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多年前國內汽車工業剛開始起步的時候,為了一下德、美、日等汽車強國學習造車技術和經驗,提出了“用市場換技術”的思想。
于是,大眾、別克、豐田等眾多的國外汽車品牌開始紛紛進入國內市場,找到自主車企成立合資公司,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南北大眾、上汽通用別克以及南北豐田等合資車企。
在此后的幾十年間,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不斷壯大,這些合資車企在國內的銷量也開始猛增。特別是南北大眾,頂峰時期國內銷量將近400萬輛,占大眾全球銷量的40%左右。
當然,銷量好的并不只是大眾,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在國內車企中中銷量也是遙遙領先。銷量好的背后,自然也讓這些合資車企在燃油車時代賺的盆滿缽滿。
然而,隨著新能源車的發展,合資車企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到頭了。且不說別克、現代和日產這些二線合資品牌,即便是大眾、豐田、本田這樣的一線合資品牌,在銷量上明顯大不如從前。
與此同時,以比亞迪、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在新能源車技術的推動一下,在銷量上徹底反超主流合資汽車品牌。特別是比亞迪,更是成為國內車企的銷量冠軍。
面對不一樣的時代,合資車企終于低下了高貴的頭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長期加價的豐田和本田現在也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優惠。即便如此,在銷量上依舊落后于比亞迪等自主品牌車企。
要說在國外汽車品牌中,最具先見之明的還是大眾和豐田。早在2019年底,豐田就和比亞迪共同成立了合資公司,主要生產研發純電動車,雙方各持股50%。
半年后的2020年5月29日,大眾汽車也和江淮汽車再次簽署了戰略合資合作協議,大眾投資10億元增持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股份至75%,合作重點還是電動汽車。這也是繼2017年6月之后,大眾和江淮再次簽署合作協議。
不過,就目前來看無論是豐田比亞迪,還是大眾和江淮,整體的合作似乎并不愉快。
眼見銷量逐步下降,進入2023年后大眾汽車坐不住了。先是前不久,奧迪和上汽達成了合作,奧迪或將會購買智己汽車的電動平臺。
這兩天,大眾和小鵬又達成了合作,大眾將會使用小鵬G9平臺造車。還有捷達,很有可能會購買零跑的技術平臺。
就連超豪華品牌保時捷,最近也傳出了向比亞迪尋求合作的傳聞。雖然保時捷中國相關工作人員向媒體否認了這一消息,但在車快評看來,這件事情應該是無風不起浪的。
作為全球的汽車強國,德系車“組團”來國內買技術,足以說明在新能源車領域,自主車企已經超越了德系車,引領了全球新能源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