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之所以寫出來主要是方便剛入坑的花友借鑒,元老們請勿恥笑。)
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說根系每部分的作用。魚的主根的作用主要是儲存養分和水分;而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任務則主要由魚的毛細根來完成。
魚的每條主根末端都會孽生一定數量的毛細根,因此,魚的主根分支越多其孽生的毛細根就越多,覆蓋的土的面積(體積)就越大,吸收的養分、水分就越充足,魚長得就越好。
原生樹枝根不僅分支多,而且在生長過程中省去了長“樹樁”的時間,可以更早地為球球提供大量養分。
這5個球是同一時間播種,并移在同一個盆里,17年移盆時5球大小差別不大,如今大球有小球4倍。
本人認為途徑有三:基因、硬物擠壓、受傷
基因:2017年播種了20多個品種的魚,只有這一個品種出現了大量樹枝根(約70%),其它則很少。硬物擠壓:主根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硬物阻擋、擠壓,會促使受壓部位生出根芽,形成側枝。受傷:主根生長點受傷之后,會生出多個根點,形成分支。明白了以上原理,我們就很容易解釋、應對在論壇上遇到的各種場景:如果不考慮嫁接的其它危害,單純從植物生長角度考慮,落地魚只要根系好就能長得好,說的沒錯。把毛細根修掉,把每個分支的根尖視分支的粗細情況砍掉一點就行了;如果你的魚長成了獨根,那就要砍一下了,但不要砍的太狠(傷病除外)。只要能分叉就可以了,留著大部分的主根既好看又可以儲存更多養分,并且,它還是“實生”最有力的標簽。我養的是落地魚,有些根系沒出或者就出了一點點,能悶養嗎?悶養的一大作用就是提高環境濕度,魚的皮膚也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如果它靠皮膚就能吃飽喝足,可能就會弱化根的生長。就像一個游手好閑的懶漢,有吃有喝就不思進取了。注意:干養根不是不澆水,而是說要降低環境濕度。一說降低環境濕度,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大曬,這又錯了。大曬會使球體水分過分蒸發,造成僵苗甚至死亡。前幾天在群里看到花友在議論:用什么盆養魚好,好幾位在推崇瓦盆。
我想說的是:養魚(其它植物同理)一定要結合魚的習性并因環境而異。1、忌寒濕(既寒且濕)10°以下慎重給水,否則極易造成維管束的赤腐;根據以上三點我們會發現:魚很適合悶養,尤其是大棚環境。瓦盆的特點是透氣性極強,陶盆與之相仿,紫砂和瓷盆次之,塑料盆最差。用瓦盆養花比較適合環境濕氣大的地域,既可透氣又可吸收外界水汽,有利盆壁根系生長。北方環境濕度很低,也就是說很干燥,若用瓦盆會造成盆邊的土迅速變干,盆壁的毛細根始終處于缺水狀態,時間久了極易干枯,這反過來又會促使花友頻繁澆水。但這不但不能緩解盆壁毛細根的缺水狀態,反而使盆中間的主根長久處于盈水狀態。塑料盆正好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塑料盆四周不透氣,底部多孔。這樣的設計可以帶來兩重好處:一是逼迫新鮮空氣自底部入、上口出,貫通整個花盆;二是維持盆壁土壤濕度,使整盆土幾乎同步干濕。結論:濕潤的南方首選紫砂、陶瓷盆,慎用瓦盆;干燥的北方、西部、西南部易用塑料盆。
感謝bjzlq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