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為主導的中國教育體制下,素質教育一直是比較矛盾的存在。從教育本質上看,二者并不對立,但由于成績、升學率等硬性指標的“擠壓”,學校和學生很少把大量時間用在素質教育上,這也是“體育老師會有事、音樂美術課會取消、心理課形同虛設”的重要原因。素質教育該如何突破?“學科素質化”怎么落地?
隨著近幾年少兒編程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素質教育似乎在科技素養這一陣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特別是在全球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孩子的底層思維能力、科技素養成為“學科素質化”的有效注腳。日前,少兒編程品牌童程童美召開“預見未來,解碼數字時代DNA”品牌&產品發布會,力求探索未來少兒編程在素質教育上的發展,重新定義這一新潮賽道。
1967年,多位MIT計算機學家打造了第一套編程語言——LOGO,標志著全球少兒編程的誕生。此后,知名少兒編程語言scratch誕生,美國、以色列、日本等國家開始將少兒編程引入教育體系,少兒編程正式在全球普及開來。
相對于一些西方國家,中國少兒編程起步較晚。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的普及為中國少兒編程的萌芽孕育了土壤。進入21世紀,國內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從根本上推動引導了國內少兒編程發展。2014年,浙江省將信息技術納入高考選考科目,并于2017年高考首次出現編程相關題目。
尤其是在2015年“十三五”規劃后,國內少兒編程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小高峰,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通知,將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考評體系,將編程教育納入基礎學科。到了2017年,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鼓勵中小學把編程教育以寓教于樂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帶到校園里面,明確指出應逐步開展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國內少兒編程正式走入風口期。
進入2020年后,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少兒編程賽道今年已發生13起融資事件。總體來看,融資事件數量雖不及2019年同期的17起,但融資金額過億元的融資事件共有4起,并購事件1起,二者均多于2019年同期。可見,即使在如此不景氣的今年,少兒編程賽道依舊表現出不錯的態勢。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至,各行各業都陷入到巨大的陰影之中。未來的不確定性使人們愈發迷茫,焦慮感倍增。面對如此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經濟復雜局面,數字化經濟卻展現出頑強的韌性。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成為行業不可或缺的角色,對促進國家經濟穩定、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云在今年中國綠公司年會演講中也談到“在今天所有巨大的不確定當中,我認為數字化是確定的,數字化一定會全面改造所有的行業。未來,不是每家企業都要轉型,但是每個企業都必須升級,完成數字化升級。今天純粹做一家互聯網公司,未必有回報,但是如果把傳統企業變成數字化,回報是肯定的。”
發展數字化教育已是大勢所趨,未來不論對于教育企業,還是孩子學生,掌握數字化能力都將是一項必備技能。數字化升級轉型是企業未來生存大計,數字化教育是孩子未來立身之本。從眾多教育細分賽道看,少兒編程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打通數字化教育的天然橋梁。一方面,其教育主體是中國未來的希望——青少年兒童;另一方面,其教學內容是數字化的基礎——編程思維。
對教育企業來講,近些年教育界很火的“OMO”模式,即是基于現在與未來進行的一場數字化升級革命。少兒編程賽道亦是如此,也呈現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趨勢,位列其中的童程童美已在探索的道路上。童程童美起步于線下,但布局線上的步伐早已邁出,疫情只不過是“推手”。2018年4月,童程童美推出在線課程平臺“童程在線”,使線上學習編程成為了可能。
此次疫情期間,童程童美再次加快自身線上布局的廣度和深度。在保證更多學員正常上課的同時,針對線上編程教學的特點,推出“三師課堂”等教學模式,更好的將線上線下相融合。從線下培訓為主,到布局線上,再到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童程童美采用的OMO模式給孩子帶來更加復合、全面的學習體驗。
