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博客教父毛向輝和國內教育網站先驅、“惟存教育”創立人柳棟打了個賭:“我不認為會有多少教師能正確使用博客。如果有一個校長寫了自己的博客,我輸給你100元。”那一年,毛向輝輸了300元。
2004年,柳棟又要和他打賭,可是,“向輝跳起來,說我在詐騙他。”“要是遵循賭約,到今天我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柳棟笑了起來。
2005年,在素來艱難而緩慢的教育改革中,博客創造了教育信息化的奇跡。教育博客在全國遍地開花,教師博客成了“包產到戶”的運動。個人博客、團隊博客、博客群落,紅紅火火,訴說教師的心聲,探索教育的真諦。
2006年,教育博客正在從草根文化登入大雅之堂:蘇州電教館館長的博客“金陵敘事”,引領教師高級研修班紛紛開博;山東淄博教育局下發紅頭文件,拉開“優秀教師博客大賽”的序幕;教育部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建設項目”,教育博客納入全國一千萬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內容。
2007年,更多的教師博客精彩故事將讓人目不暇接……
教育博客橫空出世:“這是無法預約的精彩”
中國著名的IT評論家方興東對教育博客如此定義:凡是利用博客作為教育、教學工具的,我們都可以視之為教育博客(edublog)。狹義的教育博客僅指教師博客,是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利用互聯網新興的“零壁壘”的博客技術,以文字、多媒體等方式,將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學心得、教案設計、課堂實錄、課件等上傳發表。教育博客超越傳統時空(課堂范疇、講課時間等)局限,促進教師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并讓全社會可以共享教育知識和思想。
黎加厚被稱為中國教育博客理論第一人。2003年9月的一個傍晚,他在Google上查找教育方面的資料,偶然間,瀏覽到北京師范大學莊秀麗博士的博客,上面有大量的最新信息、精彩文章、熱情回復和討論。讀后,他被震住了。通過莊老師的博客鏈接,他又看到了許多熱心教育技術的青年教師的博客。他意識到,這是一種嶄新的信息交流和傳播方式,它正在改變著教育者的生存環境。身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主任的他,立即打電話給系里的青年教師,要他們跟蹤教育博客。
為了研究博客,黎加厚和他的研究生創建了自己的實驗博客群落“東行記”——一批來到中國東方搞教育的青年們的家園,用來記錄學習和成長、交流教育理論和心得。他們還把教育博客的相關內容加入到常規教師培訓中。
沒有料到,博客的發展遠遠超出了黎加厚的想象!兩個月之后,兩件事情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自己和參與“東行記”的研究生逐漸養成了每天到博客上學習、交流、討論的習慣;各地教師紛紛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在上面撰寫自己的教學故事,博客成了掀起頭腦風暴的場所。
教育博客迅速成為受老師們歡迎的新鮮事物,各個學校教師的博客在Google、百度等主要搜索引擎中排位迅速上升。在多年成效不顯著的教師培訓中,這種少見的流行現象引起了黎加厚的思考。
其實教育博客現象并非是奇特的,只要分析一下教育博客產生和發展的背景,就會恍然大悟。
1.Web2.0時代的浪潮猛烈地沖擊著每一個人。Web2.0提倡人的理念認識和技術概念化,其核心是用戶參與,它的價值形成于用戶參與貢獻的網絡效應中。博客正是Web2.0應用的典型范例。
2.博客的發展勢頭迅猛。2002年,資深博客戴夫·溫納進入哈佛大學,將博客之火燃向校園。2005年全球博客數量突破1億個,中國的博客數量達到了1600萬個。與之相應,2005年被稱作國內教育Blog的應用年。到了2006年,教師博客已經成了與越來越多的教師朝夕相伴的心靈家園。
3.適逢教育轉折期,教育信息化帶動大量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專業化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初至2004年初,教師中的先行者,已經嘗試將博客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
博客的Web2.0特性,符合現在所倡導的教育理念,自然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
博客在線:“心靈的卡拉OK”
目前博客在教育教學的不同領域都有著不同的應用。按應用可分為教師博客,學生博客,教學輔助平臺,班級管理日志,家校聯系平臺;按寫博客的人的身份可分為教育技術專業師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領導和管理人員,一線教師,學生,家長;按交往方式可分為個人博客,群體博客或團體博客,區域博客聯盟。
教育博客的內容涉及:
1.教育敘事,教育敘事研究,教育細節,生活化教育;
2.行動研究,反思,虛擬教研,遠程教育,專業成長;
