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姐妹們~久違的「有孩子的家??」欄目又和大家見面啦!
今天的這期稍微有點特殊,這是一位二胎全職媽媽——蝦米改造的一個獨屬于自己的小世界,就算老公和娃想進來都要獲得她的允許才可以。
在這里可以暫時拋去媽媽和妻子的身份,全身心享受“獨居生活”帶來的美好和治愈。
這大概是所有老母親的“夢中情房”了吧?
∧ 樓下大套(192 平,全家居住)+樓上小套(43 平套內面積+露臺 8 平,蝦米一人居住)
蝦米是一個 34 歲的全職媽媽,有一兒一女 2 個可愛的寶寶,姐姐 10 歲,弟弟 9 歲。
做過全職媽媽的姐妹應該都懂,帶娃的時候那種「累」有多磨人,特別是二胎媽媽,白天要做各種瑣事,晚上還要輪流哄睡,吵架了還得先接收一陣聲波攻擊:“媽媽、媽媽”……
幾乎沒什么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這時候想要「獨居」的念頭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老母親是真的很需要一個無人打擾的地方清靜一下。
蝦米抱著這樣的想法,埋下了改造獨居房的「種子」。
蝦米家樓上就有一個 43㎡ 自帶露臺的小閣樓,是之前買大房子的時候附贈的小套,同小區的很多人家會選擇把大套和小套打通,擴大居住面積,蝦米家沒有這樣做,反而是閑置了好多年。
在萌生出改造這個小閣樓的想法之后,蝦米火速開始了自己的改造計劃,一開始家人都覺得蠻疑惑的,雖說不反對吧,但也不是特別支持。
為了賺到自己的改造經費,蝦米重返職場工作了半年,再加上理財的收益,攢到了小十萬塊就開始動工啦!
當時老公提出贊助費用,還被蝦米拒絕了,一方面重新工作可以和社會建立鏈接;另一方面她覺得閣樓是完全屬于自己的地方,改造用的每分錢都最好都來自自己。
蝦米本身是工業設計專業的,開始動工之前也看了很多小戶型改造書,看圖紙、測繪啥的對她來說都不是很難,還根據自己的改造經費,列了一個速算表格來控制裝修改造的費用支出(最后的實際花費控制在了預算內):
搬運費用:5600 元
泥工,木工,油漆,水電:21000 元
油漆,防水油:970+760+960 元
玄關微水泥 220 元,防銹漆 88 元
夾層鋼:6200 元
電線:600 元
頂樓防水:3200 元
商戶北三面,一個廚房窗:5500 元
入戶門:2100 元
所有窗戶結構膠加工時費:650 元
北露臺門:1600 元
射燈筒燈:1200 元,南燈記:240 元
戶外燈:182 元,宜家燈具 1140 元,西廚吊燈:178 元
美縫材料:600 元,戶外乳膠漆:300 元
露臺防水材料:560 元
露臺護欄(螺紋鋼,10mm,扁鐵5mm*50mm):530 元,扶手 90 元
頂層護欄:700 元
護欄安裝費用共計:400 元
倉谷門軌道:110 元,倉谷門板材:480 元
地板:7600 元,安裝:1850 元
踢腳線:520 元,浴缸:2650 元
宜家廚房:899 元,水槽:699 元,龍頭:320 元
衛生間板:330 元,臺盆:243 元,龍頭:180 元
馬桶:800 元,馬桶水箱:1200 元,
安裝費用:淋浴房龍頭漢斯格雅 999 元
瓷磚衛生間三面墻,地磚:1950 元
背磚:60 元,地漏角閥:360 元
廚房墻,衛生間一面墻:960 元
