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學下的課堂教學強調以人為本,教師應該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應充分關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愉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關鍵詞:以人為本;心靈成長;學生
心靈的世界有多大?無限大!正如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心靈的成長有多重要?關系一生的幸福!心靈的財富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目標,人做事的動力,也是人感受生活的能力,品位快樂的能力。精神世界充實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心靈的缺失有多可怕?影響一生的失敗!如果學生的成長中缺少心靈的滋養,那么我們的教育也是缺失的教育。
一、教師心靈關懷的缺失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學生心靈的成長和發育。然而,許多教師至今卻還并未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以致于對學生心靈的關懷一直以來漠然而無知,由此所引起的心靈傷害也就斷然不可避免了。
曾經有一位對學生心靈的傷害問題的探究者,對325名教師和653名學生就教師傷害學生一事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表現,年齡越小,年級越低,學生受到的傷害越大。有的學生被老師罵,有的教師甚至隨意舉手打學生;還有的教師不顧學生的顏面,故意貶損學生的人格等等。在學生遭受的傷害中,被調查者認為體罰是表面的,而心罰所受到的傷害則是長期的,甚至是終生的。
筆者所在學校曾經有這樣一個學生,他的英語成績很差,自己很想學好,但又不知道怎樣學。有一天上課時,英語老師按順序叫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眼看就要輪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動,因為那道題他能做出來,但還是有點緊張,然而,英語老師卻沒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學。這時,這位學生感到侮辱,后來升高中時,英語才考了48分,使他進不了重點中學。這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師講公開課、觀察課、優質課、示范課的課堂上更為多見。
客觀地講,英語老師可能一時疏忽沒叫他回答問題是無意的,但這個學生卻不會認為這是無意的,他會以為是英語老師看不起他,嫌他英語太差才不讓回答問題。從此案例中可見,英語教師的無意傷害極大地改變了這個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心理狀況。他不僅放棄努力學習英語的動機,而且發展到害怕上英語課,直接導致了他升學的失敗和對未來的焦慮。當然,引發無意傷害的根本原因也應歸之于這個學生,歸之于他的無中生有和過度敏感。但并不是說老師沒有任何責任,從心靈關注的角度來看,老師的言行任何時候都應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經心。
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靈
事實上,許多教師行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而造成的。我們常說,教學要獲得應有的實效或效果,必須依賴于我們對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的遵循。
一條是教育的內容符合社會的要求。教育首先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必須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才會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緊緊地抓住時代的脈搏,時時關注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另一條是教育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即教育的內容與方式都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樣的教育才會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并為學生所樂意接受。這就是說,教育還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教育不能脫離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教育中的有關年齡特征的問題,是不能被忽視的。
在這兩條規律中,就教師的工作性質而言,主要應該是對第二條規律的把握。因為教育為社會服務的最終目標,還是為了促進人本身的身心素質的發展,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幸福而服務的。也就是說,以人為本,以人的身心素質為本,這不僅是教育的出發點,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對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輕視的,否則就無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從心靈關注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心靈具有可塑性,同時也是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向上的心靈,一顆善于學習的心靈。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內容本身的正確與否,而主要在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是否貼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實際。同時,符合兒童身心實際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對兒童年齡特征的尊重與了解基礎之上的,要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要使教學真正成為一種具有富有實效的教育行為,教師就必須認真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征,并以此作為教育的起點。
三、教師要掌握教育的方式與藝術,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心靈關懷在了解了學生心靈發育的特點之后,還應注意掌握一些具體的教育方式與藝術,這是教育怎樣更好地防止教育傷害,避免無意傷害,根除有意傷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條件。
在學生心靈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教師的輔助。教師對學生的幫助要得體,要會愛學生。愛,不僅僅只是一種付出和給予,它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和靈巧的藝術。愛是奉獻,愛也是理解。愛可以通過滿意而傳達,愛同樣也可以通過不滿意而流露。
作為教師,就要體察學生心靈的變化,學會附耳細說,學會正面暗示。據說韓國有個官員在微服私訪,路過田間時,看到一個農夫駕著兩頭牛正在耕地,就大聲問:“你這兩頭牛,哪個更棒?”農夫看著他一言不發,等到了地頭,牛到一旁吃草去了,農夫才附在官員的耳邊小聲地說:“邊上的那頭牛更好。”官員很奇怪問:“你干嘛用那么小聲地說活?”農夫說到:“牛雖是畜類,但心卻是和人一樣的,如果我大聲說這頭牛好,那頭牛不好,它們能從我的眼神手勢、聲音里分辨出我對它們的評論,那頭雖然盡了力,但仍不夠優秀的牛心里會難過……”
試想,一位農夫對待一頭牛尚且如此講究方式、方法,那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是更應該注意嗎?尤其是教師的評價性語言,其意義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終生的,也是短期內難以忘懷的,無意傷害是無心的結果,但無心之過變有過,歸根到底,還是與教師的素質有關。
四、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將關注學生心靈作為德育工作的新起點
現在的學生升學目標較高,家長、外界的期望值也較高,學生心理壓力大。學生離開了父母,開始了獨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獨立判斷和處理,心理上感到孤單。這些學生在小學和初中時都是表揚、獎勵的對象,倍受關愛,沒有經歷過挫折,沒有體驗過失敗,自尊心很強,但心理脆弱。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必須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這是“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我們要做好以下工作:
1.形成共識,關注孩子心靈成長
我們總結和反思了傳統德育中一些違反教育規律的做法,提出德育工作必須是“人”的德育,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我們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能過于簡單機械。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需求,掌握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德育內容、目標和方法。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我們要求全體教職員工參與教育和管理,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
2.開設心理健康課,建立心理輔導室
學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就高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導。同時還要建立心理輔導室,每天定時對學生開放,解決學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適。
3.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實施教育和管理
要求班主任每學期與學生個別談話兩次,除了進行必須的教育,主要是縮短與學生心理上的距離,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感到輕松愉快。學期末學校要給家長寫一封信,在向家長匯報學生成績的同時,會特別提示家長:“……要客觀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績和進步。”
對于學生的違紀現象,我們首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對于學生的一時沖動和一貫的惡劣行為要區別對待,因人因事而異,對違紀學生采取既能產生教育作用,又能被接受的處理方法。
通過實踐,我們認識到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德育實效性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德育工作肩負著神圣的使命,我們應該遵循教育規律,有所繼承,勇于創新,將學生的自身發展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統一起來,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德育,也有培養社會精英的高層次追求,既要利用好校內資源、課本資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會資源、生活資源,在國家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培養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縱觀上述所言,教師應當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綜合知識和嫻熟的教育技能,要以關懷、親切的態度與學生溝通,探究行為的原因,教師應當走進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蔡汀譯.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張厚粲.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3]仇忠海.“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學校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puts humans in the center.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mplementing mental education while impac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keep their ey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feelings so that they feel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and improve in their autonomy in learning.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ness; spiritual growth; student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