3.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
4.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培訓;
5.交流與分享,頭腦風暴(經驗,思考,視點,理論,資源,案例);
6.非正式學習,自我更新,知識管理。
筆者在
海鹽毗鄰杭州灣,一年多來這里的教育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老師、校長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
“我自己也覺得驚訝”,宋衛娟是海鹽天寧小學的一位普通數學老師,兼任班主任。經營博客一年零四個月,博客給她“帶來了一連串驚喜”。
2005年1月,從鄉村來到天寧小學的她,在新同事和校長的介紹下,第一次打開了“海鹽教師博客”??粗晃晃唤處煵┯言娨话忝利惖拿?,讀著一篇篇精華日志抒發的教育感悟,年輕的宋老師怦然心動。回家后就申請了自己的博客,以“愛書女子”為博名,記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小故事。“很短,但覺得很興奮”,宋老師開始了自己的教師博客之旅。
“最初的文章大多是為了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看到朋友的回復就樂滋滋的。”后來,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宋老師常常有一些疑惑,如“為什么同樣的教學方法會在兩個班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寫入博客尋求解答;一些思考,如“對學生接受程度的期待落空時,教師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教學?”寫入博客引發討論;還有一些教學心得,如“讓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教學商不變性質有感”,也寫入博客與其他老師分享。
前不久那次“痛苦的選擇”班隊課后,宋老師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和感言記錄在博客上:
“……我向學生宣布:‘請同學們再劃去一項,最后只保留一項。’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凝固了,孩子們的表情此時看上去已經有點呆愣了……看著這些言語,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在選擇中,孩子們領會了親情的珍貴,明白了友情的可貴,勇敢面對自己的心靈,不退縮,不逃避……我想讓我們的孩子了解,不管社會怎樣改變,很多東西是永遠不能放棄的,比如親情、友情、人格、理想、生命等。”
第二天一早,她點開博客,看到很多回復,有表示共鳴的:“雖然以前我也在班里試過,但今天讀著,感覺又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這樣的班隊課收獲何止在一節課!”有提出擔憂的:“你是幸福的,有一群有心的學生,我最擔心的是學生沒感覺怎么辦?在現代社會的影響下,學生的道德教育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啊……”還有一位“忙客”在第一時間作了精彩點評:“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舍—得’之間作出抉擇。對孩子們來說,已經開始面對,而且必須面對很多的選擇。雖是模擬,也足夠震撼。”
“忙客”是宋老師所在小學的校長張擁軍。面對自己學校和全國中小學一線教師高漲的博客熱情,他在自己的“忙客在線”上這樣解讀:卡拉OK幫助許多過去不出聲的人獲得了解放,博客可以理解為所有人心靈的卡拉OK。大眾性、自發性、平等性成為它的主要特征,借助博客,以人為本將進入更深的層面,理想主義將得到本質上的尊重。
在海鹽教師博客上還活躍著一位游客——“余人”,他的大量優質回復給老師們以鼓勵和點撥。博友們隱約“感覺到他是一位研究教育、研究教學、研究教師的行家。他的參與,無論是從思辨的啟發還是情感的激發上,都給我們帶來內在的積極影響”。
“余人”是海鹽教育局副局長徐世民,他最初想以回復的方式來鼓勵教師們養成博客的生活習慣,一不小心,反倒是自己養成了讀博客、回博客、用博客來工作的習慣。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教育博客群落,每個群落以地域為單位,將該地區成百上千的教師個人博客串聯起來。其中蘇州教育博客、山東淄博教育博客、四川綿陽陽光博客、深圳南山實驗學校教育博客、海南成長博客、浙江象山教師博客、蒼南教師博客等,已經影響到全國各地教師。
“博客搭建平民教研的平臺”
“吾日三思”是海鹽縣教研室主任陸李松,他提出了“平民教研”的概念。其實很多教育管理者都意識到,傳統教研活動的“精英傾向” 越來越濃厚。參與教研活動的人員主要是骨干教師,而且隨著教研活動級別的升高,參與的人數越少,許多普通教師可能一輩子也沒參加過縣里的教研活動。
過去和目前的許多教師專業發展培養機制,比較多地關注骨干教師的培養,或者說“精英群體”的培養,對一般教師的專業發展,一般教師的教學研究關注得比較少。因為現實中的教研活動,受到人員個體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時空條件的限制,往往影響到人員的互動參與,也限制了參加活動的人數,難以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互動的教研關系。