開關面板,插座面板 500 元,木蠟油:10 元
桌面板:1300 元,百葉窗:106 元
香格里拉馬桶人工費:150 元,窗臺板:480 元
柜子:3780 元,壁爐:3800 元
2022.02.28
共計花費:88550 元
蝦米沒有找設計師、沒有做效果圖,全憑自己腦海中想象的畫面來完成設計構思,其中最關鍵的還是空間布局。
蝦米家的空間布局,乍看之下會覺得有點奇怪,多看幾遍又會覺得真的很巧妙~
就比如說房子的原始格局是一室一廳加小廚房和衛生間,層高 3.9 米,蝦米果斷決定搭建一個 2 樓小夾層,做出了 2 個房間,空間一下子就翻了好幾倍。
小夾層的 2 個房間一個用來做臥室,還有一個是半封閉的只有一面出口,被蝦米和娃稱為「洞洞屋」、「秘密基地」,也是孩子們最愛的地方。
∧ 洞洞屋
蝦米把原本的臥室空間空出來,廚房和客廳的位置對調,并且砌了 2 面大白墻做隔斷,不僅省錢而且非常好搭配,性價比超高,43㎡ 的小戶型瞬間變成三室一廳的小復式,這空間利用率真的很絕。
∧ 白色矮墻做隔斷
∧ 矮墻上還可以放東西
像咱們裝修,可能會考慮書房、衣帽間、收納間的各種需求,但蝦米家就比較特殊,沒有很明顯的功能區域劃分,而是根據采光面積和溫度分出了「冬暖房」和「夏涼房」,第一次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就覺得有被驚艷到。
冬暖房自帶一個小陽臺,采光面積大,溫度高,所以就會比較熱一些。于是蝦米在這里裝了一個壁爐(某寶買的,只有頂樓或者排屋能裝),整個房間空蕩蕩的,除了壁爐幾乎沒有特別大的家具,冬天躲進這里取暖就會很舒服。
當然啦,蝦米一開始也因為沒經驗,裝修好了最后才安裝壁爐,導致打洞的時候又把家里弄臟了一次,收拾起來比較麻煩,也想裝壁爐的媽媽們記得一定要提前打好洞。
夏涼房其實算是一個多功能的小空間,是蝦米最喜歡最滿意的區域。
這邊裝了空調,既可以當書房,也可以當客廳,偶爾把床搬過來還可以當臥室用,前后都有窗戶或門,采光很不錯,特別是這個大窗戶,一年四季看出去都有不同的風景。
蝦米很喜歡挪動調換家具的位置,每次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 地板床搬到客廳,秒變臥室
∧ 平時會放沙發和小桌子
∧ 冬暖房變書房
∧ 冬暖房變兒童房
除了空間布局,蝦米在改造的時候也有一些小巧思特別適合小戶型參考:
下沉式的設計就會讓小戶型的空間層次更加豐富、開放,設計感更強,保持和其他區域的分隔,而且可以把一些灰塵留在玄關,不帶進屋內,坐著穿鞋脫鞋也很方便。
∧ 下沉玄關
不少朋友都說蝦米家的這個下沉式設計結合裝修風格看起來就像雜志里的咖啡店,溫暖又治愈。
∧ 下沉客廳
∧ 從上往下俯拍
不過下沉式設計也有一些缺點就比如施工成本會增加,搬家具不太方便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預算來判斷。
蝦米家的浴室門用的是推拉式的谷倉門,比普通門更節省空間,而且層次感和隱蔽性也更好,谷倉門質樸自然,和整體風格比較搭。
不僅如此,蝦米在節省成本上也是一把好手,通往 2 樓小夾層的樓梯,用建筑垃圾澆筑了一個平臺,高度 70cm,寬度 140cm。
把平臺一分為二,下部分做了四個踏步,用谷倉門剩余的木板做了樓梯,上部分買的成品梯子直接連接,這樣下來 1500 元就搞定了一個樓梯,立省一萬塊!
