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子玉聊史
上期回顧:
吳楚七國之亂,對帝國來說是一場地震,對漢景帝劉啟來說是考驗,但對竇嬰來說卻是絕處逢生。
因為不久之前他因為諫止景帝傳位于梁王而被竇太后厭棄,竇太后甚至因此褫奪了他出入宮廷的資格。他成了一個閑人。
吳楚聯軍氣勢洶洶,帝國烽火狼煙。朝臣戰栗,景帝亂了手腳,就連那位力主“削藩”的“智囊”晁錯也一時智窮不知該如何是好。
景帝放眼宇內,劉氏宗族沒有一位拿得出手的人物,外戚也皆是酒囊飯袋。景帝不得不想起了那位閑賦在家的竇大人。他是宗室外戚里唯一擔得起“賢能”二字的人。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金。”
▲漢景帝劉啟 【劇照】
竇嬰一步成為睥睨天下的大將軍。竇嬰更是做了一件讓世人挑大拇指的事。竇嬰將景帝賞給他的錢財擺在屋檐下讓路過的將士按照自己的需求隨便取,一分錢也沒有裝進自己的口袋里。
竇嬰是繼韓信、灌嬰之后漢帝國第三位任大將軍之職的人。
朝廷派出四路人馬應對吳楚聯軍的來勢洶洶。
太尉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擊吳楚;
曲周侯酈寄擊趙;
將軍欒布擊齊(欒布為竇嬰推薦);
大將軍竇嬰駐軍滎陽,監齊趙兵。
這是竇嬰最輝煌的時期,這是竇嬰人生的巔峰時刻。竇嬰駐扎滎陽前線調兵遣將,竇嬰睥睨天下,竇嬰志在必得。
子玉想起了辛棄疾的名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誰說竇嬰未曾傲視群雄?
▲辛棄疾詩句 【圖片摘自網絡】
七國之亂的烈火被成功撲滅,竇嬰因功被封魏其侯。竇嬰和周亞夫成了帝國廟堂上的明星,竇嬰府上門庭若市,竇嬰聚焦帝國所有的目光。
竇嬰被景帝任命為太子劉榮的太子傅。
竇嬰在戰場上出盡風頭,竇嬰的短板在和平時代卻像個錐子一樣扎眼。太子劉榮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被景帝降為臨江王,改立第十子膠東王劉彘(后來的漢武帝劉徹)為太子。
作為太子的老師,竇嬰替劉榮說話本無可厚非。讓景帝惱火的是竇嬰此時又耍起了小性子,撂挑子躲進藍田南山中抱著美女快活去了。
此前因為反對景帝傳位梁王惹惱了竇太后,竇嬰就曾撂挑子裝病鬧辭職。在吳楚叛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時刻竇嬰卻還鬧別扭死活不肯出山協助景帝平叛,景帝當時幾乎是以央求的語氣敦請竇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
竇嬰完全把帝國的朝堂當成了菜市場,去不去,看心情。明眼人都看出這是竇嬰以“曠工”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當然從側面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切都是皇帝的錯,竇嬰英明神武。
竇嬰自己是壓根沒有此種意識,他雙手摟著趙女,用余光關注著朝堂的一切。
當一個叫高遂的門客向竇嬰點明其中要害的時候,竇嬰慌了,他第一時間沖進了朝堂,寶寶要上班,寶寶要爭做“先進”。
丞相劉舍被免,竇太后第一時間推薦了竇嬰,畢竟是自己的侄子,血濃于水,關鍵時刻還是要推一把的。
▲竇太后 【劇照】
“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景帝本來就是一個愛記仇的人,他豈能輕易忘掉竇嬰在關鍵時刻對自己的要挾。
隨著漢武帝劉徹走上歷史前臺,竇嬰又一次滿面春風,他被劉徹任命為帝國的丞相。
只是他不知道與他一同被任命為太尉的武安侯田蚡早已對丞相的位子垂涎三尺,因為影響力還不夠,屈居竇嬰之下只是權宜之計。
漢武帝拉開“尊儒”的改革大幕終究還是惹惱了那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實力派人物竇太后。
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人頭落地。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也被摘掉了烏紗帽回家釣魚。
竇嬰此生徹底與權力絕緣。
竇嬰在下坡路上狂飆猛進,竇嬰下到坡底更是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從丞相之位跌落至谷底,竇嬰已經沒有了所謂的“朋友圈”,本該夾著尾巴做人,他卻硬生生和當朝丞相田蚡杠上了。
在東宮的庭辯上,竇嬰似乎忘了身在王太后的地盤,而王太后正是田蚡同母異父的姐姐。
竇嬰肆無忌憚的揭田蚡的短,王太后早已怒火中燒,如今自己活著就有人如此放肆欺負她弟弟,那么百年之后,弟弟田蚡還不成了待宰的羔羊。王太后直接以絕食的方式向兒子漢武帝施壓,你難道是一個木頭人,你不知道自己的舅舅叫田蚡?
▲王太后 【劇照】
即使竇嬰被關進了監獄,漢武帝還是不忍心將其殺掉。
竇嬰讓家人向漢武帝出示了景帝劉啟給他的遺詔,劉徹欣喜若狂。令人震驚的是這份遺詔在國家檔案局竟然沒有備份,也就是說竇嬰偽造遺詔,這可是殺頭之罪。
漢武帝依舊不想殺他。
竇嬰的最終被殺,史書記載是因為漢武帝聽到了漫天的流言蜚語,至于內容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
唯一值得肯定的是武帝在聽了這些流言之后直接將竇嬰棄市渭城。
后世史學家都將傳播流言的矛頭對準了田蚡,因為他是最想竇嬰人頭落地的人,但猜測永遠是猜測。
也許竇嬰的死和他任性的性格有關,也許和他養門客有關。總之,他身上的某一個點刺痛了武帝敏感的神經。
/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