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還有很多講究呢,何況從廚房中走出去的中藥煎法?
言行如一,從對自己誠實開始。
這是源寶每天原創更文第一年第187篇。
這真是一個古老而冷門的話題。現在喝中藥的少了,自己煎藥的更少了,看的人自然就不會多。也沒啥,自己看。古代所謂煎藥就是現在的煮藥,針對的是中藥中的湯劑。湯劑的原理是通過水火把儲存在藥物中的能量激蕩出來,游離在藥湯中,然后這些能量進入病人體內后,對不足的能量補,偏了的能量糾,亢了的能量消,大抵如此。湯劑是古代中藥最常用的劑型,所以煎藥的方式方法還是了解并加以注意的。煎藥器具一般用砂鍋,現在還可以用陶瓷鍋,不銹鋼鍋,為的是不讓活性高的其他金屬器具與中藥飲片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反應,所以不能用鐵鍋,銅鍋等。煎藥前沒必要先泡,那些難以煮透的藥比如茯苓塊啥的,就把它們砸碎,或者買切得很薄的茯苓片。一般都是先大火煮開后,再調成小火慢慢煎,一般煎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有的藥需要煎煮時間長些,并且需要先煮,比如生附子,生石膏,葛根等,有的藥需要后下,比如大多數芳香類的藥。大多數藥,煮一次就行,沒必要煮兩次。除非藥物特別多的,煮完一次后藥汁特別稠,那可以再煎一次。還有要求的特殊的煎法,比如傷寒論中的柴胡劑,都是去滓再煎。大多數藥開蓋煎就行,補益類的可以蓋蓋兒。有些藥不能蓋蓋兒煮,比如劑量稍大點兒的細辛,需要開蓋兒煮,不然可能會因為揮發油沒散發出來導致中毒。有些貴重的藥需要單煎,比如人參之類的,還有的需要單獨烊化(就是加點水再加熱讓其由固態變為液態)后兌入藥汁,比如阿膠鹿角膠之類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