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
2020-11-13
訂閱
作者:尹曉軍
“張老師負責任、教得好,說拉彈唱樣樣會,我們和娃娃都特別喜歡她。”一提起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橋頭鎮椿樹坪小學“90后”教師張軍燕,該村村民尤富貴直豎大拇指。
2011年,從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畢業后,張軍燕來到位于秦巴山脈深處的椿樹坪小學,她也是該校13名學生唯一的教師。從備課到課堂組織和實施,從轉變家長觀念到創新教學模式……在她的努力下,該校一、二年級連續幾年在全學區統考中獲得第一,教學水平大幅提升,2016年她還獲得了“馬云鄉村教師獎”。
這些成績的背后,與隴南師專“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密不可分。建校80多年來,該校培養了近5萬名畢業生,其中有70%長期扎根山區,大多已成為各個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學骨干。
2014年,隴南師專獲批教育部“基于‘實踐取向’的卓越小學教師培養”項目計劃,也是該項目獲準立項的全國20所高等院校中唯一一所專科學校。一年后,學校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并成立了初等教育學院,把小學教育專業劃歸該學院集中培養,實施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
2003年,甘肅許多農村地區仍有很多分布分散的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且師資力量薄弱。為更好適應農村小學教育需要,隴南師專秉持“綜合培養、注重能力、突出實踐、發展特長”人才培養理念,開辦小學教育專業,堅持面向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農村小學全科型教師。
“學校多年來一直注重師范教育特色,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全力培養卓越小學教師,每一名畢業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都能在農村學校獨當一面。”隴南師專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張永明介紹,“卓越小學教師培養計劃”實施以來,學院按照村小對教師特質要求,確定了“綜合+1專+1特”課程方案,“除綜合課程外,每一名學生必須選修一門專業學科和特長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勝任多門學科教學,并以一門學科教學與藝術特長見長”。
在教學上,學院以全科課程、全程實踐、全能考核、全程育人“四全體系”為核心,將教學、見習、觀摩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學院教師和農村基層小學教師“雙導師”指導學習和實踐,逐步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同時,按照農村學校實際,將“三字一畫”、少兒歌曲演唱與伴奏、兒童舞蹈編排等10項專業技能納入考核,并開設以中華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地域文化、民間文化為內容的選修課,讓他們了解、熱愛、服務家鄉。
在此基礎上,學校將師德養成融入課堂教學、全程活動、環境建設,以“課程思政”“德育講壇”“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傳承中華師道,涵養教育情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水平。課堂教學之外,學校還不斷加強實踐教學,并與地方小學積極探索,構建“高小融合”協同育人體系,對學生進行貫通培養,實現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
“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學生有一學期要到教學一線進行實習或頂崗支教,將學生在農村教學中遇到的難題納入教學改革探討范圍,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提升人才需求契合度。”張永明說。
此外,學校每年還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優秀小學教師來校,通過觀摩課、講座等多種形式進行實例分析,傳授教學經驗。該校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隴南市成縣小川學區教務處副主任趙麗娜,從教10多年所教學科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帶的學生在各級各項競賽中屢屢獲獎。“我每年都堅持帶實習生,定期來學校和學弟學妹交流教學經驗,對我來說既是自我提升的過程,也讓他們能觸摸到教學一線實際,了解農村教育真實情況,從而引發他們的深度學習和思考。”趙麗娜說。
截至目前,隴南師專小學教育專業累計招生5140名學生,80%畢業生在農村扎根從教,許多如今已成為當地農村小學教育的“領跑者”。
“我們將持續推進農村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模式改革與探索,與時俱進調整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不斷增強學校與地方發展契合度。同時,聚焦教育扶貧,培養更多卓越小學教師,更好地助力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注入動力源泉。”張永明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