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幅導圖,分別為高效課堂的“教學系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
前言:一種經(jīng)濟實用的方法
某些傳統(tǒng)名師、名校為什么要反對課改?
一個被舊教育寵愛的人,不僅本能地想保留它,而且?guī)缀醪豢杀苊獾貑适Я丝陀^評價它的能力。正如道爾頓學校的創(chuàng)辦者海倫所講,“他們的思想被包上了‘硬殼’,即使他們中有些真誠善良的人,但因把全部經(jīng)歷‘奉獻’給了他們認為的那樣的教育,因而也便喪失了重燃真理之火的能力,什么也無法讓他們拋開陳腐的經(jīng)驗和既得利益”,這讓人倍感遺憾。
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指南》中曾說過“凡是不能自我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所有從事教育的人,都應該從這句話里找到自己時時要面對的挑戰(zhàn),積極地投身于教育改革。改革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尤其是“全天下課改人聯(lián)合起來”,去敢于推翻舊教育、建設新課堂、呼喚新學校、培養(yǎng)新人類。
但同時又要提醒大家警惕那些帶引號的“高效課堂”,因為它們正以撲朔迷離的各種幻象,打著素質教育的大旗,披著課改的外衣,大興應試教育的“妖風”,蠱惑著許多不明真相的人舍本逐末,尤其要警惕那些應試名校,他們的“教育”還停留在野蠻時代,除了對升學率有興趣外,是從來不會對師生、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真正負責的,他們所膜拜的東西,除了沒有教育,其它的一樣不少,如果我們寬容到任這樣的“教育”大行其道,那只能說明我們缺少對教育應有的敬畏。
我當然是一直為了課改而不遺余力地搖旗吶喊。不改,教育就沒有出路。世界上所有覺醒的民族所形成的基本共識是,教育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仍然與國際先進教育有著本質的差距,這將無疑決定著中國真正的前途和命運。教育的現(xiàn)狀讓很多有志之士寢食難安。
教育的問題的確很復雜,比如教育的方向性問題,本質和規(guī)律問題,如果我們不承認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方向、本質、規(guī)律有問題,那么,我們只能去“微觀”的教學里去找問題了,去找找觀念、認識、方式、方法是否需要進行科學的改進?
教育的課堂并發(fā)癥
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記嗎?
教學是時間+汗水嗎?
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學會知識嗎?
教育人幾乎一致的看法是,傳統(tǒng)教學正在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的教學顯然是有罪惡感的教學,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田保華先生把這樣的課堂稱之為“缺德的課堂”。然而事實是,當大多數(shù)教育人認識到問題的存在之后,卻又為什么對課改心存遲疑?一個比較大的分歧在于,同樣是在談論“課改”,專家和名校熱衷于形而上的課程改革,而草根和農(nóng)村學校卻選擇了形而下的課堂改革。課程和課堂,到底誰更應“改”,或者誰更應先“改”?在草根們看來,如果不改變課堂的課程改革,恐怕只能是鏡花水月,他們認為教育的問題集中暴露在課堂上,基于“教中心”、“師中心”的課堂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新課改理念。教育的發(fā)生首先在課堂,沒有課堂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教育的革命。在他們看來,當下教育諸多的問題都是源于課堂,唯有堅決摒棄“教中心”、“師中心”,轉而在新課改框架下建構“學中心”、“生中心”才能激活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出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因而,當下傳統(tǒng)教育從根源性上看,患的是“課堂并發(fā)癥”。唯有找到課堂這個“支點”,才能撬動全局,只有解決了課堂問題,其他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課堂改革要解決什么問題
為什么要堅決瞄準課堂動手術?如果從“效益”出發(fā),是為了提升課堂質量。然而,真正的課堂質量其實是指學生的“生命質量”。什么又是生命質量?在杜威看來,是“為了人的靈魂的轉向”,他還批評教育人可能“在教育中反而把教育遺忘了”。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的事業(yè)”。所以,真正的教育應該從生命論的高度去關注人。如果為“人”的教育卻習慣于在不知不覺間失落了“人”,遺忘了“人”,那這樣的教育造成的事實只能是“讓孩子在沸騰的油鍋里掙扎”,或者“走進教室就盼著教學樓倒塌”,因而高效課堂推廣者有一句“名言”——“課改就是從油鍋里撈孩子”!改首先是為了讓孩子們不痛苦、不厭學、“不跳樓”。
如何從油鍋里撈出孩子?核心是“遵循兒童的方式”,一切“從兒童出發(fā)”,彰顯兒童的天性和主體地位。課堂一旦能讓兒童收獲快樂、找到感覺、獲得尊重、激發(fā)出生命的熱情,我相信跳樓的幾率會小得多。當傳統(tǒng)教學不關注“人”時,其實就意味著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專門和兒童做對。這樣的“教育”可想而知。
課改是改革還是改良
課改是在“放生”,這是基于“人”內在生命質量和未來發(fā)展前景的偉大使命。因而,在當下課改成為教師師德的衡量標準,一個不課改的教師難說有什么師德。教育必須回到一個“人”字上去完成對傳統(tǒng)的“顛覆”!
然而,課改是改良嗎?在我看來,課改從來不應該是改良,而是改革。它到底改什么?顯然不僅是改教材、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否則,這只能是停留在“術”層面上淺嘗輒止,它實在是在改教育觀念、改教學思想,說穿了本質上是改人!
