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6885 字
閱讀時間約:8 分鐘
本文章節:
01、同等條件下,接受了家庭治療的患者能更快康復
02、找一個“家庭治療師”就能解決問題嗎?往往不能
03、父母掌握“自我家庭治療”的6個要點
我們經常在文章、視頻里面強調,如果孩子得了抑郁癥、雙相障礙、強迫癥等精神心理障礙,除了必要時接受規范的精神科治療外,父母還要學會“自我家庭治療”。
不少讀者留言問:
孩子病了,是孩子要接受治療,為什么還要做家庭治療?
做家庭治療不是要找專業的家庭治療師嗎?為什么要父母自己進行?
如果要做,具體怎么實施?
今天這篇文章就結合我們的臨床深度心理干預經驗,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的突破性發現,深入解釋以上疑問。
同等條件下,接受了家庭治療的患者能更快康復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家里的孩子患病了,被診斷的是孩子,要接受治療的也應該是孩子,為什么還要父母一起接受家庭治療?
如果是經??次覀児娞栁恼?、視頻的讀者,他們恐怕不會發出這個疑問。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孩子患病了,其實與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父母的不當教育方式、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不良等等有很大關系。
而家庭治療的目的就是解決這些問題,從而讓孩子更好、更快地康復。
但我們在臨床中仍然會遇到很多家長,尤其以父親較為多見,他們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他們認為既然是孩子病了,那就應該是孩子乖乖聽醫生的,配合醫生,積極接受治療,該吃藥就吃藥,該打針就打針。家長主要負責提供經濟支持,配合醫生督促好孩子按時服藥、按時接受治療,平時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如果療效不好,那就找更專業更有名的專家,必要的時候,找精神科領域的國內“四大巨頭”醫院的頂級專家。如果還治不好,這部分家長就認為這是這個病的原因,認命吧。
對于這部分家長,如果最后找到了我們,我們在臨床心理干預中需要花較多時間引導他們意識到家庭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庭治療屬于心理治療中的一種,跟精神科藥物治療一樣,它也是得到主流精神科認可的治療方法。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我國最權威的精神醫學臨床巨著《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中,無論是抑郁癥還是雙相障礙的治療方法中,都提到了家庭治療的益處。
這本書里還有一節是單獨介紹家庭治療的,里面直接指出,“為了處理和消除所存在的癥狀,家庭系統必須有所改變”。
比如,書里講,抑郁癥患者通常有婚姻或家庭方面的問題,這是增加患病風險的因素,還可能會延誤患者的康復。這個道理其實并不難明白,如果一個家庭里的氣氛是壓抑的、緊張的,孩子自然更容易罹患抑郁癥,也更加難康復。
那么家庭治療就是要教會患者的家庭成員怎么理解、應對抑郁癥,怎么改善家庭關系,讓患者在家里更能得到積極、放松的體驗,有更好的康復環境。
所以,雖然臨床中仍有一小部分大夫不認可心理治療的作用,傾向于認為抑郁癥、雙相障礙等是遺傳因素、神經遞質異常導致的疾??;但是,絕大部分大夫都已經意識到家庭環境對抑郁癥的康復是很重要的。
有的大夫懂一點科學心理學,他們可能一邊開藥,一邊叮囑父母不要給孩子那么大壓力,要多關心多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吵架。雖然只是寥寥幾句,但其實這也是從家庭治療的角度給父母的建議。
當然,上面主要是精神醫學對于“家庭治療”的理解。它主要強調的是不良的家庭環境會增加疾病的“易感性”,會影響到患者的康復,但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整體上,精神醫學認為家庭治療有用,但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治療。
可如果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主流精神醫學低估了家庭治療的作用,也低估了家庭環境在病因中所占的比例。
我們在臨床深度心理干預中,尤其是利用深度催眠進入到患者的內隱記憶層面后,有很多顛覆性的發現。
比如,我們發現抑郁癥、雙相障礙、強迫癥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從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記憶。而其中很大部分的病理性記憶來自于原生家庭。
就拿抑郁癥來說,這主要是患者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和不斷地自我否定所導致的,并不是遺傳因素和神經遞質濃度。而這些疊加性心理創傷中,往往有較大部分來自于原生家庭。
(相關文章:神經遞質、遺傳和心理社會因素,哪個才是抑郁癥的“元兇”? )
當然,我們的這個發現和結論還沒有得到主流精神醫學和主流心理學的認可。但當我們在臨床中修復了患者主要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對父母進行深入的家庭治療后,患者很快就走向了康復,可以較快地減藥、撤藥,效果也穩定。
甚至有的患者父母,他們并沒有前來接受我們的診療和心理干預,只是通過了解我們文章、視頻,學習了如何“自我家庭治療”,他們慢慢就修復了孩子的部分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走向康復,順利復學,有的甚至沒有服藥。
相關文章:我通過自身的改變,讓得了抑郁癥的女兒實現撤藥、成功復學,畢業深造?。议L自述)
所以,從主流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治療對康復是有作用的,有總比沒有好。而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于還未能獨立生活的青少年、學生患者來說,家庭治療不可或缺!
