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出現了一老一小、一男一女兩個歌手同唱了一首歌。小女孩叫邵瑞婭,天籟般的童聲打開了一片蔚藍的天空,為蒼涼、悠遠的騰格爾拉開了白云朵朵的幕布。
這首歌,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無論是在它最初的發源地還是后來的流傳地,都是地地道道的黃河流域的特產,而且是黃河在高緯度的產品。
屬于鄂爾多斯草原的騰格爾
敕勒歌最早發源于敕勒川,是敕勒人唱的歌。敕勒人是誰呢?他們是北方眾多草原民族的一支,當發源于大興安嶺嘎仙洞的拓跋鮮卑建立了代、魏等并將目光瞄向更加溫暖和煦、絲竹歌舞的中原時,拓跋們創業的舞臺就被敕勒人占據了,他們為拓跋政權看護著后院,因為北部之北還有柔然等游牧部落強大起來。
最早敕勒人生活的“川”,就在現在的包頭市,黃河支流昆都侖河的上游五金河穿過古城。俯瞰這里,它坐落在陰山山脈北麓的白靈淖盆地南緣。北魏初年,這個盆地有另一個名字,叫紐垤川。紐垤川是敕勒人生活的地方,長滿針鎮茅草,時隱時現掩著羊群,只有風吹過豐水果的時候,樣的身影若隱若現,故而“風吹草地見牛羊”。
敕勒川陰山下
現在的敕勒川大約相當于黃河河套平原的前套
《敕勒歌》的首唱不是蒙古族的騰格爾,而是敕勒族的斛律金。
斛律金作為漢族出身的東魏權臣高歡的手下,二人有著不尋常的友誼,相當于寒冬里裹一條羊皮襖,頂風冒雪并行的兩個哥們。高歡戰敗了,軍心發生動搖,于是帶病宴飲將士。為了提振信心,斛律金唱起了部隊士兵老家家鄉的歌《敕勒歌》。
歌聲感動了大家,故鄉情凝聚了信心,部隊將士的魂回來了。
后來,隨著《敕勒歌》影響力的逐步擴大,成為了代表整個呼和浩特平原也就是黃河前套的歌曲。
前套是喜馬拉雅地質運動后,陰山山脈隆起、大青山南側的斷陷帶,地質的抬升與沉降為黃河營造了另一條發端于陰山山中卓資縣境內的大黑河,自西北向東南,與剛剛準備南下的黃河主干道匯合,在這里黃河河水中還漂浮著昆都侖河的落葉。
大黑河沖積與大青山一眾山溝洪水的沖積會師,形成了今天從秦漢以來一直是米糧川和優良牧場的前套平原。在這里,三娘子主持建造了青城呼和浩特。
大黑河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有一個名字叫金河。
大文學家柳宗元的宗親柳中庸也是一位大詩人,關于金河最有名的詩就是柳中庸寫的《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黑就是青,黑山即青山,大青山也,也可理解就是陰山山脈。青冢是湖北秭歸美女王昭君的墓地,由于胡漢和親開啟了民族融合上層布局的序幕。呼和浩特平原是黃河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在王昭君之前之后的漫長歷史中,在黃河的見證下,這里一直是民族融合的舞臺,東西南北的人匯聚一起,編織文明的掛毯。
大黑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
敕勒人也一樣最后融入了多民族大家庭里。
我們知道,浩瀚的大漠南北是歷史上游牧民族活動的主要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匈奴、東胡、烏桓、鮮卑、柔然、敕勒、突厥、回鶻、契丹、庫莫奚、女真、蒙古等在歷史的長河中,你方唱罷我登場,演繹著草原牧歌式的連載傳奇。
敕勒i也被成為丁零、狄歷、鐵勒、高車,由于敕勒人時期陰山以北還有大量的高大樹木,還沒有走到13世紀、14世紀的寒冷波峰,敕勒人用這些木材建造大車,故而也叫他們“高車”。隨著氣候變冷和敕勒人漸漸南移,他們逐步放棄了純粹游牧的傳統,進入半農半牧的生產之中,最后和其他民族融化在一起,
但他們留下的《敕勒歌》卻越唱越遠,成為北方地理文化的一個悠長的符號。(20221218,烏海)
王闊海 黃河文化研究者,黃河科普作者,癡迷黃河全流域觀察和學習,崇尚從多學科學習思考同一問題,尊重行走,崇拜懷疑,喜賴常識。(艾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