蝦米在冬暖房的窗戶邊上用木板自制了一個折疊吧臺,平時用的時候展開,不用的話收起來,在窗邊喝茶喝咖啡就變得更加舒適了~
對于小戶型來說,收納其實是比較頭疼的問題。蝦米一個人住,所以不需要考慮太多收納。
但也有一些很實用的建議給到媽媽們,比如細化每個空間的收納,比如廚房、客廳、衛生間都需要根據實際需求來預留一定的收納空間。
像廚房要多做抽屜,入戶柜子要盡可能大,鞋子、行李箱、雨傘等零碎的東西可以在門口收納起來。
改造過程大概花了蝦米大半年的時間,再加上前期的準備工作,幾乎用了一年半才完成。看著小閣樓一點點從毛坯房變成理想中的樣子,除了感動,更多的還是滿足。
這個小閣樓是完完全全屬于蝦米一個人的,就連老公孩子想上來也需要經過她的允許才可以。
平時孩子們去上學之后,蝦米就會到閣樓上來,坐在客廳的小桌子上練練字、做做小手工。
∧ 蝦米自己做的刺繡
在小西廚煮一壺咖啡,享受一下午的寧靜~
也會給自己做一頓簡單的一人食 brunch。
有時候窩在沙發上看看書、看看電影。
∧ 種植工具收納
浴室有個小浴缸,實現邊看電影邊泡澡的自由。
秋天坐在窗邊發發呆,看看窗景,什么都不做也覺得很幸福。
下雪天和娃一起在壁爐旁邊取暖。
有時候情緒不太好,蝦米也會一個人到閣樓上來過夜,只要一踏進這個充滿安全感的小空間里,內心就會平靜很多。
最近樓下裝修,蝦米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小閣樓,一家四口住進這個小戶型,蝦米也給老公孩子定了規矩:
? 樓下帶上來的書籍/玩具在離開小屋時帶走
? 要睡在這邊,自己帶牙具,不能吵架打架
? 睡前必須把自己的物品放在小推車上,不給媽媽造成負擔
? 用媽媽的物品需要經過媽媽的同意
PS:其實孩子們有時候也會亂放,這個時候蝦米就會直接「狠心」把娃的東西扔掉,一開始還會哭鬧,不過下次就會長記性啦~
秩序和習慣的養成本身就是一個緩慢且堅定的過程。
蝦米最喜歡秋天,在她眼中,這個小屋就像一塊秋天的栗子蛋糕。或許不是很華麗,但卻非常溫暖。
其實在蝦米人生的前三十年,哪怕是成為了媽媽之后,也一直都在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懷孕、生娃、哺乳,占據了人生很漫長的階段,大多數時間都要獨自面對,緊繃的生活狀態時常讓她覺得喘不過來氣。
也許全職媽媽的生活大多都是如此,在一地雞毛和瑣碎的日常中不斷安慰自己。
但有了這個小房子以后,蝦米的生活變了,她的世界變得更加廣闊和舒適了,一個獨屬于自己的空間讓她有了喘息的機會,給她帶來的能量也遠遠比想象的更大。
就像蝦米說的,在她 18 歲的時候從來沒想過,34 歲的自己會變得更自由。
小閣樓的每一處都是為了取悅蝦米自己,任何設計都是從她的需求出發。這個小房子讓她短暫地從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中剝離出來,在這里她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開始生活,也過得越來越輕松。
在蝦米眼中,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永續生活:
有自己的菜園花園,早起摘一把新鮮的菜做一盤沙拉,廚余垃圾用來做堆肥,咖啡渣做磨砂膏。
自己烤面包、泡茶煮咖啡,冬天曬太陽,秋天去散步,夏天找老友聊天吃西瓜,春天種下希望,做一切讓自己開心的事
永遠熱愛生活,永遠保持自由。
蝦米的改造故事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
當然啦,或許我們沒有蝦米這樣的條件來實現「獨居」的愿望,但只要學會重視生活、熱愛生活,也能在瑣碎的日子里找到閃閃發光的自己,哪怕只是一方小小的書桌,一頓簡單的早飯,一個悠閑的下午……
千萬不要忘了在成為媽媽之前,我們首先是自己~
屋主采訪系列是由年糕媽媽團隊采訪撰寫,獲當事人許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