、胸部鐵打傷害病灶放血,本穴配駟馬穴。
足一重穴: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足二重穴: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即足一重穴直上兩寸;
足三重穴: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即足二重穴直上兩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肺之分支神經;脾神經。
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經麻痹)、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膜炎。
針法: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針(即所謂倒馬針),為治上述各癥之特效針。
穴在膽經(主風)胃經(主痰)之間,以治風痰之癥見長。治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與祛風化痰有關。
治肝脾發炎腫大,指現代醫學之脾臟。
治大腿髖骨、股骨頭疼痛特效(配小節),此穴緊鄰懸鐘,懸鐘為髓會,也可治落枕,以肩井穴痛者尤效。
可治腳趾痛及肋痛、腳脛濕癢。
可治脾發炎、腫大、硬化(脾病用針以右邊為主),乳發炎、乳痛、乳房小葉增生,甲狀腺腫大等癥甚效。
治皮膚病、腫塊可用雙側,口眼歪斜用健側。
有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及祛風化痰之功效,治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及腦性麻痹均有極大功效。
董公用三重穴治療乳瘤、食道癌、甲狀腺癌初期皆有良效。(忌食魚蝦)
1、三重穴配駟馬、四花,可以治療耳嗚、耳聾、中耳炎
2、三重穴配婦科,三其,制污止涎,上三黃,門金,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囊腫效果好。
3、三重穴配肝靈,上下三黃,木斗木留,治療肝病療效很好。
4、三重配手六,三頂,火連火菊火散,治療腦部病癥,效果很好。
5、三重加側三里側下三里,三泉,四花,治療甲狀腺腫大,面癱等療效很好。
治療各類甲狀腺疾病有非常特殊的作用,不管是甲減、甲亢、甲狀腺瘤、甲狀腺炎、甲狀腺囊腫,都有著可靠的療效。傳統針灸扎局部,作用慢、風險大,難以根治,董氏針灸治療本病優勢明顯,除了足三重,還有通關山天、足駟馬、足五金千金、外三關、三泉穴等,均是治療甲狀腺疾病的特效穴。
足三重是一組可以從頭治到腳的要穴,治療范圍極廣且效果顯著,是極具董氏特色的重要穴位。
【外三關穴】
取穴: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為外三關二穴。
外三關二穴與外踝尖之中點為外三關一穴。
外三關穴與膝蓋外側連線之中點為外三關三穴。
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肺之神經、肝之分神經。
歸經:入肺、肝二經
穴性:消瘀散結、宜通氣血。
主治:喉炎、喉癌、肺癌、扁桃腺炎、腮腺炎、紅鼻子、青春痘、粉刺、瘰疬、肩臂痛、瘤癌、腹部腫瘤、乳癌。
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或以三棱針點刺出黑血效果佳。
針感:脹酸感。
配穴:
1、治療子宮頸瘤本穴配婦科穴。
2、治療瘰疬、惡性腫瘤本穴配三重穴、九里穴、靈骨穴、肩中穴效果佳。
說明:
1、外三關對良性腦瘤具有其療效。
2、須雙側同時取穴可治療瘤、癌及腹部腫瘤。
3、在足外側肺區上找青筋放血后,再取外三關穴可治中耳穴。
4.在小腿之上中下各-針,有理三焦、整體調整之意味。
維杰新用:手紅腫、手臂腫脹發熱,肘痛(中穴為主),三叉神經痛。肩臂痛及肩不能左右舉抬,肘痛(中穴為主)。對于青春痘療效亦佳。
【董穴】七七部位:側三里 側下三里穴、足千金 五金穴、 消骨穴
【董穴】二二部位:三其穴 手三火穴 火腑海穴 手千金 五金穴 手三門穴
【董穴】反后絕穴 、三肩三穴、 靈骨、大白穴 、手六白穴、腕順二穴 、三叉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