有人面對課改,會滋生“老太太搬家”式的患得患失,他們擔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否會被觸及,或者憂心于自己多年摸索形成的那些教學經(jīng)驗的安危,這樣的擔憂均屬正常,但要清楚改革難免要打破“瓶瓶罐罐”,甚至會考驗我們敢不敢于完成自身的超越,突破經(jīng)驗主義的“囚籠”,改革意味著的是在“破與立”,不破則不立。
破什么?破傳統(tǒng)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即“知識中心”教育觀、“教中心”的教學觀、“師中心”的師生觀。
立什么?立新的“三觀”。即“人學”的教育觀、“學中心”的教學觀、“生中心”的師生觀。
高效課堂概念
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知識的超市,是概括課堂形態(tài);
生命的狂歡,是描述生命的狀態(tài)。
這個概述的主張是要求課堂教學要關注兩個維度,即必須在關注知識學習的途徑、方式方法的同時,更加關注課堂氛圍、學習興趣、精神狀態(tài)、生生和師生關系。兩大關注決定了高效課堂不可能再僅僅是一個狹隘的教學概念,因而高效課堂也絕對不是從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課堂。只追求“高效益”的“高效課堂”是膚淺的、低層次的、功利的、應試的,真正高效課堂的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育概念。
1、高效課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
2、從教學目標上解讀,高效課堂是把新課改的三維目標加以實化,即實現(xiàn)學習的三步:從知識到興趣、再到能力、抵達智慧的飛躍,簡單地說,是立足于“學會、會學、樂學、創(chuàng)學”,因此,高效課堂是在追求“四維目標”,即超越原有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而上升到通達智慧的層面。
3、高效課堂把“自主、合作、探究”當成課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動闡述并予以發(fā)展,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上實化為“預習、展示、反饋”,在學習方式上闡釋為“獨學、對學、群學”,合起來稱為“自學”。
4、高效課堂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教師最大的任務是“認識兒童”,教育就是從兒童出發(fā),“發(fā)現(xiàn)”兒童、發(fā)展兒童。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有兩大天性:好奇心、展示欲,教育就是設法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唯有認識兒童才能發(fā)展兒童。
5、高效課堂在“人本”框架下建構教學關系和師生關系。
在教學關系上,主張“學本”,在師生關系上主張“生本”。高效課堂的“三個本”支撐起自己的“教育學”。“學本”,即教服務于學,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變“教中心”為“學中心”;“生本”,即按照學生學習、認識和成長的規(guī)律,把“學生的”原原本本地交付學生,呵護學生的天性,讓每一個生命自然成長。
6、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fā)展學生”,圍繞這個靈魂重構兩個關系,即變傳統(tǒng)教學關系中的“惟教”為“惟學”,變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中的“惟師”為“惟生”,認為課堂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兩惟”的核心是“學和學生”,主張“讓學習發(fā)生在學生身上”。
7、高效課堂的關鍵是“學習能力”。因而高效課堂認為素質教育的“素質”主要內涵正是學習能力。我們固然承認知識可以灌輸,但能力和智慧無法靠灌輸獲得。從學習的本意說,學習就是“在經(jīng)歷中體驗”;學習是“自我認知建構的過程”,學習是“情感的交融與共鳴”。
8、高效課堂的立場是捍衛(wèi)“學”的神圣。學習是學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必須“把學習還給學生”,這是“事歸原主”。
9、高效課堂的關鍵在教師“角色”。傳統(tǒng)的教學是把教師定位在“二傳手”上,高效課堂主張教師要敢于和學會放手發(fā)動“一傳”——和知識直接對話。因而,教師不是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而是“發(fā)動學習”的人,所謂發(fā)動學習,既激勵、點燃、喚醒。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即條件”,高效課堂對教師的挑戰(zhàn)是,他有能力為學習提供“可能性”。
10、高效課堂的三個抓手:組織抓手是小組、流程抓手是模式、教學目標抓手是導學案。高效課堂的小組有別于傳統(tǒng)的小組,高效課堂的小組理念是“同質結對、異質同組、組內分對”,小組是作為“獨立學習組織”而存在,類似于“小班化”;高效課堂模式以杜郎口中學為例,課堂模式是10+35。高效課堂的普適性模式即“五步三查”,這套模式較之于一般的“教學模式”不同,它顯然不是從學科教學的知識規(guī)律本身出來的,而是基于“學習者”對學習、生活的認識和成長規(guī)律總結出來的,因而適用于所有的學科和所有學段;高效課堂導學案不同于教案、“講學稿”,它是“引導學習的設計”,是學生自學的“路線圖”,是課堂教學的“施工圖”。
“四新”的關鍵在于“新教師”、核心在“新課堂”,它試圖通過“新教師”賦予“新課堂”以新內容,只有完成“新課堂”建設使命的學校才可能成為“新學校”,唯有“新學校”才能培養(yǎng)出“新學生”,“新學生”承載著國家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又被稱為“新人類”。“四新”概念、理念、規(guī)律、主張、目標等概括起來,統(tǒng)稱為“高效課堂教育學”。
高效課堂教育的組成分為三大系統(tǒng):
文化系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
文化系統(tǒn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2e7wv.html
評價系統(tǒn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2e7xc.html
教學系統(tǒn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2e7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