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考古 | 大興安嶺嘎仙洞北魏石室祝文瑣談

新華社評其為“建國以來我國長城以北地區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為史學界研究鮮卑史乃至北方民族史,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是“罕見的重大發現,在國內外都受到普遍重視”。

《光明日報》載文說:“為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和其遠祖的口碑史料的可信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981年《中國歷史學年鑒》將其列為全國考古的重大成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將這項重大的歷史發現,載入了中學生的歷史課本。


















































嘎仙洞石刻祝文的發現,

無疑證實了游壽先生的思路正確,

運用文獻,推斷合理,

因而才有了這破解千古之謎的考古重大發現。

祝文還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讓我們從欒教授的文章中感受《祝文》的魅力!




大興安嶺嘎仙洞北魏石室祝文瑣談

欒繼生教授

1980年7月30日,在大興安嶺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的摩崖祝文(以下簡稱《祝文》)。祝文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以下略言數端。 

《祝文》可與《魏書·序紀》相印證,

展現出鮮卑人的壯大歷程。

鮮卑人起源久遠,發祥于大興安嶺。《祝文》曰:“啟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魏書·序紀》說:“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嘎仙洞石室

六十七世以后,至拓跋毛。他“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鮮卑人發展壯大起來。《祝文》曰:“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

米文平先生(右一)向學者介紹嘎仙洞《石刻祝文》

《魏書·序紀》說:五代之后,拓跋推寅立。“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未行而崩。”

又歷八代,拓跋詰汾帶領族人克服了“山谷高深,九難八阻”,“始居匈奴之故地。”《后漢書·鮮卑傳》說:“和帝永元中,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擊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詰汾之子力微“積十數歲,德化大洽,諸舊部民,咸來歸附。”于“三十九年(公元258年),遷于定襄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夏四月,祭天,諸部君長皆來助祭。”

又歷數代,至什翼犍,建國元年(公元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具備了國家的規模。其后,不斷征討其他部落,每每“大破之,獲萬口,馬牛羊百余萬頭。”當時,東至遼東,西到隴西,“莫不款服。”

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四月,什翼犍之孫道武帝拓跋珪稱魏王。天興元年(公元398年),“秋七月,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正式稱帝。

就這樣,鮮卑人一步步走出深山,南遷拓邊,從興安嶺至呼倫湖,從呼倫湖到陰山,從盛樂到平城,在這個過程中,鮮卑人完成了經濟生活和社會形態的轉變,由狩獵而畜牧農耕,從原始部落到封建制度,這是鮮卑人不斷興旺發達的輝煌歷史進程。

1982年,游壽先生(左三)踏訪嘎仙洞

《祝文》鐫刻之時,北魏蒸蒸日上,當時,太武帝拓跋燾已即位20年,35歲,正值英年,意氣風發。承先人基業,在20年間,完成了一系列的壯舉:公元431年,滅夏;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至此,東北南部至西北大部皆入北魏版圖,完成了北方統一大業,南北朝對立的格局最終形成。

《祝文》曰:“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剋揃兇丑,威暨四荒。”實有感而發。《魏書·世祖紀》稱拓跋燾“聰明雄斷,威靈杰立,籍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南夷荷擔,北蠕消跡,廓定四表,混一戎華,其為功也大矣。”誠不虛也。

祝文的文風與書風是北魏國力與文化的綜合體現。

鮮卑人的蓬勃發展,與他們不斷吸取漢人文化密切相關,遷到陰山之后,南鄰漢族地區,往來交流頻繁。《魏書·序紀》載,力微之時,曾與魏、晉和親,力微譴其子“如魏,且觀風土。”其子“風彩被服,同于南夏。”“以國太子留洛陽,為魏賓之冠。”“在晉之日,朝士英俊多與親善,雅為人物歸仰。”《魏書·儒林傳》載,拓跋燾大量任用漢族士人,授以重任。敦煌索敝“以儒學見拔,為中書博士。……京師大族貴游之子,皆敬憚威嚴,多所成益,前后顯達,位至尚書牧守者數十人,皆授業于敝。”儒生常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徒七百余人,京師學業,翕然復興。”“于是人多砥尚,儒學轉興。”在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文字作為文化的傳播載體,書法自然是重要內容之一。

游壽先生題

《大興安拓跋魏摩崖祝文》

1982年11月

《祝文》曰:“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

《魏書·世祖紀下》說: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烏洛侯國遣使朝貢。”

