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位女性朋友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朋友圈會設置三天可見。
朋友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向敞亮,她可能認為自己的朋友圈全部可見,別人設置三天可見,不公平!情感上接受不了。一些人的朋友圈為什么設置三天可見?以己度人,嘗試分析如下:
有的人敏感,當時偶有所感,朋友圈發了一些東西,事后覺得不妥,怕被別有用心的人斷章取義,胡作分析。同時作為心路歷程的記錄,敝帚自珍,不想刪除,但又不想讓別人翻看,由此設置了三天可見。
此外,隨著人際交往不斷擴大,微信好友數量不斷增多,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好友質量明顯下降,夾雜了生活、工作、業務,以及其它復雜的關系。設置三天可見,不想把過往展示給不相干的人,也是出于自我隱私的保護。
無論設置三天,一個月,半年,還是全部可視,純屬個人自愿,而且每個人都有站得住腳的理由,子非魚,安知魚之困惑?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干涉。
當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值得研究。說到底,還是當下人和人的信任度不斷降低。物欲橫流,人和人之間設防心理越來越嚴重,悄悄為自己筑起保護殼,人與人的關系由此越來越微妙。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從來不發,或者很少發朋友圈,但是他會關注別人的動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價值判斷。這類人是君子尚可,若是小人就比較可畏。
有些說不上太熟悉的人喜歡轉帖,從中從來看不到本人的內心。他們要么善于保護自己,要么認為沒必要表達自己。他們都是些有城府的人。如果你是個簡單通透的人,對這類人最好的相處之道,就是保持適當距離,敬——而遠之!
人不僅是社會的產物,也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朋友圈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世間百態,也是一面櫥窗,每個人都展示了希望別人看到的那個版本,那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
熟悉你的人,對你發表的任何東西,都不覺奇怪,心照不宣。不熟悉你的人,動輒大驚小怪,甚者好為人師,為你貼上各種標簽,戴上各種帽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一生會交往很多到人,以利以勢以權相交者眾;以心以情以義相交者寡。能夠稱之為知己的,則少之又少。
你大病一場,生活中遇到大麻煩,能探望你關心你,能伸出援手的,你能求助的,相信會幫你的,一定是你意料之中的那幾個人,很少會有意外出現。
關心你,在乎你的人,生活中會持續關注你,你的朋友圈他會看,但是不一定點贊和評論,正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視你無足輕重的人,只是事不關己的看客,并不盼著你過得好甚至厭惡你,說不定早已將你進行了分組屏蔽。
朋友圈也需要經營,需要時不時地打掃。比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更可取的,是設置好友分組,將其分門別類,有的放矢。人是情感的動物,需要通過一定途徑和方式去表達和傾訴。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莫于談。把真實只展示給那些讓你信任的人、讓你覺得舒服的人。讓生活的歸生活,讓非生活的歸非生活。
僅此而已!