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叛逆、抑郁暴躁的根源往往是家長的過度壓力!
一、厭學叛逆,是放棄,也是呼救
先看看幾個孩子與父母親的對話:
1.“我就不想讀書怎么了?大不了當乞丐!再逼我,死給你看!”
2.“我爸媽幾乎沒有耐心聽我說任何話,只管自己長篇大論。我成績不好,他們覺得丟盡了臉面。
3.感覺他們看著我,就像看著一團垃圾,我現在一聽他們說話就煩。
4.“你跳下去,我接著跳下去,我們都別活了。”
2020年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發現,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正在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厭學、自傷、網絡成癮現象比較普遍,由此引發的社會新聞更是層出不窮
家長們不知,厭學、叛逆其實是“隱匿性抑郁”的常見表現,從“厭學”到“厭世”,其實就一步之遙。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孩子厭學叛逆和智力無關,破壞了學習、成長感受才是禍根!
二、厭學叛逆,是心理障礙,也是親子障礙
某心理咨師在一次咨詢中,前來咨詢的學生小A認為:“讀書是給爸媽讀的,他們只有在成績差的時候才會關注我。我的努力,在成績面前一文不值。”
真正讓小A感到焦慮絕望,彷徨無依,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是,媽媽把自己歸類成了“沒有希望的差等生”。
孩子體會不到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一旦成績下降,便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父母的步步緊逼,更是滋生逆反心理,厭學叛逆就此發生了。
三、家長早咨詢,孩子早成才
孩子厭學叛逆、抑郁暴躁的根源往往是家長的過度壓力,父母親適度給孩子減壓,往往會產生正能量,為此,建議家長們要積極參加學校的家長會,如果能上“家長學校”更好,如何對待孩子的教育,家長要主動咨詢老師,征求老師的意見。
1.學會不吼不叫:基于心理學認知學派的“情緒暫停法”等技巧,幫助我們覺察和調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冷靜智慧地處理教育問題;
2.讓孩子聽得懂、做得到:基于正向表達與正面管教,使用“黃金溝通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不再逆反、愿意聽話;
3.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力”:基于“三四一肯定法”和“微習慣法”,幫助孩子提高行動力與自控力。
《運用微信公眾平臺指導家庭教育的研究》課題組撰稿
讀者朋友,你如果贊同本文的觀點,請閱讀后點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