《魏書·禮志》言之更詳:“魏之先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在這蓬勃向上的時候,欣聞祖先發祥地所在。這篇廟堂之文撫今追昔,遙想悠遠歷史,氣度宏闊,滿懷成功喜悅,這無限的激情在《祝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其文風字里行間回蕩著昂揚的氣勢,其書風端莊典雅,從容大度,一派雄視四方的磅礴大氣。

游壽先生題字

葉昌熾《語石》論石刻,每涉及時代和地域的影響。由此觀之,《祝文》氣勢來源于雄強的國力,是基于拓定四方,統一戎華的無限豪邁,雄強的書風和通脫的文風折射出北魏強盛國力和政治背景。相形之下,百余年后,北齊魏收編纂《魏書》的時候,轉錄文字,時過境遷,從二者細微差異中,可見《魏書》氣勢明顯遜色。試看,《祝文》:“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剋揃兇丑,威暨四荒。”辭氣昂揚;《魏書·禮志》:“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兇丑,拓定四邊。沖人纂業,德聲弗彰。”則略遜一籌。

時空和風格定位。

自包世臣、康有為大倡碑學以來,魏碑書法受到廣泛重視,其風尚至今不衰,然而,由于現存材料的限制,《祝文》發現之前,人們大多著眼于北魏中期以后的碑刻,而對北魏前期的書風則致力甚微,《祝文》填補了這段幾近空白的歷史。北朝書法資料主要都集中在北魏遷洛之后,所以人們論北朝碑刻,多以地域論其風格,并以河南、山東為重點。《祝文》的發現,足以使人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祝文》書法可視為漢隸與魏碑之間的樞紐,是目前所知最為可靠的北魏書法的開端。它上宗漢隸,下啟魏碑。為從時間、地域縱橫兩方面綜合考察北朝書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片

從時間上看,《祝文》上距道武建國五十七年,下距孝文遷都五十一年,這百年之中,數《祝文》書法時間確鑿,內容完整。從地域看,當時,北魏早已于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又統一北方。所以,《祝文》雖刻于大興安嶺,但其作者,應出于祭祖官員,可作為北魏前期北方地區書風的代表。一不為少,彌足珍貴,由此可以窺見當時北方地區的書法面貌。《祝文》使我們產生了這樣一個基本認識,即北魏前期北方地區的書法,隸意尚多,同時已帶有真書的意趣。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系》曾經指出:“《石門銘》飛逸奇渾,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門頌》。”按,《石門頌》刻于148年,《石門銘》刻于509年,時隔360年,相距遙遠。《祝文》刻于443年,早于《石門銘》近70年,其書風延續著漢隸體系,與《石門頌》一脈相傳,可以視為《石門頌》、《石門銘》二者之間的重要樞紐。它上承漢隸雄強壯美之余脈,具《石門頌》之風,下啟魏碑勁健峻逸之真意先河,開《石門銘》之源。其間隸楷嬗變之跡,清晰可見。此外,前秦《廣武將軍產碑》刻于369年,又早于《祝文》75年,出于陜西,隸意濃重。代國曾一度被前秦所滅,淝水之戰以后,拓跋珪復國,因此《產碑》特征恰可作為理解《祝文》書法的佐證。

拓跋魏摩崖祝文初拓

同時,還可以看到,書體的演變是一個復雜而緩慢的漸進過程,常因時因地而異,每每相互交錯,呈現出不平衡的特征。隸、楷交替,南方的《谷朗碑》刻于三國吳鳳凰元年(272年),已具楷意,甚至有人視為楷書。171年后的《祝文》書法,仍以隸意為主,僅微有楷意。孝文遷洛之后,墓志、造像多以楷意為主,而北周時的四山刻石卻多數又以篆隸意蘊出現。要研究這些復雜的情況,關鍵在于確定時間與地域的觀察基點。《祝文》書法,將北魏書法的確鑿資料大大提前,《祝文》、造像記、墓志銘、四山摩崖,儼然一幅北朝書法演進圖。

以風格論,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分》將分書區分為篆筆作隸與隸多篆少等類型,尋此方法,我們也可以將魏碑分為以隸筆作真書和真多隸少者,《祝文》堪稱前者代表,且鳳毛麟角,后者是絕大多數,《張猛龍碑》、《龍門四品》以及眾多墓志,不勝枚舉。

游壽先生《題大興安嶺鮮卑石窟摩崖祝文》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十六宗》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豈與晉世皆當書之會邪,何其工也?譬江、漢游女之風詩,漢、魏兒童之謠諺,自能蘊蓄古雅,有后世學士所不能為者。”如果說,窮鄉造像美在天籟純真,猶如“風詩”,那么,《祝文》書法出于皇家,則美在其廟堂肅穆氣象,可謂“雅頌”矣。