無論是出于以上哪一個角度,如果父母真的想幫助孩子加快康復的話,都應該重視家庭治療的作用,積極參與其中,再也別認為接受治療只是孩子的事了。
找一個“家庭治療師”就能解決問題嗎?往往不能
既然家庭治療很重要,它又是心理治療的一種,那為什么不找個專業的、靠譜的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而是建議父母可以自己進行呢?
其實在理論上,找一個家庭治療師來幫助自己,這個想法沒有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如果能找到一個專業的、經驗非常豐富的、非常適合患者家庭的家庭治療師,Ta既懂精神醫學,又懂科學心理學,還懂教育學,那肯定會比父母“自學成才”更好、更快捷。
但問題是,這樣的家庭治療師或機構鳳毛麟角,資源非常緊缺。我們雖然有這樣的能力,但能接診的人數極其有限,沒有辦法為所有求診的患者家庭提供深入的臨床心理干預。
目前,在國內外,絕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并不了解科學心理學,他們只能簡單地向患者父母介紹疾病癥狀,叮囑幾句服藥和陪護事項,僅此而已。他們無法提供深入的家庭治療。
有的大夫甚至否認家庭治療的作用,認為抑郁癥、雙相障礙患者聽醫囑、好好吃藥就行了,這些病本來就是難以徹底痊愈的,跟父母的自我反省沒有什么關系。
而在心理治療/心理咨詢中,雖然設有專門的家庭治療,還分了很多流派,但真正適合國內青少年患者家庭的非常少。
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為家庭治療這個概念和絕大部分治療技術是從西方發達國家傳過來的,帶著的是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和語言習慣。它進入中國后,因為文化和語言上的沖突,很容易“水土不服”,療效有限,難以真正高效地解決患者家庭的問題。
比如國內有很多家庭治療師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響,他們特別強調原生家庭的負面因素,幾乎把青少年患者的所有問題都歸咎于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的不當教育,尤其是患者的童年、幼年時期。
網上流傳很廣的那句話:“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靠一生來治愈”,這句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有所偏頗的話,很明顯就是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響。
可能有讀者說,何醫生,你上面不是說很多精神心理障礙的主要病因是來自于家庭嗎?可現在為什么又否定?是不是前后矛盾?
確實,很多青少年患者的患病原因與父母的不當教育有關,但除此之外,他們往往還遭受了來自學校、社會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有的大學生患者甚至有成年之后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把責任全都歸咎于父母,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只是說他們的責任往往相對多一些。
而且,有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會把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歸結為“控制”,說父母對孩子的一些做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導致孩子不斷“自我攻擊”,最后罹患抑郁癥。他們鼓勵患者要懂得“反抗”父母,不再“自我攻擊”。
這種解釋來自于西方,這跟中國傳統的社會文化是有沖突的。西方文化中特別強調“邊界”“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比如在家庭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權利,家庭成員之間要有邊界。
當孩子過了18歲,這種邊界更加明顯了,西方社會很多人在18歲以后是自己貸款讀書、獨立生活的,哪怕家里其實并不缺錢。他們在學習、擇業、婚姻、教育下一代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權。這種觀念在他們的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
但我國的社會文化不是這樣,我們特別強調“家庭”的意義和功能。孩子成年以前,父母會習慣性地操勞幾乎關于孩子的一切,不斷教育孩子該如何作出選擇。
即使孩子18歲了,父母也不會認為孩子就真的獨立了。通常來說,要等到孩子真正開始步入社會工作了,父母才會覺得孩子長大了。但涉及到買房、結婚、生育和照顧下一代的事情上,父母仍然會投入很大的情感和精力。
從我國的社會文化來說,這不叫“控制”,而是出于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父母理解的愛。他們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就該這么做。但確實,他們中有很多人可能使用了錯誤的方式,沒有意識到這一代孩子的心理訴求,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
簡單來說,他們不是出于“控制”,而是出于愛的方法有問題,在家庭教育方面一度比較愚昧、無知。這背后是很多因素導致的。
可是如果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用“控制”等等概念來簡單歸因的話,再加上很多青少年患者在走向康復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他們很容易對父母感到非常憤怒,原本就不理想的親子關系迅速惡化。
有的孩子本來診斷為抑郁癥后,跟母親的關系還是不錯的,甚至很依賴母親。但受到一些心理咨詢師的誤導后,變得仇視母親,甚至對其拳打腳踢,非常激動。再次到醫院復診時,醫生認為他們輕躁狂發作了,診斷改為了“雙相障礙”,成了“重性精神病”了,問題反而更復雜、更嚴重。
我們接診過的小虹就有類似的經歷。(真實案例:她曾被診斷抑郁、雙相、強迫和精分,79個小時深度心理干預后,終于成功復學,考上大學!)
