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皇甫君碑》,清代翻刻拓本,無缺字
歐陽詢書法,初效王羲之,但在模仿中又獨辟蹊徑,風格險勁。其書法在隋朝時即譽滿中外,世人以藏其墨跡為榮,朝野上下甚至國外使節多方告請,傾囊求購。據《舊唐書·歐陽詢傳》載:“詢初學王羲之,后更漸受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其牘文學,咸以為楷范焉。高麗甚重其書,常遣使求之。”
歐陽詢書法造詣很深,正楷、小楷、行書、草書、隸書、飛白、大篆、小篆八體皆精,楷書成就尤為突出,為歷代書家圭臬。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后人將他與晉代王羲之、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蘇軾并稱中國古代五大書法家。
唐代為中國楷書發展鼎盛時期。歐陽詢楷書采眾家之長,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其筆法起訖分明,結構均勻,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宣和書譜》稱其正書為“翰墨之冠”,其楷書被后人稱為“歐體”。
宋代朱文長《續書斷》評曰:“其正書,纖濃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法、面折廷爭之風;至于點畫之妙,意態精密,無以尚也。”其楷書作品以《九成宮醴泉銘》最佳。該作品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寫,書法嚴謹峭勁,為后世臨習范本。
《皇甫君碑》、《皇甫誕碑》、《虞恭公碑》也很著名。其中《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點畫重在提筆刻入,剛勁不撓,體勢險峭。楊賓在《大瓢偶筆》中說:“信本碑版,方嚴莫過于《邕禪師》,秀勁莫過于《醴泉銘》,險峭莫過于《皇甫誕碑》,而險絕尤為難,此《皇甫誕碑》所以貴也。”
在楷書創作理論上,歐陽詢撰寫的《傳授法》、《用筆法》、《八決》、《三十六法》等均為我國書法美學理論的珍貴遺產。如“八訣”: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之陣云,豎如萬歲之枯藤,撇如利劍斷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豎彎鉤如長空之新月,斜鉤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
“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對明代李淳構字84法、清代黃自元構字92法均有啟迪。后世科舉取士以歐字為考卷標準書體,相沿咸習。今岳麓書院門首“千年學府”四字即集歐體字而成。日本《朝日新聞》報頭題字亦選自歐書《宗圣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