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寫字教學中教師反饋、評價方法的研究
一、課題的提出
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有關語言文字工作的法規體系,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師范院校要繼續把說好普通話,寫好規范字,提高語言文字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寫好漢字是小學階段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訓練,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深化,當前小學寫字教學已經被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沖擊,現在的小學寫字教學仍然存在著這樣的現狀:1、低段重視,中高段淡化;2、語文教師重視,其它相關學科老師不夠重視;3、語文課內重視,語文課外忽視;4、忽視了寫字教學中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相關意志品性培養。學生字跡潦草,書寫態度馬虎的眾多,而能寫一手好字的卻是鳳毛麟角。怎樣改變這些現狀,還寫字教學的本真面目,無疑成了擺在小學語文教學甚至整個教育界面前的一大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和理論依據。
(一)課題界定:
1、寫字教學:寫字教學旨在指導學生把漢字寫得規范、端正、整潔、美觀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培養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意志、品格,以及熱愛學習、務實求美的良好素養。本課題研究中的“寫字教育活動”是指為了實現寫字教育的基本目標,在小學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開展的各種與寫字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它包括寫字課教學活動、語文課中的寫字指導活動和十五分鐘的午間練習活動及其他學科作業書寫指導活動等。
2、評價手段:根據一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制訂評價標準,通過系統的搜集信息,對評價對象作出價值判斷或事實描述的過程。本課題研究中的“評價”應該具備發展性、人本性、層次化等基本特征。
3、寫字教學活動評價:根據《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教基2002 8號)》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教學所提出的具體目標,制訂科學易行,分層次的評價標準,最大程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各種寫字教育活動中,對小學生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和書寫技能作出事實描述或價值判斷的動態過程。
(二)理論依據:
1、寫字教學評價中的傳統支撐理論。
《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教基2002 8號)》(以下簡稱“意見”)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小學寫字教育以及寫字教育的評價均作出明確闡述:“寫字教學要重視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字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課標”中的這段闡述指出寫字教學的重點,也為如何改進寫字教學的評價指明了方向。在“意見”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寫字教學評價,指出寫字教學的評價要有利于引導絕大多數學生對寫字、書法的興趣;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具有基本規范的寫字技能。并且“意見”還對小學各年級段寫字教學評價的內容和重點作出具體明確的闡述。
2、現代教育教學評價研究的理論成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教育評價的發展呈現出關注學生全面、可持續性發展和教師自身發展的良好趨勢,具體的研究理論成果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評價體系由單元走向多元。
以往的教育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師或者政府,這種單一的評價主體已經使得教育評價限于僵化而顯得毫無意義。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已經成為教育評價的大勢所趨,社會、教師個體和學生個體各自在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為人們所認識。主要分為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形式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三個方面。
(2)教育評價的目的,由評定轉向發展。
過去的評價大多是鑒定性的,目的是將不同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比較,從而忽視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而現代發展性理論則主張把評價的視野從單一的知識領域擴大到學生成長的各個領域。主張把評價標準的統一性、規范性與學生個體差異性結合起來。教育評價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生發展為主要目的。
(3)教育評價的手段,以一般性評價替代統整量化評價。
傳統的量化評價體現出一定的精確性和可比較性,但它忽視了學生多元自主發展的客觀實情,而取而代之的質性評價則主要是通過觀察、交流、收集反映評價對象發展的相關資料進行統整分析,用鼓勵性、易于評價對象改進的語言對評價對象作出全面、科學評定的過程。
3、人本主義思想和差異性教學原則。
人本主義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他們認為人類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這一理論將進一步使我們滿懷信心地研究寫字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形式和策略,將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寫字評價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突破口來研究。
差異性教學原則——素質教育承認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并把此作為實施教學的依據。差異性教學原則就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因材施教。對于這一教學原則的借鑒,我們認識到教學評價更加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評價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次給予評價也是小學生寫字教育評價的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內容。
