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寫出來是道理,白話文寫出來也是道理。
為什么還要用文言文?
對了,重點。
表達方式上當然是白話文比較直白。實際上古人說話和寫字用的也不是同一種文字,只是當時不存在“普通話普及”這種東西,而且刻字不容易。
沒有人要求你一直用文言文來寫文章。要說現代人用古文說事,大可能只是追求美感,或故弄玄虛,或想要精簡,或是引用名言般的性質,而非平常地想要表達。
那干什么還要學?
比如《詩經》,比如《聊齋志異》。比如《山海經》,《論語》,《世說新語》,《資治通鑒》,以及許許多多“古書”,千千萬萬“古詩”。毫無疑問它們和現在的“經典”一樣,都是名著,而且都有極為優秀的可取之處,誰說古人就一定沒有現代人聰明,寫出來的東西就不用讀也可以?
那就翻譯成現代文來讀?
那么最大的問題就出現了。誰來翻譯?每個人翻譯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出來,正如英語著作,如果由一個爛編輯一糊弄,再好的書也對腦子成害。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絕對正確。所以,您能理解為何廣大群眾為了目睹最本真的美好而去學習英語日語俄羅斯語去閱讀原著,為什么就不能接受我們自己族人的語言?一傳十十傳百,無論什么信息都失去初樣,恕我直言,如果連看都看不懂,您又有什么資格看著這些變了樣的東西對原物下定論呢?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那樣龐大的人數不愿意去看文言文?
我想這大概不是他們的錯。
很多人說我們的教育體系毀掉了自己國家的古老語言。應試教育沒有毀掉文言文本身,它毀掉了文言文在掌權人心中的形象。誰掌權?也就是在應試教育這個囚籠里艱難試圖呼吸新鮮空氣的年輕人們,換言之,我們學生。要是憋急了,因噎廢食就變成常態,文言文不過是壓在我們脊梁上生疼的陰影之一,對于這般惡鬼當然逃得越遠越安全,一棒子打死再好不過。想想課文和考試——一次又一次,一篇又一篇,“讀懂并背誦全文”,“作者在這里表達了什么感情”,“請解析下列句子的含義”……寫到頭昏腦漲,手酸背痛,我倒覺得這并不是學生不夠聰明的問題。一轉眼仿佛回到明清年代八股取士把思想緊錮在“標準答案”上,又抹殺多少才人佳作?
現在正在說著這話的我也不過是學生中的一員,被束著雙手,假裝長了翅膀,其實在用腳打字而已。不過我倒想既然毫無辦法,不如另尋出路,盡量把體制外的時間利用起來;就好比監獄里集體散步時好好欣賞風景,然后在有人送牢飯來時用附帶的鐵勺子在墻角找一塊軟泥挖洞逃跑,而非整天唉聲嘆氣。
比如多讀,提升對文字的敏感度。
你很快會發現文言文不僅僅是工具還是藝術品,可以把它們變成藝術來欣賞而非語言來應用。寫白話文像放電影,一幕幕成像清晰,還可以加不同的濾鏡制造效果,讓人有貼近肌膚般的真實感。
無論古今中外文字都分好壞,要看當然專門挑好的。有些古文既無文采又無內容,讀來自然無趣。至于課文中選的什么,那就是牢獄日常了,沒什么好說。
說過的話拿出來再說一遍,如果過分輕視傳統的“老東西”,把全部精力放在發展進步上,那是會被人笑話的,不管在不在現代社會。把存在了幾千年的東西直接揉吧揉吧塞進垃圾簍,即使除去丟失的珍貴之物,也未免太可惜了。文言文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時間賦予了它時代意義,讀文言文更是一種能夠很大程度上跨越時間障礙觸碰過去的方式。
之前聽人提到過去要廢文言文的事;新文化運動也是出于政治目的,急需用一種便于所有人上至學者下至農民理解透徹的表達方式來傳播所謂新思想和新目標,除了國家水深火熱救國救民要緊,也就是政治理念需要爭取廣大群眾基礎吧。白話文因此普及,文言文卻不會因為這而輕易廢棄的。盡管說不上什么確鑿的科學依據,幾千年時光實在太過醒目,要忽視掉幾乎無法做到,所以才要把它們從垃圾簍清單里撿出來,再加上它蘊含的藝術美感和思想內涵,還要供在所有人都能欣賞的地方。不說瞻仰。
或許可以把側重點放在向前走上,但文言文是不能忘,并且要時時掛念在心上的足跡之一。作為一個現代中國人,該盡可能地兩頭兼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