對教育主體(孩子)來講,他們對數字化可能還沒什么概念,但他們一定會去接觸面對。未來的時代是數字時代,而孩子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接觸電腦、手機等各類電子產品,使用各式各樣的軟件APP。這些孩子需要掌握數字時代的能力和素養,而編程教育是培養數字能力素養的利器。它所培養的數字思維、工程思維以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未來孩子需要具備的剛需素質,也會助益語文、數字、外語等基礎學科的學習,這就是“學科素質化”的生動代言。如果說今天的孩子廣泛學習英語,是為了推開世界的大門,那么,學習計算機語言則是為了推開未來的大門。
政策角度看,未來少兒編程的重要性很有可能不亞于當前的主流科目,甚至還能成為孩子升學的關鍵。
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規定小學一年級開始設立科學必修課程,并覆蓋到小學全年級階段。這也是我國首次把科學課前置到一年級,并將其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課和必修課。
到了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年最重要的1號文件“強基計劃”,揭示未來新的人才選拔方向。從內容看,強基計劃在選拔定位、學校范圍、招生專業、錄取方式以及培養方式,都更加聚焦清晰地指出,未來將重點招收培養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國家緊缺的科學人才。
特別是在取消藝術、體育特長生后,科技特長生也成為了各個學校爭相搶要的香餑餑。目前,全國已有多地開始招收科技特長生。由此可見,未來孩子們在面臨升學、人才選拔時,科學素養是關鍵核心競爭力,而編程很有可能是一塊寶貴的“敲門磚”。
從前文提到的一系列政策不難看出,今天的人工智能發展對于數字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當前的教學模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人才培養上很難達到時代的要求。新技術、新人才面臨剛出高校門就與當前社會脫節的尷尬。隨著目前技術趨勢與產業機構的調整,培養全新的信息科技技術人才勢在必行。
如今人類社會正迎合擁抱人工智能,5G的開發和成熟,則為人工智能發展再次加蓄力量。在世界開啟5G商用后,其儼然成為世界各大經濟體的戰略焦點,數據中心成為5G時代重要的算力支撐。未來AI+5G能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我們不得而知,也預測不來,唯有提高改變自身,順應時代的發展。
如此來看,編程不再只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思維的創新與體現,是每一個孩子必備的基本能力。況且少兒編程的火熱,最開始就是由人工智能發展帶起來的,未來如果孩子不懂編程,可能就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
在未來的數字科技時代,孩子核心素養能力更加具象化,數字科技素養也日趨成為必備能力,那么未來的孩子具體需要具備哪些數字科技素養呢?對此,童程童美“未來教育研究院”認為,數字時代孩子需要構建4大核心能力:數字信息的辨識與分析能力;數字信息的調用與編輯能力;數字信息的應用與協同能力;數字信息的創新與反饋能力。
少兒編程在這些素質能力的培養上起著關鍵的作用,但絕不只是教孩子敲打代碼那樣簡單,這里面暗藏著許多“門道”。基于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及需求,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也有所不同。
童程童美首席教育官孫瑩表示,3-6歲是孩子感知和啟蒙的最佳年齡階段,此時不宜選擇在線學習的方式,應充分通過感知學習、體驗學習培養啟蒙孩子;7-12歲是學習思維和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可以通過OMO的學習方式,發展孩子專業硬件設備下的機器人設計能力并參加一些國際專業大賽;13-18歲則是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早期,開始面向社會獨立思考。這一時期應該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數字思維以及數字時代的核心能力,同時OMO學習方式應融會貫通于教學當中。
放眼未來,孩子可能將面對越來越大的“數字洪流”,少兒編程機構也需要不斷完善自身,持續創新優化教學內容。童程童美提出全新“1+X素質教育”理念,希望每個孩子在具備數字思維的同時,發展至少一項長期的興趣愛好,讓素質教育陪伴孩子終身。
“1+X素質教育”,“1”代表數字思維、編程思維、科技素質教育,這是數字時代人人都需要具備的思維和素養,也是孩子面向未來的剛需教育;而“X” 可以是美術、是音樂、是某項運動。不論哪一種“X”,只要是孩子發自內心熱愛的,都將驅動他/她的長期健康成長。長久來看,1+X素質教育的開展,更有助于培養孩子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在少兒編程這條“年輕”的賽道中,玩家們起跑不久。不同于其它已經成熟的教育賽道,少兒編程企業尚處于摸索前進的階段。雖然數字化是未來各行各業發展的主流,編程也是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完成數字化的重要基礎。未來是面臨“素質or應試”?這一教育老大難問題依然將有不同爭論。少兒編程教育要真正做到普遍性、普惠性還需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