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那年,父皇漢景帝駕崩。
大漢帝國這副沉甸甸的擔子壓在了少年劉徹稚嫩的肩上。從此狂風暴雨,從此驚濤駭浪,從此劉徹生命中的每一秒都是在為帝國的明天而深謀遠慮。
他經常徹夜難眠,嘆息聲有時候幾乎讓整個未央宮都充滿壓抑。他外表雖然平靜如水,但內心有時仍不免驚濤駭浪甚至緊張異常。
是的,他雄才大略,志吞八荒,他從心底里想把大漢朝這艘巨艦開好并駛向世人未知的遠方。
他的終極目標是要做千古一帝。
他已經習慣了政治的波譎云詭,但還有一件事始終刺激著他的神經。他還沒有兒子。
一個帝王,有沒有兒子不僅是他的家事,更是關乎帝國安危的一件大事。
對于皇帝還沒有生出兒子這事大臣們私底下的議論是正常的,但劉姓諸侯王們的蠢蠢欲動卻時時觸動著劉徹的神經。
如果他還沒有皇子,那這些王爺們可都望著未央宮流口水呢。
二十九歲那年,一個叫衛子夫的女人給他生了個皇子。全天下人都感受到了劉徹的喜悅。
老百姓只知道皇帝有了兒子,但皇帝自己明白,接班人這一塊算是妥了,政治安穩了。
但劉徹自己也沒有想到,有一天,他們父子會走到對立的兩面,甚至兵戈相見。
▲衛子夫 電視劇《大漢賢后衛子夫》/劇照
劉徹把萬千寵愛都給了兒子。劉據七歲時很順利地做了太子,父皇還允許他組建自己的班子,他的母親也被立為皇后。
但世事從不按照寫好的劇本播放。
漢武帝的時代,帝國發生的都是大事。對內改革,對外擴張,最有代表意義的還是漢武帝對匈奴的用兵。
漢家天子終于用武力征服了游牧民族快馬彎刀的囂張。
當然,劉徹的家也越來越大。他不僅有了長子劉據,后來還有四個兒子相繼出生。
家庭幸福,劉徹的帝王事業做得也是有聲有色。他獨尊儒術,使社會有了統一的意識形態;他眾建諸侯,使諸侯們無力對抗朝廷;他發展內朝,將丞相手中的權利集中在皇帝手上。
中央集權的工作漢武帝干得很棒。
但他同時也培養了一個龐大的外戚勢力。沒錯,就是以衛青為代表的“衛氏集團”。
看看這個集團里邊都是些什么人:大司馬大將軍衛青、皇后衛子夫、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衛青老婆)、丞相公孫賀、將軍公孫敖......
就連江湖大俠郭解都和衛青關系匪淺。
衛青的幾個兒子也都是列候。
這是一個足以威脅皇權的集團,而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其實是太子劉據。因為他是太子,將來的皇帝。在漢武帝百年之后他可以繼續代表這個集團的利益。
但漢武帝一生都在和威脅皇權的勢力作斗爭。諸侯王、以丞相為代表的外朝、游俠、豪強......
“衛氏集團”是他在特定的情況下培養起來的一個外戚集團。但漢武帝現在已經明顯感覺到了這個集團對皇權的威脅。
他怎能無動于衷?
他想到了以新崛起的外戚霍去病制衡衛青,雖然他兩是舅甥關系。
從戰爭的資源配置我們就可以看出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扶持:河西之戰給了霍去病、漠北之戰將戰斗力好的部隊給了霍去病、霍去病出征漢武帝給他開小灶、將霍去病拜為和衛青同級的大司馬......
但這個軍事天才的生命在二十三歲卻戛然而止。漢武帝傷透了心。
▲霍去病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
但打壓“衛氏集團”的工作漢武帝還得繼續做。
你看漠北之戰后的衛青幾乎沒事干,還整天戰戰兢兢。衛青死后,他的長子衛伉因為“巫蠱事件”被殺。過了五年,衛青的另兩個兒子也因為別的事情失去了侯爵。
漢武帝是個鐵血人物,眼里只有江山和政治。太子是這個集團的代表人物他不可能不明白。所以劉據的悲情似乎早已注定。
他的母親衛子夫失寵了。父皇說他太不像自己了......