但是,可以說所有的教師都有專業發展的需求,但傳統的骨干教師培養模式滿足不了這一需求,現實的傳統教研模式也滿足不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而教師博客則以其“無限制,零壁壘”的特點發揮著以下作用:
(1)彌補傳統教研模式的不足,給教師提供和名教師直接對話的機會、發表自己教育教學思想的空間,為一般教師參與互動性教研活動建立了有效的載體。
(2)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深度溝通,打破了身份、地位、地域和學科的界限,實現了由“精英教研”向“平民教研”的轉化。
(3)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交流、積累的習慣,培養教師的共享、開放意識。
博客搭建了“平民教研的平臺”。它符合廣大教師的實際,給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研視角。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教學研究,基于學校真實生活,關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尋找其中有意義的細節,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和行家的指導,從而改進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博客往往能帶動一個學校的大多數教師參與,進而影響到更多的學生。
解讀教育博客:“喚醒教師主體意識”
從來沒想過自己也能參與到教育改革中,也從來沒有哪一次教育改革有教育博客這樣的效應。數不清的教育改革實驗在全國各地進行,但是要么集中于少數骨干精英,離普通老師很遠,要么對教師強行灌輸理論,教師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熱情和創造力沒能得到有效的調動。
黎加厚教授多年從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研究。他發現,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改革或教學活動,核心是教師的參與和創造性,離開了一線教師的努力,任何教育改革的實驗或理想都無法變成現實。
但紅紅火火的教育博客卻受到了教師們的青睞。經常會看到:一位老師一天的教學工作完成了,反思一幕幕教學活動情景,飛快地敲擊鍵盤,在博客上傾訴心中的感動和頓悟;教師同伴們在博客上相互閱讀學習,回復鼓勵對方。計算機記下這些日志的寫作和上傳的時間,往往是夜深人靜之時。一年后回首自己的上萬字、甚至是幾十萬字的日志,連作者自己也倍感驚訝……
為什么教育博客讓教師們如此癡迷?
黎加厚解釋道:博客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表自己的任何故事,同時與全世界的讀者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為每一位教師實現了“個人出版”和“團隊出版”自己教育敘事的夢想,真正給教師們自己的話語權,推動教師進入一個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我發展、回歸主體意識的時代。
博客技術門檻低、文體形式多樣,它記錄和傳播人們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現場觀察、日記、訪談、傳記、書信等,述說老師們自己的經驗和實踐,將他們的個人教育智慧轉化為集體智慧和共享資源。
博客使教師突破了個人的小圈子,教師之間、讀者與研究者之間可以展開充分的交流,在線得到來自全國的同行和專家教授的幫助,進行頭腦風暴,創造出更多的智慧,促進了學習型學校、學習型生態環境的形成。
博客幫助教師長期堅持體驗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會帶來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它是教師對自己主體性的重新認識,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的養成,變被動為主動,尋求自身的專業發展。
(超鏈接)國內知名教育博客地址:
東行記:http://www.jeast.net/index.html
海鹽教師博客:http://www.jsblog.cn/index.html
蘇州教育博客:http://www.szeblog.cn/index.html
淄博校園博客:http://zbsc.zbedu.net/blog/main/index.asp
深圳南山實驗學校教育博客:http://61.144.246.33/txy/blog/
象山教師博客:http://www.xsjs.cn/index.asp
蒼南教師博客(智客):http://www.cnpk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