署名方式的變遷。

秦漢以降,碑刻署名者鮮,至南北朝,流風相沿,署撰文、書寫、鐫刻之名仍未成定制,故其間多數全然不署,偶有少數署者亦不能三者盡備。以下,按時間為序,列署名確鑿者,以見其軌跡。

漢代碑刻,《武斑碑》署書者紀伯允。《石門頌》署撰文者王升。《華山碑》署刻者邯鄲公修、蘇張,還署市石者杜遷、察書者郭香,或謂書者郭香察,此例較為特別。《衡方碑》署書者朱登。《郙閣頌》署撰者字漢德,書者子長,或以為子長即仇紼,因石刻缺文,未可知。

北朝碑刻,《祝文》署刻者東作帥使念。《石門銘》署書寫者王遠,與《武斑碑》相類。《始平公》署朱義章書孟達文。《孫秋生》署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此二者與《郙閣頌》相類。按,《始平公》刻于太和二十二年,即公元498年,《孫秋生》造訖于景明三年,即公元502年,《祝文》刻于太平真君四年,即公元443年,二者與《祝文》相距近60年,其署名方式頗異。

自《武斑碑》始署書者,至唐《雁塔圣教序》,則撰、書、刻三者俱備。按,《武斑碑》刻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雁塔圣教序》刻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4年),五百年署名方式遞變過程,清晰可見。其間,唯《祝文》獨署刻者,原因何在?竊以為,雖文獻難征,以行文推測,“東作帥使”當為官職,《魏書·官氏志》未載此職,蓋因職別卑微也。“念”應為其名。葉昌熾《語石·題名書法不同》列各種題名形式甚詳,要之,《祝文》當屬于題官與名者。此文撰書者均當出于祭祖大員,既例無署名之制,又無以書名世之欲,故未署名。《祝文》所在洞壁,先經人工鑿平,然后再鐫刻文字。憑吊圣地,勒石永志,如此莊重之文,必須認真刊刻,說明鐫刻者,恐非為炫名,而為明其責任。

嘎仙洞《祝文》復制

另,《祝文》稱“東作帥使念鑿”,所謂“鑿”,當指既鑿平石壁,又鐫刻文字,并非不經書丹而直接鑿刻。因為,若直接奏刀,點畫必多隨形無筆意,結體也多草率而不精。觀《祝文》初拓,雖剝蝕較甚,但是筆墨情趣,可以推見。

總之,祝文文風、書風是當時北魏雄強國力的反映,有著深刻而廣泛的時代背景,祝文書法是漢隸與魏碑之間的重要樞紐,可以從多方面探討,對于《祝文》書法藝術價值應有充分的認識。

小編集《龍藏寺碑》

喜古室現于今代

哀南海不知北山

葉氏、康氏無緣《祝文》。《祝文》書法堪與《石門銘》、《鄭文公》等相提并論,同為北朝書法的杰出代表,以時代先后而論,《祝文》書法雄居首位,當之無愧。《祝文》的書法藝術價值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新的書法史論著理應提及,北魏初期書法史有此確鑿實證可論之更詳。愿博雅君子留意焉。


作者簡介

       欒繼生教授,1963年5月生于黑龍江省雞西市,1984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游壽教授,兼任游壽先生助手10年。一直從事中國歷史文獻、書法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治學同時,進行書法創作,注重碑帖融合,作品富于書卷氣息。已出版《欒繼生書法作品集》2部,在《中國書法》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 30余篇。《人民日報·市場報》、人民網、《書法賞評》《黑龍江畫報》等媒體有專題介紹。

       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

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

——胡小石先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魏《山徽墓志》
鮮卑的故事(一)
鮮卑的故事(五十)拓跋出山
如此雄渾·稚拙·放逸 /北魏《嘎仙洞祝文》(附局部放大)
混亂時代之中的美——承上啟下的南北朝(上)
鮮卑時代之一:嘎仙洞,鮮卑是怎樣在這里“龍興”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安泽县| 佛教| 淄博市| 嘉荫县| 闽清县| 翼城县| 垫江县| 溧阳市| 泽州县| 修武县| 麦盖提县| 舟曲县| 宜兴市| 通城县| 陕西省| 井陉县| 萍乡市| 十堰市| 库尔勒市| 莱西市| 开封县| 合江县| 柞水县| 武清区| 抚顺市| 安吉县| 云梦县| 龙州县| 镇康县| 丹凤县| 贵定县| 广南县| 东莞市| 冷水江市| 雷山县| 舞钢市| 宁德市| 诏安县| 舒城县|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