有一天,父皇竟然把剛生了兒子的鉤弋夫人的宮殿命名為“堯母門”。還說鉤弋夫人的兒子有自己的風范。
這不是劉邦當年要改立太子的翻版劇情么。
大臣們都是人精,站隊他們是絕對的猴精。衛青在時,劉據的日子還能好過點,衛青死后,大臣們甚至已經公然開始欺負他。
就連那宮里的太監也對太子嗤之以鼻。
衛子夫也慌了,趕緊拖衛青給皇帝解釋。但劉徹卻輕描淡寫:“他們娘兩我是最信任的,告訴他們別慌?!?/span>
衛子夫當然不信。
終于,“巫蠱之禍”爆發了。劉據被逼發兵自衛,漢武帝親自指揮戰斗。結果是,太子戰敗,皇后衛子夫自殺,劉據也在不久之后自殺,兒孫幾乎被殺光。
妥妥的悲劇。
漢武帝后來當然也明白了事情的經過,但他不能直接否定自己的決定。
可以說,劉據是漢武帝打壓以衛青為首的“衛氏集團”的犧牲品,只是連漢武帝也沒想到,他會犧牲自己的兒子。
當然,劉據對漢武帝一些政治行為的不理解也是原因之一。漢武帝常年折騰,劉據苦苦相勸。漢武帝很不屑:“苦差事都讓我做了,給你留一個太平天下不好么?”
▲衛青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
沒有一個人敢替太子喊冤。一個叫田千秋給高祖劉邦守陵的小官打破了劉徹內心的平靜。
“陛下,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對我說'太子盜用你的兵馬打一頓就是了,不是啥大事’?!?/span>
漢武帝的心理防線終于被擊潰了,他涕泗滂沱:“這不是我家高祖給我托夢嗎?”
于是,逼死太子的江充被滅族、宦官蘇文被燒死、牽涉太子案的官員全部被殺。
漢武帝又接著建了思子宮,在太子自殺的地方建了歸來望思臺。
天下人一片唏噓。
晚年的漢武帝終于感覺到了劉據之死所帶來的的危機。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齊王劉閎和昌邑王劉髆早死,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品行又不行,他能考慮到的接班人就只有還是孩子的劉弗陵了。
但這孩子太小,長大后是什么樣不得而知。
要是劉劇在的話多好。他品行端正,又有才華,重要的是還不愛折騰,那不正好是接班的最好人選么。
可惜,可惜。
漢武帝最后選了幾個輔政大臣來輔佐劉弗陵,雖然那幾個人能互相制衡,但是仍然有成為權臣的可能。
漢武帝是個政治天才,他能不明白這樣做的風險?
但是也只有這樣了。
那么劉據適合接漢武帝的班么?
從前期劉據的表現來看,適合。
因為漢武帝一生最大的事業就是打擊匈奴,但同時負面效果也是觸目驚心的。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帝國的接班人絕對不能是一個愛折騰的主。
漢武帝下“輪臺詔”,將田千秋拜為丞相并封為富民侯已經向天下人昭示了漢帝國此后的政治走向。
他自己也說過:“漢家諸事草創,我不變更制度,后世無法。邊患太嚴重,我不打仗不行。勞民的事情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呀。后世帝王如果效仿我的作為,那就是要走秦朝的老路,要亡國呀。”
▲漢武帝 電視劇《漢武大帝》/劇照
劉據曾經反對過漢武帝的折騰行為,而且他比較仁愛,收拾漢武帝留下的那一片廢墟其實挺合適。
漢武帝把內憂外患都搞定了,劉據正好恢復生產,搞民生。
年齡上,閱歷上,他也是合適的人選。
就是性格稍微有那么一點問題,搞得上到皇帝,下到大臣、太監都站到了他的對立面。
所幸,接棒的漢昭帝、漢宣帝也很好的執行了他們的歷史使命。
漢朝中興。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和“在看”。
/
推薦閱讀:
/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