三、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終生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與審美情趣,已經成為新世紀語文教學的共同發展趨勢。與之相適應,當前世界教育評價的發展也體現出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趨勢。許多有識之士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不少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近年來,國內上海等地開展了漢字書寫等級考核(考試)的實驗與研究,已積累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經驗。重慶市寫字教材實驗總課題組啟動了“重慶市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寫字實驗教材研究”的實驗工作,為我校開展“小學生寫字評價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 課題研究的目標及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個以人為本,以評價內容全面性和評價方式多樣化、情感化為基本特征的小學寫字教育活動評價體系。使小學生能在寬松活潑、催人向上的良好評價大環境中,練好字、做好人,從而讓他們掌握基本規范的寫字技能,養成一絲不茍、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品質。
2、積極探究小學寫字教育活動的內涵,我們將平常寫字教育活動與非常規寫字教育活動相結合;全校性集體寫字教育活動與班級、年級開展的小型寫字教育活動相結合為指導思想,初步建立起適合我校小班化優化發展的小學寫字教育活動的目標體系;
3、以午間三親練字活動為主要抓手,積極探索小學寫字教育活動過程中評價體質的改革研究,著力實現小學寫字教育活動中評價的互動化,評價過程的動態化,評價標準的層次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情感化。
(二)研究具體內容
1、小學生寫字現狀及原有寫字教學評價狀況的調查分析。
2、研究如何實現小學生寫字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與動態化,將寫字姿勢,書寫習慣與寫字技能三者有機地納入到寫字教學評價的內容和過程中來。
3、以寫字課(內容是抄寫本)為主要抓手,研究小學生寫字評價標準的層次化,評價主體的互動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情感化。
4、研究如何使小學生寫字評價與各學科書面作業質量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方法和策略,構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學生寫字水平的寫字評價大環境。
五、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調查法。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寫字感受、看法以及對現有的寫字評價形式的想法等,做到心中有數,為日后的研究工作展開作好充分準備。
2、個案研究法。
在實驗班和部分對照班中均設立個案,就學生個體作縱向的分析比較,在寫字習慣、寫字興趣、寫字姿勢、寫字技能等方面考察學生寫字水平提高的情況,以便在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調查研究的工作方向。形成個案研究材料和教育敘事材料。
3、統計法。
在實驗班和對照班之間開展各項數據統計(如寫字姿勢的正確率,寫字習慣和對漢字結構的把握能力等方面)。以檢查效果以及實驗研究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對實驗的指導和控制。
4、經驗總結法。
就各階段研究所取得的經驗進行認真總結,以便深化實驗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的開展和日后的經驗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課題研究步驟與進度安排。
本課題將在一至六年級開展研究,研究時間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
1、準備階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1)確定課題題目和課題研究人員,制定詳細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將修正后的課題研究方案提交市教科室(所)有關專家指導,并對課題研究具體實施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3)邀請有關專家對課題組教師進行相關技術培訓與指導。
2、實施階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1)分別在一、三、五年級確立一個實驗班。
(2)在實驗班開展調查研究,充分了解當前學生寫字的現狀及其對寫字教學評價的看法和期望,并對獲取到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完成調查報告
(3)以每天的午間三親活動為主要抓手,積極探索“午間練習活動”評價的多樣化,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和針對性,分層次給予不同學生評價,同時注意積累廣大教師中的成功經驗。注意進行小結:做到每日一小結、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小結。
(4)積極探索寫字教育活動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與評價過程的動態化,關注對小學生寫字過程的評價,將寫字興趣、寫字習慣、寫字姿勢和寫字技能都有機地納入到評價中來,實現寫字評價的全程化。
(5)探索寫字評價和各學科作業之間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全體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參與到小學生寫字教育活動評價中來,構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學生寫字水平的評價大環境。
3、總結階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
(1)撰寫研究報告,總結各項研究成果,邀請有關部門予以鑒定。
(2)籌劃課題成果集的編寫工作,積極推廣研究成果。
七、課題成果的呈現方式
1、研究報告;
2、研究的經驗總結論文。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內部條件:在硬件上,學校環境優美,每一個教室都有超大屏幕背投電視機,立式空調,每個老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并建有校園網絡系統、演播系統、四個多媒體教室;在軟件上,學校在教科研上和教育科研信息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先導優勢。同時,在師資上配用高級教師和青年骨干教師,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我校的《“‘無墻課堂’校本課程建設及研究”》實驗課題(已申報省級課題)歷經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已積累了許多有關小學寫字教學中教師反饋、評價方法的研究的成功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發表了20多篇論文、隨筆、案例。(課題前期已取得部分成果請見附表)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這項課題能夠繼續得到深化。本校教師中有多人曾承擔或參與市、區級課題以及子課題的研究任務,吳興陽老師的《無墻課堂小學生古經典詩文誦讀策略的研究》被評為紹興市二等獎。參與本課題研究的3名教師平均年齡不超過30周歲,精力充沛,積極性高,全體成員均為大專或大專以上學歷,課題組成員具備過硬的文化和科研素養。
2、外部條件:學校聘請了多名教育界的專家學者、特級教師作為我校的課題顧問,能幫助我們指導課題的研究與實施。本次課題研究不僅得到學校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我們還得到了市教研室教科所副所長研修班的班主任老師宋星亮對本課題研究作全程指導,這也為本課題研究增添一筆亮色。
3、資金投入:為確保本課題研究能按計劃順利實施,學校將專項撥出活動資金,以滿足本課題研究活動的各項所需開支,這是完成本次研究任務的重要保障。
課題研究報告,示范課、觀摩課、相關教學論文,優秀研究案例等。
十、課題組人員分工:
課題總顧問:宋星亮
課題指導員:劉雅萍
課題組長:譚海明
課題組成員:羅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