而且,有的患者并不完全認可這種說法,他們覺得父母其實很不容易,有些行為確實是為了自己好,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反抗”父母。這有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內疚、自責和自我否定,抑郁癥狀加重。(相關案例:她被診斷抑郁、雙相、精分前兆而休學,心理干預后順利復學!)
在主流的家庭治療流派里面,有一種比較有名——薩提亞療法。我們在這里沒法用大篇幅展開介紹。簡單來說,薩提亞療法認為不良的家庭模式中,家庭成員有4種不良的姿態: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
薩提亞療法的目的,就是讓其家庭成員意識到自己有這些問題,然后通過一些治療技術予以糾正,捍衛自己的“心理邊界”,不傷害自己;也尊重別人的“心理邊界”,不傷害別人,最后達到家庭關系的和諧。
這種解讀有一定道理,如果能糾正家庭成員的這些缺點,也有助于緩解家庭關系中的問題。
可是,在現實操作中,如果治療師沒法看到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根源,那有可能就會陷入空泛的講道理,家庭關系的改變還是不大。
而且薩提亞同樣來自于西方,很多概念名詞、解釋用的都是令國內大眾感到陌生的詞匯和角度,比如上面說的“邊界”,還有“投射”等等,如果治療師沒法把這些概念本土化,就很容易會讓父母和患者都感到難以理解。
當然,主流的家庭治療還吸收了其它不同的心理治療流派,比如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本主義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改善家庭起到作用。但這些流派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再加上國內心理治療/心理咨詢師的個人素質、能力參差不齊,父母想在國內找到稱心如意的、能快速持續起效的家庭治療,其實是相當難的。
還有一個因素,很多學生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就算家庭治療師能改善患者的家庭關系,患者的情緒更穩定了,但他們往往沒有辦法解決患者的學習障礙,幫助患者建立高效學習狀態,然后順利復學。
我們以前接診過的一個學習障礙案例(相關文章:10次干預后,初中“學渣”從班級墊底沖進前10名,最終考上一本并備研!),有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得知后,認為這不可能實現??梢?,他們在這方面對于自己有認知邊界是沒有意識的。
所以,在國內家庭治療的現況下,父母和患者可以抱著嘗試的心態,試著去了解、體驗一下能夠找到的家庭治療資源。
如果能遇到合適的,能改善患者病情和家庭關系的,那實在值得慶賀。但如果遇不到合適的,這是非常正常的事。
所以,希望父母不要把孩子康復的大部分希望都寄托于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上。
在國內的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發展狀態下,父母很可能難以找到能有效解決問題的外在資源,如果把希望一再寄托于外界,很容易一家人都陷入迷茫和無助。孩子的病情會越來越重,甚至父母都有可能繼發焦慮癥、抑郁癥。
而有些家長看到這里,可能會認為既然在國內很難找到這樣的優質醫療資源,那就帶孩子到國外西方發達國家就醫。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即使到了西方發達國家就醫,可能父母也是失望而歸,因為這是目前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局限性而定的。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接診了不少從國外回來的國人或華人,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既然如此,父母還不如從自己身上尋找資源,有意識地學習“自我家庭治療”。而且,大量實例證明,“自我家庭治療”的效果并不亞于常見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精神科藥物治療的作用。
這就是我們特別強調“自我家庭治療”的原因。
父母掌握“自我家庭治療”的6個要點
那么,自我家庭治療具體該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